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有什么民俗?
推荐于2020-04-21
展开全部
广东习俗
广东欢乐节是广东省、广州市的文化、旅游部门从1987年起在东方乐园举办的。欢乐节旨在弘扬民族精神,振兴民间艺术。其内容主要是组织全省各市县的民间文艺团体进行演出,同时也请省外和国外民间艺术团体前来交流献艺。一大批具有浓郁民族民间艺术特色的优秀节目脱颖而出,极大地丰富了广东艺术舞台。1990年,国家旅游局和文化部、中国文联等单位将广东欢乐节改办成“中国旅游艺术欢乐节”,使之成为中国发展旅游业的一项新内容,并成为一项全国性旅游活动。
每年在秋交会前后举办,美食节期间,广州各类酒家、饭店都拿出自家的名牌产品参加评选,每届美食节都评选出各类名菜名点或创新菜式百余款。1998年起,美食节固定在天河体育中心举行,游客可以前去品尝一下各家的美食精品。
饮茶是广州人的生活习俗。民间流传着"清晨一壶茶,不用找医家"的谚语。广州人所说的饮茶,实际上指的是上茶楼(习惯叫茶居)饮茶。
菊花在广州一年四季都能生长,花开最盛时一般从深秋至春节前后,举办菊花展览也是广州的一种传统习俗。
广州菊展以其规模盛大、品种繁多、造型奇丽而著称,以大力菊花为主(南菊的一种,有黄、白、紫等多种颜色,一株大力菊花有时能开3900多朵花),还有凌波仙子、玻璃白、粉牡丹、荷兰丽金、大白莲、台黄、深红、一点红、迎春舞、三色花,以及日本白、日本黄、湾红、紫荷莲、金黄等外来品种。
在迎春花会上,越秀、文化、荔湾湖、流花湖、东山湖、海幢、晓港等公园均有菊花展览,也叫“春菊展”。而在秋日、国庆前后举办的大型菊展则被称之为“秋菊展”。
最热闹节日——圣诞节每年圣诞,深圳整座城市响彻赞美诗乐声,大小舞厅、饭店、影院人满为患,人们尽情狂欢。 最冷清的节日——春节每到春节,各地来的“移民”们大都回乡过年,本地人也会去香港或其他地方度假,深圳成了一座安静的空城。 最有趣的节日——荔枝节荔枝节现已成为深圳市市节,每年6月28日至7月8日的节日期间,会有各种以荔枝为主题展开的经贸和文化联谊活动。而该城市民则有一个传统习俗,就是每逢这种蝉鸣荔香的时候,都要和亲朋好友一起去荔枝公园品鲜,即摘即尝,他们往往是你争我夺,场面十分欢快。
饮凉茶也是广州人常年的一个生活习惯。
所谓凉茶,是指将药性寒凉和能消解内热的中草药煎水作饮料喝,以消除夏季人体内的暑气,或冬日干燥引起的喉咙疼痛等疾患。广州的凉茶历史修久,凉茶品种甚多,有王老吉凉茶、三虎堂凉茶、黄振龙凉茶、大声公凉茶、石歧凉茶、廿四味凉茶、葫芦茶、健康凉茶、金银菊五花茶、古瓜干凉茶等;甚至连龟苓膏汤、生鱼葛菜汤、红萝卜竹蔗水等,也成为广州人喜爱的传统老牌凉茶。
最著名的王老吉凉茶,历来为广州人所推崇。进入80年代以后,各种凉茶冲剂及软包装凉茶应运而生,如神农凉茶、夏桑菊茶等,已成为许多家庭夏季里的一种时尚饮料。
饮早茶
广州人喜爱饮茶,尤其爱饮早茶。早上见面,往往以“饮咗茶未”(意即“你喝茶了吗”)作为问候,可见对饮茶的喜好。饮茶是广州人的生活习俗。民间流传着“清晨一壶茶,不用找医家”的谚语。
广州人所说的饮茶,实际上指的是上茶楼(习惯叫茶居)饮茶。不仅饮早茶,还要吃点心(作为早餐);不仅饮早茶,还要饮下午茶、夜茶;不仅填饱肚皮,还顺便传播新闻、叙说友情、洽谈生意。可见,广州人的饮茶实际上是一种社会交际的方式。
这也正是广州茶楼业为什么历百年而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和根本原因。在广州老字号饮食店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当年的茶楼、茶居。
广州的茶客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熟客,每天清早必到一间固定的茶楼,通常是“一盅”(排骨饭)“两件”(点心),这类人以离退休老人居多;另一类是饮“礼拜茶”,即在休息日去饮茶,不限“一盅两件”,而是品尝多款点心,从容“叹茶”。
广州的茶市每天有早、午、晚三市,其中以早茶市最为兴旺,从清晨至中午十一时许,往往座无虚席。饮夜茶也渐有兴盛之势尤其是盛夏,一边饮茶一边听戏曲演唱,还一边享受空调冷气。广州的早茶通常是清晨4时开市,晚茶要到次日凌晨1-2时才收市。
