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回答
2014-01-01
展开全部
他一生只为钢琴作曲,被称为“钢琴诗人”;他系宽边真丝围巾,戴纯白色手套,举止优雅,气度非凡。他的作品气韵高雅,格调优美,他是欧洲浪漫主义文化的先驱,是中国人认识西方古典音乐的桥梁;他是坚定的爱国者,一生都在热爱和宏扬祖国的文化,并在临死前嘱咐家人,把自己的心脏带回波兰。 肖邦印象在一个下着雨的春季夜晚,我戴着耳机,书桌上放着白天抄写的笔记,试图用一些音乐和文字来还原一个历史上曾经真实存在过的肖邦。这位被誉为“钢琴诗人”的音乐大师,从他21岁踏上巴黎的土地并决定征服这个城市的时候,对于喜爱他、关注他的人来说,他就是一个谜。这个谜,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在书本里、电影里、书信里、音乐作品里、别人的评论里以及在我们的幻想里,肖邦是什么样子的呢?有人说他面色苍白、纤细瘦弱、文雅大方,彬彬有礼;有人说他感情充沛、风度翩翩、诙谐幽默、才华横溢。在巴黎富有的日子里,他穿本色细平纹布带珠母钮扣的衬衫;黑色带有少量图案的背心,黑色蓝色或者淡紫色的双纽长大衣,只戴纯白色手套。他喜欢色彩柔和的领巾,出门带着仆人,在意好的肥皂和香水。当他以这样的形象出现在巴黎上层社会的沙龙里,所有的人都为之震惊。他的朋友,作曲家李斯特曾经这样描述过他:“他的姿势和风度中如此明显的透露出他受过良好的教养,以至人们待他有如王子。” 然而如果抛开一切华丽的外表,卸掉浮华世间所给予的一切光环,当他独自在公寓里写信给亲人和朋友,诉说他在那些富丽堂皇的聚会上有如戴着精致的面具时;当他在烛光中用清瘦苍白的面孔俯向钢琴,弹奏出一串悲伤的,夹杂着遥远的回忆和严肃面孔的旋律时;当他在钢琴上爆发出疯狂的音符,狂热的感情让他呼吸急促,而平静下来后,在黑暗中想像死亡的精灵紧紧地贴在他的脸上时,这时的他,又经历着怎样的思想冲撞和心灵折磨。 在那些充满赞誉的传记和一些只有年月数字的生平介绍里,我艰难的找寻一个完整真实的肖邦。他留下的唯一一张照片,拍摄于1848年,照片中的他有深色长度及肩的头发,紧闭的、弧度向下的嘴唇,凝视远方的眼睛和因为苍老和悲凉而显示出的面部皱纹。那一年他38岁,已经快走到他生命的尽头。而年轻时的他与此时又是多么的不同。那时他灵巧优雅,气质高贵,做事情时又总是有些犹柔寡断。他依恋着童年时在学校结识的好友泰图斯,给他写热情如火的信;倾听父亲的建议;对爱情有着未知的欣喜与好奇。当他在1830年离开华沙奔赴维也纳,与旧时朋友和老师依依惜别;当他又从巴黎匆匆赶往卡斯巴德游览区与五年未见的家人团聚;当他决定舍弃一年的时间,与乔治.桑和她的两个孩子秘密前往一个生活艰苦的小岛时,我似乎看到了一个情感更为丰富,更加有血有肉的肖邦。 在这些深沉的感情面前,我的思想被他牵扯到一个很辽远的地方。那个地方是十九世纪的欧洲,几百年的古典文化在这里沉淀,而在新世纪的曙光里,欧洲正在兴起浪漫主义的大潮,个性与自由开始膨胀,对抗着中世纪的理性与秩序,而肖邦的天才与个性恰好迎合了这个时代。当他在七岁时第一次公开演奏后,就有人评论:上帝把莫扎特给了奥地利,把肖邦给了波兰。无疑,肖邦与莫扎特有着同样令人惊叹的天赋,但是,在无数的赞誉和诱惑面前,肖邦只想做他自己。 被注目的神童时代1810年,弗莱德里克.肖邦出生于波兰华沙西部的一个村庄。他的父亲是一位法国家庭教师,后来成为了一位受人尊敬的校长。母亲是波兰贵族的后裔,有着出色的女高音并且善于演奏钢琴。这对父母给予了肖邦一个温暖安稳的童年生活,同时,也毫无疑问地给了他学习钢琴的成长环境。 