硕士研究生自然辩证法复习题

1、自然辩证法的对象、内容、学科性质。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特征和意义。3、系统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及基本内涵。4、现代生态自然观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方面提... 1、自然辩证法的对象、内容、学科性质。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特征和意义。
3、系统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及基本内涵。
4、现代生态自然观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方面提供了那些科学结论。
5、依据生态自然观并结合科学发展观谈我国应如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6、如何理解科学的本质。
7、科学问题的作用及科研选题原则。
8、比较归纳、演绎、类比几种科学方法的异同。
9、简述思想模型及其作用。
10、什么是检验蕴涵,对科学理论的检验为什么要借助于检验蕴涵。
展开
 我来答
阶段前进
2018-11-19
知道答主
回答量: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571
展开全部
一、单选题
1、思辨性体现的是 (1.0分)
A.逻辑能力 B.辩论能力 C.想像能力 D.猜测能力
2、中国古代自然观中,最有价值的是 (1.0分)
A.五行说 B.阴阳说 C.宣夜说 D.自然感应论
3、代表古希腊物质观最高水平的是:(1.0分)
A.阿那克萨哥拉的“种子说” B.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C.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说” D.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
4、科学问题具有真实性,这是指该问题:(1.0分)
A.不是科学研究者虚构的问题 B.是可以被科学事实加以实证的问题
C.是科学研究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D.是科学认识主体尚未解决的问题
5、中国古代自然观中,最有价值的是 (1.0分)
A.五行说 B.阴阳说 C.宣夜说 D.自然感应论
6、思辨性体现的是 (1.0分)
A.逻辑能力 B.辩论能力 C.想像能力 D.猜测能力
7、镭是世界上发现的第一种放射性元素。这一重大发现彻底改变了以往自然观所坚持的 (1.0分)
A.机械直观性原则 B.原子基本性原则 C.因果必然性原则 D.世界既成性原则
8、“一切僵硬的东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这段话体现的是(1.0分)
A.古代机体论自然观 B.近代机械论自然观 C.现代辩证自然观 D.当代系统自然观
9、系统是否形成,标志是(1.0分)
A.要素之间是否存在联系 B.是否产生各要素所不具有的系统整体功能
C.是否向环境开放 D.要素之间的结合是否稳定
10、系统论将与环境只存在能量交换的系统,称为 (1.0分)
A.开放系统 B.孤立系统 C.封闭系统 D.线性系统
11、系统之所以能够具有要素所不具有的的功能和特征,是由于系统内部存在着(1.0分)
A.加和性关系 B.非加和性关系 C.双向因果链 D.随机涨落
12、系统最基本的特征是 (1.0分)
A.普遍性 B.整体性 C.层次性 D.开放性
13、系统科学认为,进化是一个从 (1.0分)
A.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化过程 B.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
C.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过程 D.从生到死的演化过程
14、首次提出耗散结构理论的是 (1.0分)
A.恩格斯 B.罗素 C.薛定谔 D.普里高津
15、自然演化具有两个方向即 (1.0分)
A.可逆和不可逆 B.低级和高级 C.进化和退化 D.简单和复杂
16、牛顿力学第二定律方程形式为F=m(d2r/dt2),若以-t取代t代入方程中,方程的结果将完全不变。这意味着之一过程具有 (1.0分)
A.退化性 B.进化性 C.不可逆性 D.时间反演对称性
17、物理学家鲍利鉴于β衰变中有能量亏损现象,衰变放射出来的电子带走的能量小于原子核损失的能量的现象,根据能量守恒原理,他在1931年作出推论,预言在β衰变中有一种尚未发现的微小中性粒子带走了亏损的能量,并将它命名为“中微子”。这一思维过程运用的是(1.0分)
A.演绎法 B.归纳法 C.类比法 D.联想法
18、要检验某种理论是否正确,需要通过实践。在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思维方法是(1.0分)
A.归纳法 B.类比法 C.演绎法 D.直觉法
19、系统思维强调系统的结构,是为了把握系统的 (1.0分)
A.要素 B.功能 C.环境 D.变化
20、思维方式体现着思维过程的(1.0分)
A.方向性 B.程序性 C.规范性 D.逻辑性
21、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人们认识自然的方法,如观察法、归纳法等,在层次上属于 (1.0分)
A.哲学方法 B.一般方法 C.特殊方法 D.逻辑方法
22、伽利略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落体定律推导出了捆绑的物体A+B的下落速率既大于物体A的速率又小于A的速率。这一结论表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落体定律(1.0分)
A.不具有相容性 B.不具有自洽性 C.不具有绝对性 D.不具有普遍性
23、计算机科学属于(1.0分)
A.基础科学 B.技术科学 C.工程科学 D.系统科学
24、证伪主义的代表人表是 (1.0分)
A.培根 B.库恩 C.卡尔纳普 D.波普尔
25、科学共同体是指 (1.0分)
A.某一领域科学研究的共同问题 B.某一历史时期科学研究的共同范式
C.某一领域有共同研究范式的科学家集团 D.科学研究与应用一体化机制
26、假说向科学理论转化的根本标志是(1.0分)
A.假说能够成功解释已知事实且没有遇到反证 B.假说所作出的科学预见得到证实
C.假说具有自洽性,内部各部分之间完全一致 D.假说具备相容性,同公认的科学理论一致或没有矛盾
27、科学理论建构过程中,最常用的逻辑方法是(1.0分)
A.归纳法 B.演绎法 C.类比法 D.移植法
28、科学观察与实验的区别在于(1.0分)
A.是否量化 B.是否使用仪器设备 C.是否人为改变自然条件 D.是否获得可靠结论
29、科学问题具有真实性,这是指该问题(1.0分)
A.不是科学研究者虚构的问题 B.是可以被科学事实加以实证的问题
C.是科学研究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D.是科学认识主体尚未解决的问题
30、科学问题具有真实性,这是指该问题(1.0分)
A.不是科学研究者虚构的问题 B.是可以被科学事实加以实证的问题
C.是科学研究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D.是科学认识主体尚未解决的问题
31、以蒸汽机技术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和以电力技术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都是属于(1.0分)
A.材料加工技术革命 B.能源技术革命 C.信息技术革命 D.空间技术革命
32、狭义的技术,仅指(1.0分)
A.劳动技能 B.劳动工具 C.生产技术 D.技术成果
33、关于技术创新的动力模型,目前最合理的是双动力模型。所谓“双动力”是指(1.0分)
A.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 B.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 C.科技进步与市场需求 D.市场需求与自主创新
34、技术创新的最终目标是(1.0分)
A.开发出一种新技术 B.设计出一种新产品 C.提高生产效率 D.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35、任何时候,技术都不可能没有负面作用,技术负面价值的存在具有必然性。这是由:(1.0分)
A.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性所决定 B.对经济效益的追求所决定
C.人文精神的缺失所决定 D.技术的自然属性所决定
36、最高层次的人工自然是(1.0分)
A.人工控制的自然 B.人工培育的自然 C.人工制造的自然 D.人工改造的自然