饮“功夫茶”
广州人在闲暇时以饮“功夫茶”为乐趣。饮“功夫茶”原来在潮汕地区盛行,现已在广州城大行其道。“功夫茶”对茶具、茶叶、水质、沏茶、斟茶、饮茶都十分讲究。功夫茶壶很小,只有拳头般大,薄胎瓷,隐约能见壶内茶叶。杯子则只有半个乒乓球大小。茶叶则选用乌龙茶。放茶叶要把壶里塞满。并用手指压得实实的。据说压得越实茶的香味越浓,越醇。水最好是经过沉淀的,或是矿泉水。沏茶时要将刚烧沸的水马上灌进壶里,开头一两次要倒掉。斟茶时要不停地来回斟,以免出现前浓后淡的情况。饮茶之时,一面品茗一面谈天说地,这叫做“功夫”。
宵夜
宵夜是广州人的生活习俗,一般是晚间十时以后,故名“宵夜”,或叫“夜宵”。宵夜的方式因人而异:有的晚上自己动手煮食;有的单独或邀三五知己好友到街边大排档或茶楼食肆的夜市中进食,因而市里渐渐地形成了多条“夜食街”,以及各个茶楼酒店中的“夜市”茶座。茶楼中的夜市往往开设有音乐茶座,以招徕食客。
饮糖水
广州人四季喜爱饮糖水。认为经煲制某些药材、豆类、生果、面制食品加上糖而成的糖水,有清润消暑、生津益身之功效。糖水品种名目繁多:豆类的有红豆沙、绿豆沙、眉豆沙;糊类的有芝麻糊、杏仁糊、花生糊、凤凰奶糊;药材类的有百合糖水、莲子糖水、清补凉糖水;还有炖蛋、炖木瓜、番薯糖水、麻蓉汤丸、蛋奶、姜汁撞奶、糖西米、豆浆、豆腐花等。糖水煮沸后饮用的为热饮;冷冻后饮用的为冷饮,冷饮又常常与冰室(供应雪糕冰淇淋、汽水、啤酒等的冷饮专门店,广州最有名的是北京路的太平馆冰室)连在一起。
广东欢乐节是广东省、广州市的文化、旅游部门从1987年起在东方乐园举办的。欢乐节旨在弘扬民族精神,振兴民间艺术。其内容主要是组织全省各市县的民间文艺团体进行演出,同时也请省外和国外民间艺术团体前来交流献艺。一大批具有浓郁民族民间艺术特色的优秀节目脱颖而出,极大地丰富了广东艺术舞台。1990年,国家旅游局和文化部、中国文联等单位将广东欢乐节改办成“中国旅游艺术欢乐节”,使之成为中国发展旅游业的一项新内容,并成为一项全国性旅游活动。
每年在秋交会前后举办,美食节期间,广州各类酒家、饭店都拿出自家的名牌产品参加评选,每届美食节都评选出各类名菜名点或创新菜式百余款。1998年起,美食节固定在天河体育中心举行,游客可以前去品尝一下各家的美食精品。
饮茶是广州人的生活习俗。民间流传着"清晨一壶茶,不用找医家"的谚语。广州人所说的饮茶,实际上指的是上茶楼(习惯叫茶居)饮茶。
菊花在广州一年四季都能生长,花开最盛时一般从深秋至春节前后,举办菊花展览也是广州的一种传统习俗。
广州菊展以其规模盛大、品种繁多、造型奇丽而著称,以大力菊花为主(南菊的一种,有黄、白、紫等多种颜色,一株大力菊花有时能开3900多朵花),还有凌波仙子、玻璃白、粉牡丹、荷兰丽金、大白莲、台黄、深红、一点红、迎春舞、三色花,以及日本白、日本黄、湾红、紫荷莲、金黄等外来品种。
在迎春花会上,越秀、文化、荔湾湖、流花湖、东山湖、海幢、晓港等公园均有菊花展览,也叫“春菊展”。而在秋日、国庆前后举办的大型菊展则被称之为“秋菊展”。
最热闹节日——圣诞节每年圣诞,深圳整座城市响彻赞美诗乐声,大小舞厅、饭店、影院人满为患,人们尽情狂欢。 最冷清的节日——春节每到春节,各地来的“移民”们大都回乡过年,本地人也会去香港或其他地方度假,深圳成了一座安静的空城。 最有趣的节日——荔枝节荔枝节现已成为深圳市市节,每年6月28日至7月8日的节日期间,会有各种以荔枝为主题展开的经贸和文化联谊活动。而该城市民则有一个传统习俗,就是每逢这种蝉鸣荔香的时候,都要和亲朋好友一起去荔枝公园品鲜,即摘即尝,他们往往是你争我夺,场面十分欢快。
饮凉茶也是广州人常年的一个生活习惯。
所谓凉茶,是指将药性寒凉和能消解内热的中草药煎水作饮料喝,以消除夏季人体内的暑气,或冬日干燥引起的喉咙疼痛等疾患。广州的凉茶历史修久,凉茶品种甚多,有王老吉凉茶、三虎堂凉茶、黄振龙凉茶、大声公凉茶、石歧凉茶、廿四味凉茶、葫芦茶、健康凉茶、金银菊五花茶、古瓜干凉茶等;甚至连龟苓膏汤、生鱼葛菜汤、红萝卜竹蔗水等,也成为广州人喜爱的传统老牌凉茶。
最著名的王老吉凉茶,历来为广州人所推崇。进入80年代以后,各种凉茶冲剂及软包装凉茶应运而生,如神农凉茶、夏桑菊茶等,已成为许多家庭夏季里的一种时尚饮料。
