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短国学经典小故事精选文字版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篇一】简短国学经典小故事精选文字版
元觉劝父
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孙元觉,从小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可他父亲对祖父却极不孝顺。一天,他父亲忽然把年老病弱的祖父装在筐里,要把他送到深山里扔掉。孙元觉拉着父亲,跪着哭求不要这样,但父亲不理。他猛然间灵机一动,说:“既然父亲要把祖父扔掉,我也没办法,但我有个要求。”父亲问什么要求,他说:“我要把那个筐带回来。”父亲不解道:“你要这个干什么?”“因为等你老了,我也要用它把你扔掉。”父亲一听,大吃一惊:“你怎么说出这种话!”孙元觉回答:“父亲怎样教育儿子,儿子就会怎样做。”父亲想想,就没敢按以前的想法去做,赶紧把老人接回家赡养。
[解读]《弟子规》中说:“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假如父母的言行举止有过失,性格难以沟通,从尽孝的角度而言,子女还是应以婉转的语气劝说他终止不良行为,但不能语言犀利、态度蛮横。
【篇二】简短国学经典小故事精选文字版
鹿乳奉亲
春秋时期的郯子,生性至孝,历来为人所称道,被视为德、才、威、雅的化身。在我国历盛传的“二十四孝”中,郯子的故事被视为楷模。
郯子的父母年老体衰,都患有眼疾,他特别伤心,到处求医。听说鹿乳能治好双亲的眼疾,他便披着鹿皮去深山混入鹿群中。猎人误认其为鹿,正要举箭射他,他赶紧大叫,并将实情相告。猎人听后非常感动,想办法给他弄来鹿乳,并护送他出山。
[解读]《弟子规》中说:“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有命令,要赶快行动,不应该拖拉,这也是孝敬父母的举动。从小若有孝的理念,那么一旦父母生病,自己因感恩也会去孝养。
【篇三】简短国学经典小故事精选文字版
孟母断机
孟子小时候厌倦学习,有一天不愿读书,就逃回了家。孟母正好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一句话没讲,就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这意味着马上将要织成的一匹布全毁了。孟子非常孝顺,忙跪下来问:“您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告诉他:“读书求学不是一两天的事,就像我织布,必须从一根根线开始,然后一寸一寸地才能织成一匹布,而布只有织成一匹了,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读书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像你这样半途而废、浅尝辄止,以后怎能成才呢?”若是现在的孩子,可能不懂反省自己,一句话就扔给母亲:“这是你自己的事。”但孟子的根基毕竟不同一般,他如梦初醒、恍然大悟,从此一心向学,再也不随便旷课,后来继孔子而成为“亚圣”。
[解读]《弟子规》中说:“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应顺承。”对父母长辈的责备,理应乐于听受。对父母的批评,也要视为一种教诲。
【篇四】简短国学经典小故事精选文字版
程门立雪
宋朝的时候,有一位有学问的人,名叫杨时。他对老师十分尊敬,一向虚心好学。“程门立雪”便是他尊敬老师、刻苦求学的一段小故事。
杨时在青少年时代,就非常用功。后来中了进士,他不愿做官,继续访师求教,钻研学问。当时,程颢(hào)、程颐兄弟俩是全国有名的学问家。杨时先是拜程颢为老师,学到了不少知识。4年后,程颢逝世了。为了继续学习,他又拜程颐为老师。这时候,杨时已经40岁了,但对老师还是那么谦虚、恭敬。
有一天,天空浓云密布,眼看一场大雪就要到来。午饭后,杨时为了找老师请教一个问题,约了同学游酢(zuò)一起去程颐家里。守门的说,程颐正在睡午觉,他们不愿打扰老师的午睡,便一声不响地立在门外等着。
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大。他们站在门外,雪花在头上飘舞,凛冽的寒气,冻得他们浑身发抖,他们仍旧站在门外等着。
过了好长时间,程颐醒过来,这才知道杨时和游酢在门外雪地里已经等了好久,便赶快叫他们进来。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得有一尺多深了。
杨时这种尊敬老师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正由于他能够尊敬师长,虚心向老师求教,学业才进步很快,后来终于成为一位全国知名的学者。四面八方来向他求教的人,都不远千里地来拜他为老师,大家尊称他为“龟山先生”。