37、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是(1.0分)
A.每一个人的利益 B.国家利益 C.人类整体利益 D.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物的利益

38、将生物多样性作为最高的道德评价标准的主张是(1.0分)
A.动物权利论 B.生物中心论 C.生态中心论 D.深层生态学
39、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目的是实现(1.0分)
A.生态可持续发展 B.经济可持续发展 C.社会可持续发展 D.环境可持续发展

40、人工自然物是:(1.0分)
A.人类制造出来的一切物体 B.人利用技术手段制造的具有物质价值的物体
C.被人化了的自然物 D.以自然物为原材料的劳动产品
二、多选题
1、欧洲中世纪,在坚持信仰至上的前提下,保留了古希腊哲学哲学中的(2.0分)
A.人文传统 B.理性传统 C.逻辑传统 D.实证传统

2、在近代科学家看来,“世界是一部机器,它是由惰性物体组成,按照物理必然性运动,且与各种思维存在物的存在无关。”这体现着近代对自然观所普遍具有的:(2.0分)
A.机械直观性 B.自然不变性 C.因果必然性 D."天人分离"观

3、机械论自然观的基本特征有(2.0分)
A.原子的基本性 B.自然的不变性 C.机械的直观性 D.因果的必然性

4、以下强调事物变化发展的自然科学理论是(2.0分)
A.电磁学理论 B.生物进化论 C.热力学理论 D.星云假说

5、技术之所以具有强烈的社会性,是因为(2.0分)
A.技术工作者都是特定社会中的人 B.技术的产生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
C.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都受到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 D.技术具有经济效益