饮早茶
广州人喜爱饮茶,尤其爱饮早茶。早上见面,往往以“饮咗茶未”(意即“你喝茶了吗”)作为问候,可见对饮茶的喜好。饮茶是广州人的生活习俗。民间流传着“清晨一壶茶,不用找医家”的谚语。
广州人所说的饮茶,实际上指的是上茶楼(习惯叫茶居)饮茶。不仅饮早茶,还要吃点心(作为早餐);不仅饮早茶,还要饮下午茶、夜茶;不仅填饱肚皮,还顺便传播新闻、叙说友情、洽谈生意。可见,广州人的饮茶实际上是一种社会交际的方式。
这也正是广州茶楼业为什么历百年而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和根本原因。在广州老字号饮食店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当年的茶楼、茶居。
广州的茶客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熟客,每天清早必到一间固定的茶楼,通常是“一盅”(排骨饭)“两件”(点心),这类人以离退休老人居多;另一类是饮“礼拜茶”,即在休息日去饮茶,不限“一盅两件”,而是品尝多款点心,从容“叹茶”。
广州的茶市每天有早、午、晚三市,其中以早茶市最为兴旺,从清晨至中午十一时许,往往座无虚席。饮夜茶也渐有兴盛之势尤其是盛夏,一边饮茶一边听戏曲演唱,还一边享受空调冷气。广州的早茶通常是清晨4时开市,晚茶要到次日凌晨1-2时才收市。
饮“功夫茶”
广州人在闲暇时以饮“功夫茶”为乐趣。饮“功夫茶”原来在潮汕地区盛行,现已在广州城大行其道。“功夫茶”对茶具、茶叶、水质、沏茶、斟茶、饮茶都十分讲究。功夫茶壶很小,只有拳头般大,薄胎瓷,隐约能见壶内茶叶。杯子则只有半个乒乓球大小。茶叶则选用乌龙茶。放茶叶要把壶里塞满。并用手指压得实实的。据说压得越实茶的香味越浓,越醇。水最好是经过沉淀的,或是矿泉水。沏茶时要将刚烧沸的水马上灌进壶里,开头一两次要倒掉。斟茶时要不停地来回斟,以免出现前浓后淡的情况。饮茶之时,一面品茗一面谈天说地,这叫做“功夫”。
宵夜
宵夜是广州人的生活习俗,一般是晚间十时以后,故名“宵夜”,或叫“夜宵”。宵夜的方式因人而异:有的晚上自己动手煮食;有的单独或邀三五知己好友到街边大排档或茶楼食肆的夜市中进食,因而市里渐渐地形成了多条“夜食街”,以及各个茶楼酒店中的“夜市”茶座。茶楼中的夜市往往开设有音乐茶座,以招徕食客。
饮糖水
广州人四季喜爱饮糖水。认为经煲制某些药材、豆类、生果、面制食品加上糖而成的糖水,有清润消暑、生津益身之功效。糖水品种名目繁多:豆类的有红豆沙、绿豆沙、眉豆沙;糊类的有芝麻糊、杏仁糊、花生糊、凤凰奶糊;药材类的有百合糖水、莲子糖水、清补凉糖水;还有炖蛋、炖木瓜、番薯糖水、麻蓉汤丸、蛋奶、姜汁撞奶、糖西米、豆浆、豆腐花等。糖水煮沸后饮用的为热饮;冷冻后饮用的为冷饮,冷饮又常常与冰室(供应雪糕冰淇淋、汽水、啤酒等的冷饮专门店,广州最有名的是北京路的太平馆冰室)连在一起。
推荐于2020-05-11
展开全部
广东具有历史悠久而又独具特色的文化。主要有广府文化,茂名文化(如年例),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四大块。及茂名一带的年例是广东地区一个最独特的传统节日,茂名、化州、高州、电白县、信宜及吴川一带的农村每年都会举办年例。善堂是中国民间慈善的典范;广东粤菜、潮州菜(也称潮汕菜)誉满全国,放眼现实便可知,潮粤菜为现今中国最大的菜系!而广东的粤剧、潮剧则属于中国的十大地方剧种;广东音乐,潮州音乐雅韵飘四海;潮汕英歌舞粗犷豪迈是南方艺林一朵奇葩。开平碉楼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客家围屋被认为是中国汉人南迁移民文化的代表性建筑,而潮汕民居又另有一番古典雅致。
据不完全统计,1995-2002年,广东财政对文化事业投入60.41亿元(不含基建部分),占全国文化产业总产出的13.58%,居全国首位。8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建成一批投资规模大、设备先进的现代化文化设施,在全国引人瞩目。全省现有文化事业机构2,427个(不含电影事业,下同),文化队伍22,570人 ,初步形成艺术创作演出、群众文化、公共图书馆、电影发行放映、文物博物、文化市场等骨干网络;形成以国家办文化为主导、社会办文化为基础的广东文化新格局。