[解读]老师,是给予学生第二次生命的人。在学习的过程里,从目不识丁直至学富五车,无不是老师用辛勤的汗水浇开了我们的知识之花。学会尊重给你知识、改变你命运的人吧,如果不是老师这根明烛,我们也许永远不知道知识的美丽。
【篇五】简短国学经典小故事精选文字版
割席断义
三国时,魏国的管宁和华歆是好朋友,但二人的性格却很不一样。管宁不在乎荣华富贵,把心思都用在钻研学问上,可华歆就很羡慕有权势的人。一天,他们在菜地里锄草,翻出一块金子。管宁毫不在意,华歆却想据为己有。还有一次,他们坐在席子上看书,有个大官乘着华丽的车子路过他们窗前。管宁依然在读书,华歆却连忙出去看,回来后还对管宁说个不停。管宁很反感,就拿出刀子将两人同坐的席子割成两半,说:“我发现我们不是一路人。从此以后,我们就像这片割开的草席一样,不再是朋友了。”
[解读]和人相处久了才能看出这个人是否和你合得来,值不值得继续交往下去,因此我们交朋友时应该多观察,这样才能交到合适的朋友。
【篇六】简短国学经典小故事精选文字版
朱冲送牛
晋代有个人叫朱冲,他从小就待人宽厚,特别有智慧,但由于家境贫寒,没钱上学读书,只好在家种地放牛。隔壁有个人心地很坏,平时好占便宜,三番五次地把牛放到他家的地里吃庄稼。朱冲看到后,不但不发脾气,反而在收工时带一些草回来,连同那吃庄稼的牛,一起送回主人家,并说:“你们家里牛多草少,我可以给你们提供方便。”那家人一听,又羞愧又感激,从此再也不让牛去糟蹋庄稼了。朱冲的待人厚道,赢得了乡邻的一片赞扬。
[解读]朱冲礼让恶邻,厚德载物,使周围的风气发生很大变化,乡里路不拾遗,村落没有行凶的恶人,这就是仁者风范。人格贤善,自然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
【篇七】简短国学经典小故事精选文字版
宋太宗雪中送炭
宋太宗虽然是皇帝,但他知道创业不易,因此生活很俭朴,也很体恤百姓。有年冬天很冷,太宗穿着狐狸皮外套,坐在温暖的屋子里还觉得冷。他想:“天气这么冷,那些缺衣少柴的百姓肯定也很冷。”于是,他把开封府尹召进宫,说:“现在这么冷,我们这些吃穿不愁的人都觉得冷,那些缺衣少食、没有木炭的百姓肯定更冷。你现在就带人拿着衣食和木炭去城里走走,帮帮那些无衣无柴的百姓。”开封府尹听后,立刻带人拿着衣食和木炭,去问候那些贫困的百姓。受到救助的人们都很感激。于是,历便留下了“雪中送炭”的佳话。
[解读]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及时地给予他们帮助。
元觉劝父
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孙元觉,从小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可他父亲对祖父却极不孝顺。一天,他父亲忽然把年老病弱的祖父装在筐里,要把他送到深山里扔掉。孙元觉拉着父亲,跪着哭求不要这样,但父亲不理。他猛然间灵机一动,说:“既然父亲要把祖父扔掉,我也没办法,但我有个要求。”父亲问什么要求,他说:“我要把那个筐带回来。”父亲不解道:“你要这个干什么?”“因为等你老了,我也要用它把你扔掉。”父亲一听,大吃一惊:“你怎么说出这种话!”孙元觉回答:“父亲怎样教育儿子,儿子就会怎样做。”父亲想想,就没敢按以前的想法去做,赶紧把老人接回家赡养。
[解读]《弟子规》中说:“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假如父母的言行举止有过失,性格难以沟通,从尽孝的角度而言,子女还是应以婉转的语气劝说他终止不良行为,但不能语言犀利、态度蛮横。
【篇二】简短国学经典小故事精选文字版
鹿乳奉亲
春秋时期的郯子,生性至孝,历来为人所称道,被视为德、才、威、雅的化身。在我国历盛传的“二十四孝”中,郯子的故事被视为楷模。
郯子的父母年老体衰,都患有眼疾,他特别伤心,到处求医。听说鹿乳能治好双亲的眼疾,他便披着鹿皮去深山混入鹿群中。猎人误认其为鹿,正要举箭射他,他赶紧大叫,并将实情相告。猎人听后非常感动,想办法给他弄来鹿乳,并护送他出山。
[解读]《弟子规》中说:“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有命令,要赶快行动,不应该拖拉,这也是孝敬父母的举动。从小若有孝的理念,那么一旦父母生病,自己因感恩也会去孝养。
【篇三】简短国学经典小故事精选文字版
孟母断机
