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酒楼上 和 孤独者 如何看待和理解鲁迅这种自审的?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在酒楼上》被认为是最富有鲁迅气息的小说代表作。里面的两个人物,实际上是鲁迅的两面,《孤独者》也可以这样理解。
《在酒楼上》里面鲁迅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明知道没有用,为什么还要去做?吕维甫做了两件事情,一件是迁葬小弟弟,一件是买剪绒花,但小弟弟尸骨无存,而要剪绒花的顺姑也死去了。这两件事具有象征的意义,可以理解为鲁迅对五四退潮等重大事件的态度。文中说昔日的伙伴走的走逃的逃有的人妥协了等等,真是鲁迅的自我怀疑。然而这篇小说的结尾是告别,基调确实积极的,因为感到“很爽快”,也就是鲁迅和那个怀疑的自我的告别,而他还要继续走下去。
《孤独者》基调是阴暗的,魏连殳是鲁迅本人的投射。像匹荒野上的头狼,黑色的孤独充斥着。而魏连殳的妥协是彻底的,由于现实所迫,当了军官的师爷,从而发达了,但是他却说自己是“真的失败了”,因为放弃了自己先前信仰的一切,转而去做自己反对过的一切事,原因只是他要“活”,这是个哈姆雷特式的命题,生存还是死亡,魏连殳选择了苟且偷生,但是他的偷生却是一种自杀性质的,发达后他故意糟蹋自己的身体,以驱遣自己的不平。这反映了鲁迅的自我矛盾。
《在酒楼上》里面鲁迅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明知道没有用,为什么还要去做?吕维甫做了两件事情,一件是迁葬小弟弟,一件是买剪绒花,但小弟弟尸骨无存,而要剪绒花的顺姑也死去了。这两件事具有象征的意义,可以理解为鲁迅对五四退潮等重大事件的态度。文中说昔日的伙伴走的走逃的逃有的人妥协了等等,真是鲁迅的自我怀疑。然而这篇小说的结尾是告别,基调确实积极的,因为感到“很爽快”,也就是鲁迅和那个怀疑的自我的告别,而他还要继续走下去。
《孤独者》基调是阴暗的,魏连殳是鲁迅本人的投射。像匹荒野上的头狼,黑色的孤独充斥着。而魏连殳的妥协是彻底的,由于现实所迫,当了军官的师爷,从而发达了,但是他却说自己是“真的失败了”,因为放弃了自己先前信仰的一切,转而去做自己反对过的一切事,原因只是他要“活”,这是个哈姆雷特式的命题,生存还是死亡,魏连殳选择了苟且偷生,但是他的偷生却是一种自杀性质的,发达后他故意糟蹋自己的身体,以驱遣自己的不平。这反映了鲁迅的自我矛盾。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