6、从技术的本质属性来看,技术 (2.0分)
A.具有主观性 B.具有实用性 C.具有跃迁性 D.具有社会性
7、在技术评估活动中,对于技术价值的评估着重于:(2.0分)
A.技术应用的长期后果 B.技术应用的社会总体效益
C.技术应用的负面作用 D.技术应用的积极作用

8、技术的积极作用体现为 (2.0分)
A.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B.促进社会制度的变革
C.改进人类的生活方式 D.变革人的观念和思维方式
9、在技术创新与技术革新的关系中, (2.0分)
A.技术创新就是技术革新 B.技术创新包含着技术革新
C.技术革新是技术创新的起点 D.技术革新是技术创新成功的标志

10、系统要从无序走向有序,必须向环境开放,与外界进行 (2.0分)
A.信息交流 B.能量交流 C.功能交流 D.物质交流
11、波普尔的否证式科学发展模式,突出了以下因素在科学发展中作用 (2.0分)
A.问题导向 B.批判精神 C.逻辑思维 D.非理性因素
12、科学历史主义发展观,将科学的发展过程看作是 (2.0分)
A.量变和质变的结合 B.肯定与否定的统一
C.范式的变革和转化 D.科学内部因素与其他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

13、科学认识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 (2.0分)
A.科学认识的目的 B.科学认识的主体 C.科学认识的客体 D.科学认识的手段

14、在科学研究中,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各有所长,相互结合。其中,逻辑思维主要在以下领域起主导作用: (2.0分)
A.发现科学问题 B.获取科学事实 C.建立理论体系 D.检验科学理论

15、环境科学强调地球环境有限性的理念。地球环境的有限性是指 (2.0分)
A.地球面积有限 B.地球资源有限 C.地球能量有限 D.地球容纳废弃物有限

16、为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同步可持续发展,要大力发展绿色技术,包括(2.0分)
A.治理污染技术 B.清洁生产技术 C.有利健康技术 D.改善生态技术

17、绿色消费是指人类的消费行为符合(2.0分)
A.节约资源的要求 B.减少污染的要求 C.循环利用的要求  D.有益健康的要求

18、近代“天人分离”的思想,强调 (2.0分)
A.人是世界的主体 B.人要征服和支配自然
C.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D.人要尊重客观规律,尊重自然系统

19、下列属于人工自然界的是 (2.0分)
A.中央空调 B.自然保护区 C.农场 D.城市
20、科学假说在建立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2.0分)
A.具有相容性 B.具有简单性 C.具有可检验性 D.具有解释性

21、科学假说之所以具有科学性,是因为 (2.0分)
A.它是科学家提出来的 B.它具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
C.它具有一定的科学事实依据 D.它具有相对真理性

22、科学理论必须具有可检验性,表现为 (2.0分)
A.可证实性 B.可证伪性 C.可重复性 D.可解释性

23、科学问题总是具有创造性的。这种创造性体现在 (2.0分)
A.没有人提出过的问题 B.没有人研究过的问题
C.没有人完成研究的问题 D.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

24、人工自然物具有: (2.0分)
A.风险性 B.自然性 C.效用优越性 D.可控性

25、科学发展表明,自然界在本质上是一个以物质系统方式存在的有机整体。这体现在:(2.0分)
A.自然界各种物质形态在化学成分上具有统一性
B.自然界各种物质形态在基本粒子层次上具有统一性
C.自然界各种物质形态在物理形态上具有统一性
D.自然界各种物质形态在运动规律上具有统一性

26、自然界是物质的,这一结论 (2.0分)
A.首先是由古代哲学家用理性推导出来的 B.最早出现在原始宗教中
C.已被科学发展所不断证实 D.已被科学发展完全证实

