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诗句!

一.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1.分析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二.西楼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 一.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分析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二.西 楼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1、简析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
2、诗人借助所写景色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三、早 梅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1、简析诗人借梅展示了什么样的自我形象

四、马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⑵,快走踏清秋。
1、这首诗塑造了骏马什么样的艺术形象
2、诗人借马抒发了怎样感情
展开
 我来答
怕牙医的小暧
2011-01-03 · TA获得超过2236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63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43万
展开全部
1。 诗人笔下,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溪水、小桥,并非敬亭山无物可写,因为敬亭山“东临宛溪,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从诗中来看,无从知晓诗人相对于山的位置,或许是在山顶,或许在空阔地带,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或者借景抒情,而是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然而,恰恰在这里,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全诗似乎全是景语,无一情语,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虽句句是景,却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说,是“情中景,景中情”。
2 首句写西楼前面的景色,直接截取了风云变幻的高潮的顷刻:乌云低垂,水天一色,只见海浪拍岸,宛如骏马驰骋,去而复回,呈现出一种动与力的壮美。 第二句从听觉的角度描写雷雨迫在眉睫的情态:忽然北风卷过,挟带“数声”震耳欲聋的雷响,平添了赫然的声势,壮美之情益显。“吹起”二字可谓笔力千钧,十足显示了狂飙的威力。在这场威武雄壮的戏剧中,“北风”是个“最佳配角”。风是雨的使者,诗人敏锐地捕捉到雷雨之前这个自然特征加以渲染,令人赞叹。 “卧看千山急雨来”,诗人于尾句道出了内心的豪情,也解除了读者的疑问。前两句写风吹、云涌、浪卷、雷鸣,这是一支壮美的序曲,诗人最欲欣赏的乃是作为“主角”登场的“千山急雨来”的出色表演。他要看“急雨”打破雨前沉闷局面而呈现的新鲜境界,以开阔心胸。这种美学境界的追求,反映了诗人力求上进、欲有所作为的思想境界。诗中一个“卧”字亦耐人寻味,它把诗人那种雍容气度生动表现出来,动中寓静,以静衬动,跌宕有致之妙于此可见。
3。 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如许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张谓的诗句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同的。对寒梅花发,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诗人也都产生过类似的疑真的错觉。宋代王安石有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也是先疑为雪,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此篇意境可谓异曲同工。而张谓此诗,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并且透过表面,写出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
4 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乍看是运用赋法: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四句借马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马诗》其一云:“龙背铁连钱,银蹄白踏烟。无人织锦襜,谁为铸金鞭?”“无人织锦襜”二句的慨叹与“何当金络脑”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就是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
1069853068
2011-01-05 · TA获得超过199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3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1万
展开全部
【内容】: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释义】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俩谁也不会觉得厌烦。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高的敬亭山了。

【背景】:

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赏析】:

前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诗的下半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静”是全诗的血脉。这首平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表现了诗人的孤独.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1-01-01
展开全部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唐·韩愈《春雪》 ;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宋·吕本中《踏莎行》 。

“宫城团回凛严光,白天碎碎堕琼芳。”�唐·李贺《十二月乐辞·十一月》 ;

“天街飞辔踏琼英,四顾全疑在玉京。”�唐·裴夷直《和周侍洛城雪》 ;

“落尽琼花天不惜,封他梅蕊玉无香。”�宋·杨万里《观雪》 ;

“对琼瑶满地,与君酬酢。”�宋·辛弃疾《和廓之雪》 。
玉 “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唐·元稹《南秦雪》 ;

“开门枝鸟散,一絮堕纷纷。”�宋·司马光《雪霁登普贤阁》 ;

“岘山一夜玉龙寒,凤林千树梨花老。”�唐·吕岩《剑画此诗于襄阳雪中》 ;

“剩喜满天飞玉蝶,不嫌幽谷阻黄莺。”�元·华幼武《春雪》 ;

“玉花飞半夜,翠浪舞明年。”�宋·苏轼《和田国博喜雪》 。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唐·高骈《对雪》 ;

“黄昏门外六花飞,困倚胡床醉不知。”�宋·楼钥《谢林景思和韵》 ;

“门前六出花飞,樽前万事休提。”�元·白朴《天净沙·冬》 。

“不知庭霞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晋·谢道蕴《咏雪联句》 .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芳香夏日mm
2011-01-01 · TA获得超过348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4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3.9万
展开全部
一.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分析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二.西 楼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1、简析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
2、诗人借助所写景色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三、早 梅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1、简析诗人借梅展示了什么样的自我形象

四、马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⑵,快走踏清秋。
1、这首诗塑造了骏马什么样的艺术形象
2、诗人借马抒发了怎样感情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124786623
2011-01-04
知道答主
回答量: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附近的会更好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3)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