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走出写作困境 课题研究报告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学生普遍怕写作文,一提写作文,不是摇头就是叹气,总是抱怨“没啥可写”的。仔细分析,这“没啥可写”其实分三种情况:第一种是真的“没啥可写”。学生缺乏生活阅历,实在是没话可说;第二种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有些学生不善于观察,缺少对美的感受能力,对生活中的素材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第三种是“不知道写啥”,有些学生把作文看得过高、过于神秘,觉得身边的小事,不值得一写,不善于发掘,眼高手低,忽视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引导学生走出作文“没啥可写”的困境,打开创作的源泉,这是作文教学应该解决的首要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以引导。
一、引导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捕捉生活的“美”。
“万丈高楼平地起”,材料是写作的基础,要写好作文,首先必须占有材料,正如盖房子需要准备好砖、瓦、石灰、钢筋、水泥、木材等一样。材料从哪里来?材料来源于生活。古往今来,作家们都是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受生活的启迪,才写出了一篇篇的佳作,一部部的巨著的。不接触社会,不积累生活素材,自然难为“无米之炊”了。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呢?一是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善于接触生活,鼓励学生在周末去游公园、看展览,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或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等。二是引导学生通过书报、杂志、电影和电视等间接了解社会,扩大知识面,拓宽视野。
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生活的“美”。
观察是认识生活,积累材料的最基本、最初始的行为。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善于观察,就能发现问题,有东西可写。如果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写作素材就会很贫乏,所以说观察力是写作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巴尔扎克说过:“什么叫生活呢?无非是些细小的情况,而人类最伟大的热情就受这些情况管制。”因此,仔细观察生活,捕捉“细小的情况”是解决“没啥可写”的重要途径。如下面一段话:“这种鸟只有麻雀大小,体态轻盈,活泼可爱,它的身上为橄榄绿色,腹部是白色的,两翅有时显米黄色翼斑,脸是浅黄的,颌、颈到胸部也是黄的,但颜色要深得多,尾部的绒毛呈黑色,短而分叉。最突出的要算它的嘴了,是鲜红色的,所以这种鸟有红嘴玉、红嘴鸟、红嘴观音、红嘴相思等名称。”作者如果没有经过仔细的观察的话,就不可能把相思鸟写得如此栩栩如生了。教师要教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让学生善于发现,从自己平实的生活中去捕捉素材,积累素材,学生的写作素材就会不断丰富起来。
三、引导学生用心感受,领悟生活“美”。
有了生活素材,但如果不勤于思考,对生活现象缺乏感受,即使写出了作文,也会显得干巴巴的,缺乏具体生动的形象和真情实感。要从普通的生活素材中提炼写作素材,还需要有独特敏锐的感受能力,让客观生活在主观意识中酝酿、改造,使之成为一种“内在生活”。因此,要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注意汲取生活中的朵朵浪花,有感情地进行思考,“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引导学生对所写的人、物、事进行思考和领悟,催动写作激情。
四、引导学生改造素材,表现生活“美”。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素材,写作的激情也得到了触发,可是,如果把生活体验都罗列出来,虽然会很真实,但也会显得很单调无趣,缺乏艺术气息。其实,从生活到艺术往往就差一步,要跨出这一步,就必须留意生活中的细节,然后展开联想,对其进行出人意料,但又合乎情理的改造。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手法,它能较好地反映生活的本质,能传神地表达出人物的喜怒哀乐。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令人感动、令人捧腹、令人切齿的美妙细节,经过构思提炼,是完全可以入文的。只要有一双慧眼,有一颗慧心,有一双巧手,就能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美,要同中求异,旧中求新,而“不随人后”,“不啃人家啃过的馒头”,才能让自己的见解高人一筹,要在符合生活真实的原则下,通过联想,对题材进行适当的加工改造,这样才会产生慑人的艺术魅力。
以上几个方面,是引导学生走出写作困境的有效方法,教师若能在日常的教学中用以上的方法勤加指导,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这就是所谓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引导学生走出作文“没啥可写”的困境,打开创作的源泉,这是作文教学应该解决的首要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以引导。
一、引导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捕捉生活的“美”。
“万丈高楼平地起”,材料是写作的基础,要写好作文,首先必须占有材料,正如盖房子需要准备好砖、瓦、石灰、钢筋、水泥、木材等一样。材料从哪里来?材料来源于生活。古往今来,作家们都是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受生活的启迪,才写出了一篇篇的佳作,一部部的巨著的。不接触社会,不积累生活素材,自然难为“无米之炊”了。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呢?一是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善于接触生活,鼓励学生在周末去游公园、看展览,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或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等。二是引导学生通过书报、杂志、电影和电视等间接了解社会,扩大知识面,拓宽视野。
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生活的“美”。
观察是认识生活,积累材料的最基本、最初始的行为。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善于观察,就能发现问题,有东西可写。如果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写作素材就会很贫乏,所以说观察力是写作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巴尔扎克说过:“什么叫生活呢?无非是些细小的情况,而人类最伟大的热情就受这些情况管制。”因此,仔细观察生活,捕捉“细小的情况”是解决“没啥可写”的重要途径。如下面一段话:“这种鸟只有麻雀大小,体态轻盈,活泼可爱,它的身上为橄榄绿色,腹部是白色的,两翅有时显米黄色翼斑,脸是浅黄的,颌、颈到胸部也是黄的,但颜色要深得多,尾部的绒毛呈黑色,短而分叉。最突出的要算它的嘴了,是鲜红色的,所以这种鸟有红嘴玉、红嘴鸟、红嘴观音、红嘴相思等名称。”作者如果没有经过仔细的观察的话,就不可能把相思鸟写得如此栩栩如生了。教师要教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让学生善于发现,从自己平实的生活中去捕捉素材,积累素材,学生的写作素材就会不断丰富起来。
三、引导学生用心感受,领悟生活“美”。
有了生活素材,但如果不勤于思考,对生活现象缺乏感受,即使写出了作文,也会显得干巴巴的,缺乏具体生动的形象和真情实感。要从普通的生活素材中提炼写作素材,还需要有独特敏锐的感受能力,让客观生活在主观意识中酝酿、改造,使之成为一种“内在生活”。因此,要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注意汲取生活中的朵朵浪花,有感情地进行思考,“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引导学生对所写的人、物、事进行思考和领悟,催动写作激情。
四、引导学生改造素材,表现生活“美”。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素材,写作的激情也得到了触发,可是,如果把生活体验都罗列出来,虽然会很真实,但也会显得很单调无趣,缺乏艺术气息。其实,从生活到艺术往往就差一步,要跨出这一步,就必须留意生活中的细节,然后展开联想,对其进行出人意料,但又合乎情理的改造。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手法,它能较好地反映生活的本质,能传神地表达出人物的喜怒哀乐。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令人感动、令人捧腹、令人切齿的美妙细节,经过构思提炼,是完全可以入文的。只要有一双慧眼,有一颗慧心,有一双巧手,就能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美,要同中求异,旧中求新,而“不随人后”,“不啃人家啃过的馒头”,才能让自己的见解高人一筹,要在符合生活真实的原则下,通过联想,对题材进行适当的加工改造,这样才会产生慑人的艺术魅力。
以上几个方面,是引导学生走出写作困境的有效方法,教师若能在日常的教学中用以上的方法勤加指导,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这就是所谓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