27、以下思维方法中,得出的结论具有必然性的是 (2.0分)
A.演绎法 B.完全归纳法 C.科学归纳法 D.类比法

28、相对于逻辑思维来说,非逻辑思维更具有 (2.0分)
A.整体性 B.精确性 C.创造性 D.形象性

29、近代分析思维方式的特点是 (2.0分)
A.还原性 B.实证性 C.辩证性 D.数学化

30、与古代整体思维方式相联系的思维方法主要有 (2.0分)
A.想像法 B.归纳法 C.演绎法 D.还原法
匿名用户
推荐于2017-11-21
展开全部
自然辩证法试题答案
1、为什么说自然辩证法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学科?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003-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为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观)、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科学方法论)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科学技术观)。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决定了它是一门具有哲学性质的学科,是辨证唯物主义的一个分支学科。003-2,003-3。自然辩证法既不同于哲学,又不同与自然科学(科学技术),它是处于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一个中间层次的学科,是联系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纽带和桥梁,是自然科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产物。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由于科学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同社会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所以也是协调人与自然、科技与社会关系的需要。所以说自然辩证法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学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天下人家之877
2011-01-08
知道答主
回答量: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4.1如何理解科学的本质。
1)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它提示出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的能动的认识和改造关系。
2)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科学劳动的特点是它部分地以今天的协作为条件,部分地又以对前人劳动的利用为条件,而共同劳动则以个人之间的直接协作为前提,因而科学属于一般劳动,属于精神生产领域。
3)科学是生产力,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固定资本),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在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动因的力量,而这种动因自身又能和生产它们所花费的直接劳动时间不成比例,相反地却取决了一般的科水平和技术进步。
4)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一方面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长期实践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科学知识,是整个人类知识体系最为最要的一个组部分,成为社会的精神财富;另一方面,科学作为生产力的要素被资本用作财富的手段,因而本身也成为那些发展科学的人的致富手段。
4.2科学理论有哪些构成要素?说明他们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 科学理论是由三个基本的知识元素组成,联系这些概念的判断即基本原理或定律;由这些概念与原理、定律推演出来的逻辑结论,即各种具体的规律和预见。(1)基本概念是科学理论的逻辑出发点,只有形成一定的科学概念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2)基本原理或定律是科学对所研究对象的基本关系的反映,是科学理论赖以建立的基础,它反映了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一定变化过程的必然联系。(3)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则,运用相应的科学概念,依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可以对某类事物的各种现象及内在联系作出科学的推理,由此形成科学理论。总之,各元素不是按任意的外在的次序排列的,而是有一个严密的,前后一致的逻辑结构
5.1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1)地位:科学研究是从科学问题的提出开始的,科学认识是探索自然界奥秘的活动,它从提出问题开始,问题在科学认识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支配作用。确定了问题就确定了求解的目标,预设了求解范围和方法。问题是科学认识形成过程的核心。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使科学认识不断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没有问题,科学也就停滞不前了。科学认识从问题开始与“认识来源与实践”并不矛盾,它们实质上是统一的。因为问题也是在时间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只是前者突出了问题是认识发展的重要环节,更深刻地表明了科学认识自始至终就是认识主体的能动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2) 作用(1)为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2)从理论与事实之间的矛盾中发现问题。(3)从某一个理论内部的矛盾(非自洽性)中发现问题。(4)从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中发现问题。(5)从社会需求与已有生产技术手段的差距上发现问题。
5.2如何理解观察与实验是客观与主观相统一的过程?