广州交响乐团、深圳交响乐团均为全国一流乐团之列,广东实验现代舞团为国际知名舞团。已建或在建的标志性文化设施有省博物馆新馆、星海音乐厅、深圳音乐厅、东莞大剧院等;山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跃居全国先列,在全国社会文化最高奖——“群星奖”评选中,广东省连续两年获得总成绩和金奖数全国第一。全国乃至亚洲首个水下考古基地设在广东。1997、2000、2001年均有项目列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广东音像城2002年销售额达到16亿元,占全国批发量的70%。连续五年对外文化交流进出文化团体的总批次和总人数均为全国之首。但人均博物馆,图书馆数量依靠低。
粤剧
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系源自南戏,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为了方便宣扬革命而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使广州人更容易明白。粤剧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粤剧流行于广东、广西、台湾和港澳。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缅甸、柬埔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古巴以及中南美洲等有广东华侨聚居的地区,都有粤剧的演出。粤剧是溶汇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弋阳、昆山、梆子等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剧称西皮)、二黄为主的我国南方一大剧种。
潮剧
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白字戏,主要流行于潮汕方言区,是用潮汕方言演唱的一个已有四百三十多年历史的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它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吸收了弋阳、昆曲、皮黄、梆子戏的特长,结合本地民间艺术,如潮州音乐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潮剧的语言并非一开始就使用潮州方言。从明刻本《摘锦潮调金花女大全》可以看到,这时的潮剧主要用潮汕方言演唱,但其中一些场次的唱腔和道白,标明用“正音”(即“官腔”)演唱,这说明潮剧从南戏演化的过程中,开始可能全用“官腔”,其后才逐渐减少“官腔”的分量,而最终完全地方化。
广东汉剧
广东汉剧旧称“乱弹”、“外江戏”、“兴梅汉戏”,1933年广东大埔县人钱热储著《汉剧提纲》,定名为汉剧,从此约定俗成,沿称至今。流行于广东的梅县、汕头和粤东北、粤闽赣边区各地。实际上它来自皮簧合流后的徽戏,与闽西汉剧同属以西皮二黄为主要声腔,用中州官话演唱的剧种。清雍正至乾隆间,徽剧传入广东后形成。
据不完全统计,1995-2002年,广东财政对文化事业投入60.41亿元(不含基建部分),占全国文化产业总产出的13.58%,居全国首位。8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建成一批投资规模大、设备先进的现代化文化设施,在全国引人瞩目。全省现有文化事业机构2,427个(不含电影事业,下同),文化队伍22,570人 ,初步形成艺术创作演出、群众文化、公共图书馆、电影发行放映、文物博物、文化市场等骨干网络;形成以国家办文化为主导、社会办文化为基础的广东文化新格局。