孟子小时候厌倦学习,有一天不愿读书,就逃回了家。孟母正好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一句话没讲,就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这意味着马上将要织成的一匹布全毁了。孟子非常孝顺,忙跪下来问:“您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告诉他:“读书求学不是一两天的事,就像我织布,必须从一根根线开始,然后一寸一寸地才能织成一匹布,而布只有织成一匹了,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读书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像你这样半途而废、浅尝辄止,以后怎能成才呢?”若是现在的孩子,可能不懂反省自己,一句话就扔给母亲:“这是你自己的事。”但孟子的根基毕竟不同一般,他如梦初醒、恍然大悟,从此一心向学,再也不随便旷课,后来继孔子而成为“亚圣”。
[解读]《弟子规》中说:“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应顺承。”对父母长辈的责备,理应乐于听受。对父母的批评,也要视为一种教诲。
【篇四】简短国学经典小故事精选文字版
程门立雪
宋朝的时候,有一位有学问的人,名叫杨时。他对老师十分尊敬,一向虚心好学。“程门立雪”便是他尊敬老师、刻苦求学的一段小故事。
杨时在青少年时代,就非常用功。后来中了进士,他不愿做官,继续访师求教,钻研学问。当时,程颢(hào)、程颐兄弟俩是全国有名的学问家。杨时先是拜程颢为老师,学到了不少知识。4年后,程颢逝世了。为了继续学习,他又拜程颐为老师。这时候,杨时已经40岁了,但对老师还是那么谦虚、恭敬。
有一天,天空浓云密布,眼看一场大雪就要到来。午饭后,杨时为了找老师请教一个问题,约了同学游酢(zuò)一起去程颐家里。守门的说,程颐正在睡午觉,他们不愿打扰老师的午睡,便一声不响地立在门外等着。
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大。他们站在门外,雪花在头上飘舞,凛冽的寒气,冻得他们浑身发抖,他们仍旧站在门外等着。
过了好长时间,程颐醒过来,这才知道杨时和游酢在门外雪地里已经等了好久,便赶快叫他们进来。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得有一尺多深了。
杨时这种尊敬老师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正由于他能够尊敬师长,虚心向老师求教,学业才进步很快,后来终于成为一位全国知名的学者。四面八方来向他求教的人,都不远千里地来拜他为老师,大家尊称他为“龟山先生”。
[解读]老师,是给予学生第二次生命的人。在学习的过程里,从目不识丁直至学富五车,无不是老师用辛勤的汗水浇开了我们的知识之花。学会尊重给你知识、改变你命运的人吧,如果不是老师这根明烛,我们也许永远不知道知识的美丽。
【篇五】简短国学经典小故事精选文字版
割席断义
三国时,魏国的管宁和华歆是好朋友,但二人的性格却很不一样。管宁不在乎荣华富贵,把心思都用在钻研学问上,可华歆就很羡慕有权势的人。一天,他们在菜地里锄草,翻出一块金子。管宁毫不在意,华歆却想据为己有。还有一次,他们坐在席子上看书,有个大官乘着华丽的车子路过他们窗前。管宁依然在读书,华歆却连忙出去看,回来后还对管宁说个不停。管宁很反感,就拿出刀子将两人同坐的席子割成两半,说:“我发现我们不是一路人。从此以后,我们就像这片割开的草席一样,不再是朋友了。”
[解读]和人相处久了才能看出这个人是否和你合得来,值不值得继续交往下去,因此我们交朋友时应该多观察,这样才能交到合适的朋友。
【篇六】简短国学经典小故事精选文字版
朱冲送牛
晋代有个人叫朱冲,他从小就待人宽厚,特别有智慧,但由于家境贫寒,没钱上学读书,只好在家种地放牛。隔壁有个人心地很坏,平时好占便宜,三番五次地把牛放到他家的地里吃庄稼。朱冲看到后,不但不发脾气,反而在收工时带一些草回来,连同那吃庄稼的牛,一起送回主人家,并说:“你们家里牛多草少,我可以给你们提供方便。”那家人一听,又羞愧又感激,从此再也不让牛去糟蹋庄稼了。朱冲的待人厚道,赢得了乡邻的一片赞扬。
[解读]朱冲礼让恶邻,厚德载物,使周围的风气发生很大变化,乡里路不拾遗,村落没有行凶的恶人,这就是仁者风范。人格贤善,自然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
【篇七】简短国学经典小故事精选文字版
宋太宗雪中送炭
宋太宗虽然是皇帝,但他知道创业不易,因此生活很俭朴,也很体恤百姓。有年冬天很冷,太宗穿着狐狸皮外套,坐在温暖的屋子里还觉得冷。他想:“天气这么冷,那些缺衣少柴的百姓肯定也很冷。”于是,他把开封府尹召进宫,说:“现在这么冷,我们这些吃穿不愁的人都觉得冷,那些缺衣少食、没有木炭的百姓肯定更冷。你现在就带人拿着衣食和木炭去城里走走,帮帮那些无衣无柴的百姓。”开封府尹听后,立刻带人拿着衣食和木炭,去问候那些贫困的百姓。受到救助的人们都很感激。于是,历便留下了“雪中送炭”的佳话。
[解读]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及时地给予他们帮助。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