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的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科学观察属于实践活动,在科学认识过程中,它既是接收外部信息、获取经验事实的基本方法,有事检验理论认识的基本手段。因此科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理论、科学家说的推论都应具有客观性。观察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主体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感官从被观察对象那里获得感觉映像,形成经验,最后得出观察陈述的过程。观察并非消极的、被动的注视,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反映。科学观察的基本原则是: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坚持观察对象的全面性。
科学实验是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科学实验可以简化复杂的现象,可以使实验对象处于强化的条件中。运用实验方法,发现自然规律,寻求新的技术方法,技术手段是可靠和经济的。因此,科学实验也体现了认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实验的客观性。
6.1什么是科学思维的基本形式(形态)?它们在科学研究中有何作用?
科学思维方法:
1) 演绎方法:它又包括演绎推理和以演绎推理为基础的证明和公理方法。作用:公理化方法可以用来整理已知的科学知识,构造理论体系;数学力学等科学普遍也使用了公理方法,因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演绎方法在科学假说的检验过程中发挥着独一无二的重要作用。科学史上的很多重大发现都离不开演绎推理的巧妙运用。
2) 非演绎方法:1、分析和综合:分析和综合的过程也就是科学抽象的过程。掌握该方法能更好的理解科学认识从“感性的具体——抽象的规定——思维的具体”的前进运动。2、归纳和概括:归纳方法推动数理逻辑的发展,概括是经验定律型假说的主要思想。3、类比和联想:是十分重要的创新思维方法,在科学探索中常常能发挥冲破迷雾的导航作用。4、思想模型方法:是科学抽象成果的基本形式之一,通过构建和研究思想模型来认识未知研究对象的方法。它在创新思维中广泛应用。
9.1如何理解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技术的本质。第一,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即人利用和改造自然,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而技术就是人的实践活动所不能缺少的工具、手段和方法。 第二,人能动地作用于自然的实践活动,是在理性的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是在改造客观世界中实现主观的目的。 第三,技术作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推动着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演化,并改变着人自身的自然。首先,技术的演化推动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从原始时期混沌的天人合一到近代的天人对立,再到将来的自觉的天人合一的演化。
第四,技术作为人对自然的一种能动关系,不仅存在于物质生产过程中,还表现在社会生活条件方面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与过程之中。
技术的特征
1.自然性和社会性 技术活动必须符合自然界物质运动的规律,技术手段和技术方法必须依靠自然事物和自然过程,现代技术更是人类自觉利用自然科学知识的结果。 技术作为变革自然、调控社会的手段,又必须服务于人类的目的、满足社会的需要才能为社会所接受,否则也难以成为现实生产力。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对技术的制约使技术活动只有在社会的共同整合下才能产生和实现。
2.物质性和精神性 物质性:技术作为“人对自然的活动方式”,在物质生产过程中不仅是改造自然的资料和手段,包含着物质因素;精神性:是“运用于实践的科学”,是“怎样生产”的“特殊的方式和方法”或“操作方法的知识”,即实践的知识体系。正是由于技术同时具有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它才成为物质和精神之间的中介,起到了由物质变精神、由精神变物质的桥梁作用。现代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出,技术不仅延长了人的劳动器官,而且延长了人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成为人用以认识客观物质、人自身及其精神活动乃至部分代替人的大脑的智力活动的物质手段。
3.中立性与价值性 技术中立论认为技术仅仅是方法论意义上的工具和手段,在政治、文化、伦理上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其本身是价值中立的。技术价值论后者则认为,任何技术本身都蕴含着一定的善恶、对错甚至好坏的价值取向。任何技术都既具有中立性又具有价值性,其统一源于技术的内在价值与技术的现实价值的统一。技术的内在价值是指技术自身具有的属性及其产生某种效应的内在可能性,这是由技术的自然属性规定的;技术的现实价值是指在现实的社会条件下技术作用于客体而产生的实际效应,这是由技术的社会属性规定的。技术的内在价值与现实价值不是绝对分开的。
4.主体性和客体性 技术是人对自然的能动过程,人们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这些主体要素有重要的作用,即使是在现代技术活动中,经验性的技能、诀窍和规则仍然是必要的。技术是精神向物质转化、知识向物质手段和实体转化的过程。技术是主体的知识、经验、技能与客体要素(工具、机器设备等)的统一。技术既包含方法、程序、规则等软件,也包括物质手段等硬件,缺少任何一方都不可能产生现实的技术。软件与硬件相互作用和不断更新,使技术不断发展。
5.跃迁性和累积性 技术是发展变化的,在人类的不同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技术不同,表现出技术的跃迁性。古代,近代,20世纪中叶开始的第三次技术革命,21世纪将逐渐成为生物学的世纪日本技术论学者星野芳郎(1922~)提出的近代技术史上三次技术体系的更迭的思想就反映了近代以来技术的跃迁式的产生、发展及演化过程。技术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又具有累积性当新的技术(群)出现后,原来的技术并非全部被否定、被废弃,而是在主导技术影响下经过改造、提高的扬弃过程,形成技术的多层次性和多种技术的相互融合特征。
9.2构成技术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技术构成的基本要素技术的要素可以概括为:经验形态的技术要素、实体形态的技术要素和知识形态的技术要素。