广州交响乐团、深圳交响乐团均为全国一流乐团之列,广东实验现代舞团为国际知名舞团。已建或在建的标志性文化设施有省博物馆新馆、星海音乐厅、深圳音乐厅、东莞大剧院等;山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跃居全国先列,在全国社会文化最高奖——“群星奖”评选中,广东省连续两年获得总成绩和金奖数全国第一。全国乃至亚洲首个水下考古基地设在广东。1997、2000、2001年均有项目列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广东音像城2002年销售额达到16亿元,占全国批发量的70%。连续五年对外文化交流进出文化团体的总批次和总人数均为全国之首。但人均博物馆,图书馆数量依靠低。
粤剧
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系源自南戏,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为了方便宣扬革命而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使广州人更容易明白。粤剧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粤剧流行于广东、广西、台湾和港澳。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缅甸、柬埔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古巴以及中南美洲等有广东华侨聚居的地区,都有粤剧的演出。粤剧是溶汇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弋阳、昆山、梆子等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剧称西皮)、二黄为主的我国南方一大剧种。
潮剧
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白字戏,主要流行于潮汕方言区,是用潮汕方言演唱的一个已有四百三十多年历史的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它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吸收了弋阳、昆曲、皮黄、梆子戏的特长,结合本地民间艺术,如潮州音乐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潮剧的语言并非一开始就使用潮州方言。从明刻本《摘锦潮调金花女大全》可以看到,这时的潮剧主要用潮汕方言演唱,但其中一些场次的唱腔和道白,标明用“正音”(即“官腔”)演唱,这说明潮剧从南戏演化的过程中,开始可能全用“官腔”,其后才逐渐减少“官腔”的分量,而最终完全地方化。
广东汉剧
广东汉剧旧称“乱弹”、“外江戏”、“兴梅汉戏”,1933年广东大埔县人钱热储著《汉剧提纲》,定名为汉剧,从此约定俗成,沿称至今。流行于广东的梅县、汕头和粤东北、粤闽赣边区各地。实际上它来自皮簧合流后的徽戏,与闽西汉剧同属以西皮二黄为主要声腔,用中州官话演唱的剧种。清雍正至乾隆间,徽剧传入广东后形成。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行花街,逛花市
说到广东人的春节习俗,自然少不了行花街,逛花市。在广东,无论是广府,还是客家,亦或是潮汕,在将近过年期间,都有逛花市的习惯。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广府花市,每年广州都有盛大的花市盛典,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前来。花市一般在年25,26开始,到大年初一结束。许多广东人会在过年前到花市逛上一圈,买几盆好看的花回家,装饰家里,使家里洋溢着喜气洋洋的过年氛围。其中,年桔最讨广东人的喜欢,每年花市最少不了的,就是年桔。对于在广东刚刚买了新房的年轻人来说,过年又怎能少得了两盆象征大吉大利的年桔呢?
