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说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情况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为隋唐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族是在与周边各族人民长期的融合过程中,不断吸收新的成分而发展壮大的。
魏晋时期进入中原的各少数民族,经过200年左右到北魏统一北方的时候,已经基本汉化。鲜卑拓跋部进入中原时又带进一批新的部落,开始了新的融合过程。
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的民族融合的结果,又促使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
北魏末期,由于受到汉族文化影响,较少的边镇鲜卑和受它控制的各少数民族又进入中原,并且成为东、西两方政权的支柱,因而一度出现了鲜卑化的趋势,但它只是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大融合洪流中的一些小的漩涡。
到了南北朝末期,各族人民在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已经和汉族基本上一样了。
高欢的部下包括鲜卑、汉人和其他各族人。他对军士讲话时而用鲜卑语,时而又用汉语,说明当时各族人民都懂得这两种语言。
当时的鲜卑族没有文字,诏令文书都用汉字,因此各级官吏都必须要认识汉字。
一个北齐的武将不会写字,签名时写自己的名字的竖的时候从下往上写,被人嘲笑为“穿锤”。因此,他的子孙也开始学习汉族的文化。
至于拓跋贵族的上层人物,汉化程度更深。
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相互影响,也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童同化。
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各族人民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比如说胡乐、胡舞、胡床、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夷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族人民的大融合,为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的民族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其表现:(1)东汉末年以后迁居中原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经过与汉族四百年左右的通婚杂居,相互学习。生产互补,至北朝末年,胡汉差异逐渐消失,实现了民族大融合。(2)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和民族心理等方面基本汉化,汉族吸收了胡服、胡食、胡乐等少数民族文化的优秀部分。(3)南方以及西南、西北等地,也都出现了程度不同的民族融合。(4)少数民族接受汉化,实现封建化,封建化又促进某些民族间的融合,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大特点。(5)民族融合的实现,为隋唐时期的繁荣统一准备了条件。
参考资料: http://www.examda.com/teacher/shuoke/20060826/08431767-2.html
2010-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