(1)经验形态的技术要素主要是指经验、技能这些主观性的技术要素。经验、技能是最基本的技术表现形态经验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的体验,主要是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方式及方法等直觉体验的积累和综合。技能则是以技术知识、劳动工具和经验为基础,在劳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主体活动能力(know-how),包括技巧、诀窍等实际知识。
(2)实体形态的技术要素主要指以工具、机器等生产工具为标志的客观性技术要素,它按被操作和不被操作分为“活技术”和“死技术”,前者指的是在劳动过程中的技术手段,后者指的是不在劳动过程中的技术成果或技术对象。“死技术”与“活技术”的区分是相对的实体技术按不同历史时期分为手工工具、机械装置和自控机床等三种表现形式,它们表现出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物质手段的不同发展阶段。
(3)知识形态的技术要素主要是指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知识,它是现代技术构成中的主导要素。技术知识就是人类在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技术经验和理论。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经验知识,一种是理论知识。前者是关于生产过程和操作方法规范化的描述或记载,后者则是关于生产过程和操作方法的机制或规律性的阐述。有人认为,古代的技术知识是“具有描述性规律的技能、准则”,而现代的技术知识“是技术规则和理论”,或者古代的技术科学就是经验知识,现代的技术科学和工程科学是以技术原理为基础的知识。这些论述,都从不同方面阐明了两种形态技术知识的实质,表现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认识能力的不同发展阶段.
9.4怎么理解技术结构的演化?(一般)
技术是历史地演变的,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因而技术体系也同样处在历史演变之中。任何一个技术体系在开始形成时,总是具有较大的能满足社会需要的潜力,但这种潜力的发挥总有它的极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需要不断发展进而超过技术体系原有潜力的极限,相对稳定的平衡就被打破。
日本技术论学者星野芳郎通过对人类技术史的考察,提出在近代技术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技术体系更迭:
第一技术体系形成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在第一技术体系中蒸汽动力技术是主导技术,从而使人类社会进入了蒸汽动力时代。
第二技术体系建立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是适应资本主义社会从自由阶段向垄断阶段发展对强大和廉价的动力能源的需求而产生的,其主导技术是电力和内燃机技术。
第三技术体系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微电子技术处于核心的主导技术地位,并已经逐步取代了工业化时代的第二技术体系。
10.2怎么理解技术认识和科学认识的关系?(主要是区别)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认识世界,是精神生产力;技术是改造世界,是现实生产力。技术认识和科学认识作为两种独立的认识形式,在认识的原则、目的、对象、成果、过程、方法与评价等方面有显著的不同。技术与科学在多方面的差别决定了技术认识和科学认识之间有着多方面的差别:首先,认识目的不同。其次,认识对象不同。再次,认识过程不同。最后,解决的问题不同。
11.3现代技术对传统的伦理道德产生怎么样的冲击?其原因何在?
当代技术特别是以器官移植和人工辅助生殖技术为代表的医疗技术、克隆技术为代表的生物技术、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网络技术都在其各自领域里与传统的伦理、道德发生了冲突,并由此产生了许多伦理问题。
1、人工授精、体外受精和无性繁殖等生殖技术,可能损害夫妻之间的感情,冷淡代际之间的亲情关系,打乱了传统的人伦道德关系。
2、人工流产技术将会因为使胎儿流产失去生命而引发关于胎儿是否是人的伦理争论甚至是人权争论。
3、克隆技术引发了诸如人的基因能否当商品进行交易等一系列伦理道德问题。
4、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伴随着虚无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伦理观盛行。等等。
这些技术伦理成为技术伦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它有助于我们在变革传统伦理和道德观念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技术伦理,以便与技术发展相适应,促进技术的持续、健康发展。
11.4怎么样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的技术社会观思想看待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决定论?
马克思、恩格斯的技术社会观认为:(1)技术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马克思认为,技术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2)社会对技术的促动与观控。恩格斯指出,社会需要和社会交往是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因素。
在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技术决定论片面地强调技术的作用,它强调技术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认为技术能直接主宰社会命运。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技术社会观思想,不难看出,技术决定论极端和片面的夸大技术在与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忽视了社会环境对技术的影响和塑造。在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中,技术只是一种带有中介性的客体,人类则是主体,技术虽然表现出一定的自主性,但它不能取代人类的主体地位,它将永远受到人类及社会的影响和控制。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诸多负面效应不能绝对的取决于技术本身,应该通过完善人类自身和社会的体制并依靠技术来加以克服。因此,以技术取代人类的地位是不对的,而围绕技术给人类社会影响的后果所产生的极端乐观主义和极端悲观主义思想都是不可取的。