舞狮舞龙,别样热闹
要说广东人的过年习俗里面,那样最具看点,自然少不了舞狮舞龙,尤其是舞狮,在广东许多地区,过年的时候都会请来醒狮队进行舞狮表演,在热闹喜庆之余,还让年味越渐浓厚。在广东许多地方,舞狮有着醒狮临门,福运到来的好意头。许多有钱的老板常常会请醒狮队到自己的商铺或者公司门前表演,增添福气和好意头。过年期间,许多醒狮队也会在乡村进行演出,为广东乡村带来喜庆欢愉的气息。许多在大城市里面打拼的年轻人,过年的时候一定不会忘记回家看醒狮表演,毕竟一年没有几次,不抓住机会,下次想要看到就难了。其实在北方也有舞狮表演,但是随着现代化气息的侵占,许多北方舞狮已经逐渐没落,唯有广东舞狮依然保持着它的声色,如果留在广东过年,又怎能错过这样一场盛演呢。
利是不在多,重在吉利
逢年过节,在广东自然少不了派利是,派利是普通话就是派过年红包的意思。虽然这是中国许多地区都有的习俗,但是在广东,人们习惯将派红包成为派利是,利是意思就是大吉大利的意思。派一个红包给你有着给人带来吉利的好意头。在广东,人们派红包不是看中的是红包要有多少钱,而是重在一个好意头。一个5元,10元的红包,虽然钱不过,但是人人都有份,每个人都不会落下。在过年的喜庆节日里面,少不了每一个人的利是,自然也就是少不了吉祥的意思。对于当下已婚的年轻人来说,在广东过年派红包,不仅没有什么压力,还好意头多多。
说到广东人的春节习俗,自然少不了行花街,逛花市。在广东,无论是广府,还是客家,亦或是潮汕,在将近过年期间,都有逛花市的习惯。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广府花市,每年广州都有盛大的花市盛典,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前来。花市一般在年25,26开始,到大年初一结束。许多广东人会在过年前到花市逛上一圈,买几盆好看的花回家,装饰家里,使家里洋溢着喜气洋洋的过年氛围。其中,年桔最讨广东人的喜欢,每年花市最少不了的,就是年桔。对于在广东刚刚买了新房的年轻人来说,过年又怎能少得了两盆象征大吉大利的年桔呢?
