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为什么哭董卓
东汉末年,董卓把持朝政,十分暴虐。后来司徒巧施连环计,与吕布等人一起除了董卓。
董卓一死,人们拍手称快!可是当时的大文人蔡邕却反其道而行之,他跑到董卓身边失声恸哭。王允大怒,以其不忠于汉室为名,下令将蔡邕斩首。
蔡邕说:我哭董卓绝不是心中背叛国家,偏向于董卓,只因为董卓对我有知遇之恩,一时难过才不觉为之一哭。我自知有罪,甘愿受罚。但希望您能留我一条性命,让我把《汉史》修完。
的确,董卓对蔡邕有恩。当时董卓当政,要征用名流,便派人去请蔡邕。蔡邕深知董卓暴行,不愿意屈节侍之。但是董卓却威胁蔡邕,如果你不来,我就要杀了你的全族。蔡邕害怕殃及家人,便只好前来应征。
董卓十分看重蔡邕的才华,三日之内,给其连升三级,提拔为尚书,后拜为中郎将。汉献帝迁都长安,又被封为高阳乡侯。
蔡邕在董卓当政之前一直不得志,数次被罢免,而且还好几次差点被杀头。董卓虽然为人暴戾,专权,但是对待有才华的人却很重视。董卓对待蔡邕的意见能采纳。例如董卓曾经想杀掉卢植,是蔡邕劝谏卢植才得以幸免于难;董卓一度想当“尚父”,也是蔡邕劝其打消了这个念头。
因此,董卓之死,蔡邕想到了当初对于自己的恩惠,不由地大哭起来。仅从这一个表现来说蔡邕不忠于汉室,是有失公允的。
王允之所以一定要置蔡邕于死地,并不仅仅是因为其在董卓之死后的冲动行为,这只是一个借口而已。
事实上,王允认为当初汉武帝没有杀司马迁,结果司马迁写成了一部《史记》,其中多有诽谤之语。现在蔡邕也正在撰写《汉史》,这对于衰微的朝廷没有一点好处,反倒会让不好的名声流传下去,因此干脆杀之。
作为修史的人,他们认为能够忠实的记录历史,才是自己最大的责任;而对于当政者来说,都希望能粉饰太平,将自己写成圣帝明君,忠臣良将。因此矛盾在所难免,以强权干预的事情屡见不鲜。
扩展资料:
蔡邕和董卓的关系:
蔡邕是东汉末年有名的才子和孝子。他的才情和孝义均得到天下人的瞩目。他无论诗词曲赋,在当时都是一绝。而蔡邕侍母至孝,更得到天下人的敬仰。而也就这个时期,贼臣董卓进京了。
董卓进京之后,为了巩固自己对朝政的控制,一面大肆屠杀那些反对自己的人,一面更听从谋士李儒的计策,提拔一些有名望的人士,使之为自己所用,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威望,增加自己的统治力。蔡邕作为汉末大才子,赋闲在家,也就在董卓的提拔之列。
对于董卓的跋扈,蔡邕是看在眼中的。他一开始假意推却,不肯到朝中做官。最后董卓直接派人上门威胁,如果不出来做官,就灭掉蔡氏整个宗族。蔡邕被逼无奈,这才到长安拜见董卓。董卓早就知道蔡邕的才名,待之甚厚。甚至一日之内三迁其官,让蔡邕直接升至侍中的高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蔡邕
当时第一国士为当时第一奸贼而哭,看上去很难理解。历史上的多数论者总是批评蔡邕有学无识。
这种论调有一定合理性,即有大才之人未必政治永远正确。
但是,为什么不能换个角度想呢,即,董卓其实并非一无是处。
至少,应该肯定,董卓是个识才爱才之人,而绝非纯粹莽夫。
识才爱才惜才,这是成为枭雄的必备素质。按三国志的记载,董卓是有这个基本素质的。有这样素质的执政者是有一定人格魅力的。
所以蔡邕为之一哭,也是可以理解的。
而蔡邕就在董卓的选拔之列。《后汉书·蔡邕列传》中提到“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董卓对蔡邕“甚见敬重。举高第,补侍御史,又转持书御史,迁尚书。三日之间,周历三台”。董卓在重用人才的同时不任人唯亲,“卓所亲爱,并不处显职,但将校而已”。善用人才也使董卓一度位极人臣,权倾天下。
简单地说,“士为知己者死”,就是因为董卓掌权时非常重用蔡邕,所以董卓死后,蔡邕才冒死哭董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