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解决方法、中心理论和研究方法分别是什么?
微观经济学
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解决方法:研究的基本问题是资源配置的决定;中心理论:通过供求来决定相对价格的理论。研究方法:个量分析。
宏观经济学
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解决方法: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中心理论则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扩展资料
1、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来源于法国魁奈的《经济表》和英国马尔萨斯的“马尔萨斯人口论”。1933年,挪威经济学家弗瑞希提出《宏观经济学》的概念。宏观经济学在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年出版后迅速发展起来。凯恩斯把国民收入和就业人数联系作为中心进行了综合分析。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是早期宏观经济学阶段,或称古典宏观经济学阶段。第二阶段: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30年代,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奠基阶段。第三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阶段。第四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是宏观经济学进一步发展和演变的阶段。
2、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20世纪30年代以后,英国的罗宾逊和美国的张伯伦在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厂商均衡理论。
标志着微观经济学体系的最终确立它的体系主要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厂商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等。
微观经济学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是早期微观经济学阶段,或者说是微观经济学的萌芽阶段。第二阶段: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叶,是新古典经济学阶段,也是微观经济学的奠定阶段。
第三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是微观经济学的完成阶段。第四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是微观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扩充和演变阶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微观经济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1)研究的对象是整个经济。(2)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3)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4)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以一定假设为前提 以总量分析 此外 还有短期和长期,静态 比较静态 动态的分析,还有均衡分析和边际分析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单个生产者如何将有限资源分配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取得最大利润;单个消费者如何将有限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消费上以获得最大满足;单个生产者的产量、成本、使用的生产要素数量和利润如何确定;生产要素供应者的收入如何决定;单个商品的效用、供给量、需求量和价格如何确定等等。 《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亦称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
微观经济学:
1.研究对象: 微观经济学关注的是个体经济单位(如个人、家庭、企业)及其相互作用。
2.解决方法: 通过对个体决策行为、市场交互和资源配置等进行分析,从微观层面上解释经济现象和问题。
3.中心理论: 边际分析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其强调个体在做出决策时考虑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之间的比较。
4.研究方法: 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分析、数学建模和实验经济学等,以研究个体行为和市场机制。
宏观经济学:
5.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关注整个经济体系的总体运行和宏观经济变量(如国民生产总值、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的演变。
6.解决方法: 通过分析经济体系的总体表现和政府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来解释宏观经济现象和问题。
7.中心理论: 效率与公平、经济增长理论、货币理论、总需求与总供给等是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
8.研究方法: 包括统计分析、计量经济学、宏观经济模型的构建和政策效果评估等方法。
总体来说,微观经济学着重于个体行为和市场机制的分析,而宏观经济学则关注整体经济活动的表现和政府政策对经济的影响。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经济学的研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