舞狮舞龙,别样热闹
要说广东人的过年习俗里面,那样最具看点,自然少不了舞狮舞龙,尤其是舞狮,在广东许多地区,过年的时候都会请来醒狮队进行舞狮表演,在热闹喜庆之余,还让年味越渐浓厚。在广东许多地方,舞狮有着醒狮临门,福运到来的好意头。许多有钱的老板常常会请醒狮队到自己的商铺或者公司门前表演,增添福气和好意头。过年期间,许多醒狮队也会在乡村进行演出,为广东乡村带来喜庆欢愉的气息。许多在大城市里面打拼的年轻人,过年的时候一定不会忘记回家看醒狮表演,毕竟一年没有几次,不抓住机会,下次想要看到就难了。其实在北方也有舞狮表演,但是随着现代化气息的侵占,许多北方舞狮已经逐渐没落,唯有广东舞狮依然保持着它的声色,如果留在广东过年,又怎能错过这样一场盛演呢。
利是不在多,重在吉利
逢年过节,在广东自然少不了派利是,派利是普通话就是派过年红包的意思。虽然这是中国许多地区都有的习俗,但是在广东,人们习惯将派红包成为派利是,利是意思就是大吉大利的意思。派一个红包给你有着给人带来吉利的好意头。在广东,人们派红包不是看中的是红包要有多少钱,而是重在一个好意头。一个5元,10元的红包,虽然钱不过,但是人人都有份,每个人都不会落下。在过年的喜庆节日里面,少不了每一个人的利是,自然也就是少不了吉祥的意思。对于当下已婚的年轻人来说,在广东过年派红包,不仅没有什么压力,还好意头多多。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1、行花街和庙会。在广东行花街和庙会代表着如意吉祥的意思,在春季希望可以讨得一个好兆头,让自己和家人都可以拥有更好的运气。2、舞狮子及英歌表演和划龙舟。在广东重大节日期间都会有不同的舞狮队在走街串巷的进行表演,很多人家也会将红包挂在自己的门头上,让舞狮队去取,寓意者安好吉祥的意思。英歌也可谓是英姿飒爽啊,划龙舟也是至今还存在的,不过在广东出现的地方越来越少了,这些都称得上算是非遗了。3、购买金桔。在广东金桔树有着特殊的意义,很多广东人家在过年时都会购买一盆金桔,希望来年可以富贵平安。4、喝茶。在广东早茶文化也是不可或缺的,很多老一辈广东人早上起来都会到茶楼点上一些食物,喝茶看报聊天。除了早茶晚茶也是相当出名的,在客人来的时候也会用茶来招待对方。5、逢年过节会拜神、祭祖。广东人对于神,祖宗之类的比较信奉,就连平时也会偶尔去拜。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广东冬至节的风俗:
1、广州吃汤圆、糯米饭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广东尤为盛行。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广州冬至吃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许多老广小时候的冬至记忆离不开一顿团圆饭。
2、吃甜丸:相传汉代冬至已有“进酒肴,谒贺君师耆老”的习俗。宋、元以来,潮俗盛行吃甜丸。甜丸既是用糯米磨粉和水搓丸煮成的甜汤,是冬至日最具代表性的食品。冬至前,农家主妇纷纷舂糯米粉(今多为机械辗制),有的互通有无,馈赠亲友。
3、吃汤圆:吃汤圆在明、清时期已经约定俗成。在冬至这天,要“作粉圆”或“粉糯米为丸”。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记载,称“冬至,粉糯米为丸,名汤圆。做好汤圆后要祀神祭祖,而后合家围吃汤圆,叫做“添岁”。所以,冬至吃汤圆,古而有之。
4、吃烧腊:冬至这天,大多数广东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风俗。其中,烧腊就是广东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余,准备一些腊肉腊肠吃一顿,以祈求来年能鸿运当头。
1、广州吃汤圆、糯米饭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广东尤为盛行。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广州冬至吃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许多老广小时候的冬至记忆离不开一顿团圆饭。
2、吃甜丸:相传汉代冬至已有“进酒肴,谒贺君师耆老”的习俗。宋、元以来,潮俗盛行吃甜丸。甜丸既是用糯米磨粉和水搓丸煮成的甜汤,是冬至日最具代表性的食品。冬至前,农家主妇纷纷舂糯米粉(今多为机械辗制),有的互通有无,馈赠亲友。
3、吃汤圆:吃汤圆在明、清时期已经约定俗成。在冬至这天,要“作粉圆”或“粉糯米为丸”。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记载,称“冬至,粉糯米为丸,名汤圆。做好汤圆后要祀神祭祖,而后合家围吃汤圆,叫做“添岁”。所以,冬至吃汤圆,古而有之。
4、吃烧腊:冬至这天,大多数广东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风俗。其中,烧腊就是广东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余,准备一些腊肉腊肠吃一顿,以祈求来年能鸿运当头。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