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 故都的秋分段赏析

 我来答
韩琴1009
高粉答主

2019-03-12 · 每个回答都超有意思的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991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44.5万
展开全部

《故都的秋》1-2段用对比手法写出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指出北国之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指出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

3-12段描摹了故都北平的清秋景象。具体分为秋晨静观,秋槐落蕊,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景,秋花—色;秋槐—形;秋蝉—声;秋雨—味;秋果—实,秋晨天空、秋之牵牛花。秋院:破屋、碧空、鸽子、槐树、和秋草“清”槐树落蕊而知秋 “静” 乡国有异,悲秋之感却同。

13,14段用对比的手法再次总结写出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秋浓。

《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1927年4月12日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4月12日直至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为止的这段时间被称为白色恐怖时期。郁达夫为躲避国民党的恐怖威胁,1933年4月,他由上海迁居到杭州。

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该文。《故都的秋》全文1500多字,运用了42个秋字来润色北国之秋的“清” “静”和“悲凉”,也处处渗透着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与斗争的痕迹。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1926年6月,郁达夫之子龙儿在北京病逝,此外故都北平,在19世纪末卷起的历史风云中却越来越显得衰老颓败,小家与大国,两层感情的潮水浸过心灵的堤岸,留下的都是悲伤的印记。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

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故都的秋》创作于1934 年8 月17 日。当时,郁达夫到达北京仅仅只有四天的时间。郁达夫本身是浙江人,在达到北平之后,对于故乡有着深深的眷恋。在作者的心理,对于秋天悲凉的感受实质上是对人生的感受。

1931年发生“九一八”事件,日本侵占了东北全境。1932年1月,日军进攻哈尔滨特区,2月5日将哈尔滨攻占。1933年1月,日军蓄意制造了手榴弹爆炸事件,借机攻陷了东北通往关内的咽喉要地——山海关。2月23日,日军调集关东军第六、第八师团等部及部分伪军共10余万人,兵分三路向热河进犯,不到10天的时间就攻陷了热河省会承德。

935年1月18日,日军诬称驻守热察边区的宋哲元部第二十九军有碍行政,要求将察哈尔省沽源以东、长城以北地区划归热河省。随后,不断地向第二十九军发动进攻,相继制造了两次“察东事件”。中华千年的文明古都——北平(今北京),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郁达夫虽蛰居远离北平的杭州,一样会感受到国事的危急。因而,当他到达北平,触景伤情,写了《故都的秋》,描绘的是“悲凉”景物,流露的是“悲凉”心绪,表达的是对故都的一往情深。这些,正是特定时代的社会风云在作者心灵上投下的阴影,在心里留下的隐痛。

“爱国”是《故都的秋》的主旋律。《故都的秋》蕴含深沉的故都之恋、故国之爱,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祖国的热爱。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将悲秋与颂秋结合起来,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这情是故乡情、爱国情;这落寞之秋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写照,是对国运衰微的喟叹。

郑芬多老师
高粉答主

2019-12-21 · 专注文化艺术、平面设计等相关领域
郑芬多老师
采纳数:80823 获赞数:1209204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故都的秋》1-2段用对比手法写出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指出北国之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指出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

3-12段描摹了故都北平的清秋景象。具体分为秋晨静观,秋槐落蕊,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景,秋花—色;秋槐—形;秋蝉—声;秋雨—味;秋果—实,秋晨天空、秋之牵牛花。秋院:破屋、碧空、鸽子、槐树、和秋草“清”槐树落蕊而知秋 “静” 乡国有异,悲秋之感却同。

13,14段用对比的手法再次总结写出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秋浓。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云南新华电脑学校
2023-12-25 · 百度认证:云南新华电脑职业培训学校官方账号
云南新华电脑学校
云南新华电脑学校是经云南省教育厅批准成立的省(部)级重点计算机专业学校,采用三元化管理模式,教学设备先进,师资雄厚学生毕业即就业,学院引进了电商企业入驻,创建心为电商创业园区,实现在校即创业
向TA提问
展开全部
“一枝一叶总关情”,郁达夫爱故都之秋爱得如此深切,愿意以寿折秋,那正是因为他是用整个生命去爱秋,用整个身心去拥抱秋,用自己的灵魂去品尝秋,把自己的血与肉融入了墨汁,饱蘸着自己的情和爱去书写秋,这才品出了深蕴其中的不为外人所道的妙味,才有了这篇秋味十足的至美之文。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human_tiger
2018-09-24
知道答主
回答量: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822
展开全部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也是一篇写秋的文章。不过,他写秋天却写得质朴真挚,读来意境深远,令人唇齿留香。   该文写成于一九三四年八月郁达夫移居杭州期间,这一时期,他寄情山水,问田求舍,体验生命,其散文艺术亦臻完美,既承接了中国古典散文的独特韵味,又充溢着江南才子的灵秀之气。文笔清澈,真切灵活,隽永古朴,极富神韵。《故都的秋》开篇就以北国之秋与江南之秋作对比。先描写江南秋景的特点,“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然后由景及人,表达自己于江南秋景中的感受,“不饱”、“不透”、“不到十足”的叙写,充分表现了作者不喜欢江南之秋的情绪。为了更好地表达这种情绪,作者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加强,“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由此,作者烘托的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就特别地引人注目,引人去探寻感知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從佌快樂OK
推荐于2017-06-19 · TA获得超过2651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49
采纳率:83%
帮助的人:45.3万
展开全部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也是一篇写秋的文章。不过,他写秋天却写得质朴真挚,读来意境深远,令人唇齿留香。   该文写成于一九三四年八月郁达夫移居杭州期间,这一时期,他寄情山水,问田求舍,体验生命,其散文艺术亦臻完美,既承接了中国古典散文的独特韵味,又充溢着江南才子的灵秀之气。文笔清澈,真切灵活,隽永古朴,极富神韵。《故都的秋》开篇就以北国之秋与江南之秋作对比。先描写江南秋景的特点,“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然后由景及人,表达自己于江南秋景中的感受,“不饱”、“不透”、“不到十足”的叙写,充分表现了作者不喜欢江南之秋的情绪。为了更好地表达这种情绪,作者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加强,“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由此,作者烘托的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就特别地引人注目,引人去探寻感知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3条折叠回答
收起 更多回答(4)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