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中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
展开全部
摘要: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思维活跃的的表现,是独立思考的开始。新课程标准下物理的课堂,如何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首先要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想、大胆的怀疑,对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的勇气进行鼓励,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其次是要想方设法设置好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容易也愿意提出问题。三是在课堂上让学生体会提问过程,掌握提问方法,自己找到学习方法的金钥匙。 关键词:提出问题 能力培养 体会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发现问题,分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进步的。研究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找准课题。明确了研究目标就像在茫茫大海有了前进的方向;选错了课题则犹如南辕北辙。同样,我们探究性学习物理的首要环节就是提出问题。提问是思维活跃的表现,是独立思考的开始。物理新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物理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有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环。如果学生不能发现问题、不能提出问题,科学探究便无从谈起。那么究竟该怎样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鼓励学生要大胆的猜想、大胆的怀疑,敢于提问。 同学们在看到一些现象时,其实心中都会有一些问题,但往往是不敢提出来或没有提出来的习惯。这就要鼓励同学们大胆的提问,特别是一些胆小或很少提问的同学,只要他们能够提问,不管问的好不好,都要称赞他们的勇气,鼓励他们敢于再问。有些同学可能提出的问题不得要领,这时一定要有耐心,要适当地进行引导,不要让他们有提不好问题而尴尬的感觉。对能够提出问题、特别是提出好的问题的同学要充分地肯定,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同时鼓励他们大胆创新,大胆探究,激发他们提问的热情。只要能够长期坚持,就一定能营造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就能使同学们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养成爱问“为什么”的习惯,并能用疑问的眼光看待各种现象,探究我们不知道的自然规律。还要鼓励同学们敢于向权威性的东西进行挑战,甚至敢于向一些规律、定律挑战。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同学们愿意提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向上的原动力。教师应想方设法,设置各种情景,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第一,可以利用图片、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有些出人意料的或有趣的画面,让同学们有一种很直观的认识,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使同学们有问题想问,也想提问题。如:可以展示出秋风扫落叶。学生会问:秋风是怎样扫起落叶的?又如:风吹过时衣柜门会打开。学生会问:风吹过时是什么将衣柜打开的呢? 第二,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有趣、出人意料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分析提出问题。如:用漏斗吹乒乓球,学生会问:乒乓球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呢?是什么力托住了乒乓球? 第三,通过学生的切身体验提出问题。如在研究浮力时,让同学们将一个圆筒往水中按,会感觉到越往下越费力。学生会问:为什么圆筒越往下越费力呢?它受到了什么力的作用? 三.让学生们体会方法,学会提问。 在物理探究中,要引导同学们体会提问题的过程,归纳总结提问的方法,让同学们自己掌握学习的金钥匙。让同学们在提问时,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去思考: 第一,根据现象直接提出问题。如:看到放入水中的筷子,就提出了筷子为什么会变弯?看到窗外的景物,就提出:云是怎样形成的啊?水中为什么会有倒影啊?彩虹是怎样形成的?等等。让同学们在生活中养成提问的习惯。 第二,对所给条件进行类比分析。在分析不同种现象或分析数据时,同学们都要学会找相同点和不同点,从中发现问题,如果是同一个现象,就要分析这个现象有什么地方发生了改变,引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也能从中发现问题。有这样一道题:在家庭电路中,用一块磁铁去靠近不亮的灯泡,灯丝不变化,用磁铁去靠近亮着的灯泡会观察到灯丝变粗。学生观察现象很容易就能提出问题:灯丝为什么会变粗。如果同学们对这个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就会发现,引起灯丝变化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灯泡通电,二是在磁场中,由此学生可能就会想到,这个现象与电流的磁效应有关,进一步想到,灯丝不是真的变粗,而是电流的方向改变了,由此学生可能就会提出问题:通电导体在磁场中所受力的方向是否与电流的方向有关?这个问题更有价值。又如:同学们白天通过窗玻璃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窗外的景物,晚上通过窗玻璃看到的却是室内的景象。同学们从这个日常所见的现象中去找相同点和不同点就会发现,白天,室外的光线很强,同学们可以透过玻璃看到外面的景物,这时,室内的物体在玻璃上也会有反射现象,只不过室内的光线比外面暗,看不清楚;晚上时,室内的光线强,而室外的光线暗,所以看到的是室内的景物,却看不到外面。由此同学们很容易就会提出问题:我们能看到的景物是否与进入眼睛光线的多少有关? 第三,还可以根据逆向思维提出问题:如由电能生磁就会想到磁是否也能生电呢?由做功可以改变内能想到可以利用内能做功等。 第四,还可以根据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如:液体具有流动性,又受到重力的作用,液体内部有压强,由此就可以想到,气体出具体流动性,也受到重力的作用,气体内部有压强吗? 第五,还要注意,在提问时,切入口要小,才能便于探究。如:将一张纸放到两块砖上,再在上面放一只杯子,会观察到纸会向下弯,而将纸折成几条棱后就不会向下弯了。有的同学提出:是什么因素影响了纸承受压力的能力?因为这个因素不只一个,探究起来会很麻烦,如果只选择其中的一个方面:纸承受压力的能力是否与纸折叠的次数有关?探究时就会容易的多了。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同学们创设良好的提问氛围。只要同学们有了学习的兴趣,又有了充分的自信,并能掌握学习方法这把金钥匙,什么样的问题都有可能提出来的。
展开全部
培养问题意识,使学生善于质疑
1.培养质疑的习惯。可以通过介绍一些科学家、名人的言行,让学生知道“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同时不要盲从任何人的结论(包括家长、老师和教材),要敢于提出不同意见,敢于与人交流。
2.引导学生善于质疑。 “疑是思之始”,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矛盾,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培养学生质疑的主动性。这种“好奇”心理往往能促进学生细心观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进而主动去进行探索活动。
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小结本课时,注意留些时间让学生相互提问,让学生争当小老师,考考对方。学生的提问,更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产生质疑、释疑的冲动。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提问、相互学习,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不断地提高学生质疑的兴趣和能力。
1.培养质疑的习惯。可以通过介绍一些科学家、名人的言行,让学生知道“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同时不要盲从任何人的结论(包括家长、老师和教材),要敢于提出不同意见,敢于与人交流。
2.引导学生善于质疑。 “疑是思之始”,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矛盾,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培养学生质疑的主动性。这种“好奇”心理往往能促进学生细心观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进而主动去进行探索活动。
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小结本课时,注意留些时间让学生相互提问,让学生争当小老师,考考对方。学生的提问,更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产生质疑、释疑的冲动。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提问、相互学习,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不断地提高学生质疑的兴趣和能力。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