社会决定论则片面的强调社会的作用,它强调社会对技术及其发展的决定性影响,从技术都是居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之中,都会受到社会的影响这一正确的前提出发,得出否认技术有其自身发展的特殊规律、否认技术对社会的反作用的错误结论。
综上所述,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决定论各自片面强调技术、社会在二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使其观点具有片面性。马克思、恩格斯的技术社会观既不是单纯的技术决定论,也不是单纯的社会决定论,而是关于技术系统与社会系统互动的理论。
13.1什么是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
科学技术体制化就是科学技术确立为一种社会建制的过程。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技术体制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旨在规范人类对自然力量进行探索和利用的社会组织制度。
科学技术体制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科学家和技术专家是科学技术体制和组织的基本成员,分析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社会角色形成与演变过程,是讨论科学技术体制化进程的重要路径。
13.2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
13.3试论述科学共同体与技术共同体社会规范的主要区别及其原因?
科学共同体:是以共同的科学范式为基础形成的科学家群体,他们受同样的实践规则和标准所制约,并且共同培养后继人才。其任务是在科学范式指导下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共同体:是以共同的技术范式为基础形成的技术专家群体,其任务是在技术范式的指导下从事技术的解题活动。“创新者网络”是技术共同体的重要形式,它提供创新者非正式直接互动的机会,从而提高创新活动的效率。
科学的社会规范与技术的社会规范由于体制目标不同而有区别:科学的社会规范以公有主义、普遍主义、无私利性、独创性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为标准;技术的社会规范则是所有者性、局部性、权威性、定向性和专门性。
14.1试论述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的新特点。
1)科学技术与生产的一体化。①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科学的技术化既指在科学活动中包含着大量的技术科学研究、技术发展研究和技术应用研究,又指科学研究需要应用技术手段和工具,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依赖于实验技术上的突破。技术的科学化既指已有的技术经验知识借助科学理论指导而形成系统的技术知识体系,并上升到技术科学,又能指技术进步以科学发展为先导,技术上的重要发明通常直接来自基础科学研究的成果。②科学技术生产的体系结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研究揭示了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科学、技术、生产这三大部类相辅组成,协同发展。不可偏废一方,其中技术是科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中间环节。
2)科学技术社会化。①从小科学到大科学,科学技术日益社会化、国家化甚至国际化,从而进入大科学时期。所谓大科学,就是依照现代工业的形式组织起来并加以管理的科学。②工业研究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的兴起。工业研究实验室和研发中心是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有力地加速和激活了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3)科学技术业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为。①高技术是科学技术的制高点。高技术产业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具备相液压的社会条件,为此,发达国家纷纷创立国家创新体系,以便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促进其良性运行。②国家创新系统是科学技术的新体制。国家创新系统是国家层次上对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过程,即科学技术知识的产生、交流、传播与应用过程的体制化。
14.2为什么说研究与发展是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核心?
高技术的崛起及其产业化,使得研究与发展(R&D)成为大科学时代现代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核心,成为高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关键,研发投入及其强度(R&D/GDP)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战略重点。只有把握现代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新特点,才能更深入地了解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新机制。
16.1为什么说科学技术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
(1)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已经提出现代化的任务。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洞察世界历史的重大转变,指出中国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
(2)20世纪90年代知识经济时代来临,世界银行在世界发展报告《知识与发展》中指出,新时代的特点是:穷国与富国的差别不仅在于资本,而且在于知识。知识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发展中国家必须制定政策,以缩小它们与富国之间的知识差距。
(3)党的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应用于分析新的世界形势,提出“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
