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琵琶女?
琵琶行音乐描写与人生感慨的联系说明如下: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塑造的琵琶女形象,融入了他极为浓厚的主观情绪体验。
诗人与歌女,一雅致,一世俗;一有高超的精神境界,视富贵利禄如尘芥灰土;一以色悦人,汲汲忙碌于钟鸣鼎食之家、歌舞升平之所。
不相干的两种身份、地位之人,却因其人生遭际的某种相近性被糅合到一起。
琵琶女宛妙悦耳、似哭似诉的琵琶声,道尽了身世的繁华与衰落,也让诗人深味人生无常的悲凉。
从“转轴拨弦三两声”起,到“初为《霓裳》后《六幺》”止,是琵琶女的人生序曲。
这时候的乐曲,缓慢悠扬,曼妙款歌,虽有低沉之气,但不乏小家碧玉之喜。其人十三学得琵琶,才艺高妙,加之年少美貌,自然窃喜人生。
而诗人白居易,也是少年成名,诗才名倾一时,多为达官贵人所激赏。可以说,在人生的起始阶段,琵琶女与诗人都有着志得意满、踌躇满志的欣喜之情。
接下来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乐曲由清脆悦耳、滴沥啼啭而变得凝滞抑郁、沉重塞绝。
琵琶女经历了人生的癫狂期,看尽了人生的繁华与辉煌,尽享其才艺双绝所带来的成功。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这是怎样的痴迷与沉醉,又是何等的迷乱与疯狂!
然而,“泉流冰下”的冷涩随即到来,琵琶女的人生顿时变得荒芜、沉寂。与之相应,白居易也把乐曲听成自己的人生之歌。
《琵琶行》的创作背景:
元和十年(815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反侧”之心。
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有“擅越职分”之嫌;而且,白居易平素多作讽喻诗,得罪了朝中权贵,于是被贬为江州司马。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在中唐时期多专门安置“犯罪”官员,属于变相发配。
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增多。
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天,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已两年,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偶遇一位年少因艺技红极一时,年老被人抛弃的歌女,心情抑郁,结合自己路途遭遇,用歌行的体裁,创作出了这首著名的《琵琶行》(原作《琵琶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