(4)党的十六大报告深刻地指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
16.2试论述中国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战略及其重点。
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战略选择。科技进步是推动经济社会进步,解决人口、资源与发展问题的决定性因素。据此,党的十五大与十六大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知识创新能力是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中国的发展战略把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国家创新体系”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包括四个方面:
知识创新系统。它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技术创新系统。它是企业发展的根本;知识传播系统。它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知识应用系统。它促使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转变成现实生产力。
研究与发展是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研发强度(R&D/GDP)反映国家对科技活动的支持力度。研发活动的类型和研发活动的部门分布,反映科技资源的配置状况。
知识传播与知识创新是相辅相成的,知识传播系统主要是国家的教育体系。必须深化教育改革,包括教育的体制、思想、内容与方法的改革。
16.3如何通过科学技术进步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民,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首先必须发展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
1)建立信息技术体系及相应的信息产业结构,加速信息化进程。①建立信息技术体系及相应的信息产业结构,加速信息化进程②用发展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
2)开展生命科学技术,尤其是农业科学技术研究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建立生态产业②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建设现代农业。
3)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增强国家民族利益①大力发展先进的科学文化②坚持创新精神,开展创造学习研究与发展③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并深化教育改革。
7.1什么是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它们在科学发展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科学理论的评价,是判断科学理论优劣的过程。科学理论的检验,是判断科学理论真假的过程。
科学理论创立之后,必须经过同行的评价与检验,才能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科学发展过程中,当一个新的科学理论提出后,总要经过科学共同体的评价、检验、选择,才能被科学界所接受。科学理论的评价、检验和选择,首先是经受同行的质疑和批判,如科学概念与实验方案的同行审查、不同规模的实验验证等等。
7.2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主要包括那几个方面?举例说明
1.相容性评价。如果从新理论T2可以推出公认的理论T1,或者从T2推不出与T1相矛盾的推论,那么T2与T1就是相容的。相容性评价就是将新科学理论T2与公认的科学理论T1进行比较,以确定T2是否与T1相容。举例:牛顿力学与量子力学,牛顿力学一方面可以看做是量子力学在宏观世界的近似表现,另一方面可以看做是相对论在低速世界的近似表现,因此,从逻辑的相容性关系来看问题,可以把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看成是牛顿力学在高速和微观世界的拓展,它们是相容的。
2.自洽性评价。自洽性评价:分析理论内部是否自相矛盾,即分析理论内在逻辑的完备性。自洽性要求科学理论内部的各个命题之间有逻辑联系,不能相互矛盾。举例:伽利略否定亚里士多德的运动理论。
3.简单性评价。科学理论的简单性:理论体系所包含的彼此独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尽可能少。逻辑基础简单,不是内容简单。举例:哥白尼理论比托勒密理论简单的多,这是后者战胜前者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7.3如何对科学理论进行实验检验?举例说明
通过观察和实验对理论的推论进行经验验证,以确定该理论的真伪。科学假说或理论与科学事实之间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只有通过逻辑分析,才能使假说与事实建立起联系,从而确证或反驳某种假说。
科学理论的推论与观察事实的对照有三种可能情况:
⑴推论和已知经验事实相符,这其实是理论对该事实的解释,不能确证该理论是真是假。
⑵推论与未知的现象符合。这是对未知现象的理论预见。这未知现象被确证,是对该理论为真的一种确证。
⑶推论与未知现象不符,该理论被否证。
8.1不同的科学理论累积发展模式各是如何看待理论的归并的?
一、古典归纳主义的累积发展观
古典归纳主义认为,作为科学基础的是关于经验事实的命题,科学研究是通过归纳程序去发现一般原理,如此逐步地归纳上升到最基本的原理。经验的累积的观点认为,科学知识体系是以观察所提供的可靠的经验事实材料为基础,并通过归纳法建立起来的。随着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事实材料的增加,并由于观察和实验技巧的改进而对事实的了解更加精确和深入,愈来愈多的概括性更强的定律和理论被建立起来,科学的发展就是真命题数量的不断增多,是量的积累、递增。科学只有进化、没有革命;只有量的变化没有质的飞跃。
二 逻辑实证主义的累积发展观
逻辑实证主义认为:
① 科学理论是从少数几个基本概念与基本内假设出发,用数学演绎与逻辑推理,推演出的一系列命题。所以理论家的方法是,应用那些作为基础的普遍假设或者“原理”,从而导出结论,建立逻辑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
② 科学理论中的命题只有通过经验证实,证明它们同我们的各个单独的经验相符合才能成立。如爱因斯坦所说的:科学理论所以能够成立,其根据就在于它同大量的单个观察关联着,这正是理论的真理性
③ 科学理论是通过新的经验事实的证实而不断地朝前发展的
8.3科学发展的社会历史观从哪些方面反映科学理论的发展?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