六岁之前,肖邦已经可以弹奏他所听到的一切旋律,这个过程就好像是他自己学会演奏钢琴这种乐器的。父母为他请了一位古板的绅士瑞夫尼作为他的钢琴老师,系统全面地教授音乐知识。七岁那年,肖邦成功举办了他的慈善公演,当时的《华沙周报》这样评论:“这是一位音乐天才。”的确,那时的他已经创作了许多舞曲和变奏曲,并且可以轻松得体的处理乐曲中的高难度部分。这是一个神童,然而他的父母却没有强迫他像一个神童那样生活。弗莱德里克.肖邦,是幸运的。 1823年,肖邦进入华沙文化学园学习,并师从华沙音乐学院院长埃尔斯学习钢琴。在那里他结识了几位维系终生的朋友,其中包括在日后成为他精神重要支柱的泰图斯。如果说这段日子还有一些苦恼,那就是他一直羸弱的身体。除此之外,他14岁的妹妹爱米丽亚因肺结核而去世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为此他根据莫扎特歌剧《唐璜》中的咏叹调《把手给我》改编成变奏曲,以此来化解内心的悲痛。1830年,20岁的肖邦离开波兰,同好友泰图斯一同来到维也纳,希望可以在维也那开创自己的事业。然而喜爱辉煌快乐,喜爱圆舞曲的维也纳人民对肖邦的风格并不青睐。1831年,肖邦离开维也纳来到巴黎,由此开始了他在音乐事业上的全盛时代。 肖邦与他的音乐很多人在练习肖邦《幻想即兴曲》的时候,都会被一种独特的对位法所迷惑。对位法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旋律的结合。肖邦在华沙跟随埃尔斯学习钢琴的时候,集中练习的就是对位法。为此他勤奋练习,并学习更高难度的和弦、乐理和配器法。正如日后音乐学者、钢琴家查尔斯.罗森所写:“肖邦是莫扎特之后最伟大对位法大师。” 那个时候钢琴这种乐器正处于一个变革期,相比于古老的钢琴,肖邦时代的钢琴已经拥有了延音踏板和弱音踏板,不可避免地为音乐增加了一个新的空间。肖邦从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演奏和意大利的美声中汲取灵感。在听了帕格尼尼的演出后,他创作了一组钢琴变奏曲,称之为“纪念帕格尼尼”,并开始创作一系列的练习曲,将各种崭新的技巧融入到钢琴练习当中。他从意大利的美声旋律中学习了装饰音的用法,让钢琴如同人的歌唱。他常常使用一种叫做“自由速度”的技巧,依据音符的长度以及演奏者的感情自由支配速度,让音乐自然流畅,跌宕起伏。 肖邦一生共创作了21首夜曲。他在夜曲中描述了不同的梦境,有的梦境安静平和,有的梦境奇幻瑰丽。他让右手闪烁跳跃,而左手始终稳稳地打着的拍子。除此之外,他还写了大量的玛祖卡、协奏曲、叙事曲、练习曲、波罗乃兹和奏鸣曲。1839年,肖邦的一位学生弗莱德丽卡.缪勒在她的学琴日志中写道:“肖邦的演奏,气韵之高雅、格调之优美,简直无与伦比!不论是在三角大钢琴上用力弹,还是在立式小钢琴上轻轻演奏,美妙的琴声仿佛都在歌唱。他费尽心血地教学生掌握一种连贯式的、颗粒清晰的弹奏方法。他要求把节奏控制得非常恰当,不喜欢别人弹得慢吞吞。他对“自由速度”有很高的要求,同时对踏板的运用技术超群,他说,“想学会踩踏板,得练一辈子。” 走进比爱情更黑的地方1836年一个冬天的晚上,肖邦在巴黎的一个名流聚会上遇到了一个叫乔治.桑的女人。在他们相遇的那个夜晚,她穿男式礼服,紫色裤子,乌黑的头发上围着鲜红色头巾,手指上夹着一根烟,懒散的坐在椅子上。他们对彼此的印象不同。当肖邦开始弹奏乐曲的时候,乔治.桑的眼中散发出了光芒,以至于肖邦感觉到了她的感情。可肖邦却在聚会结束后对朋友说:“她真是个令人讨厌的女人!她真的是女人吗,我对此感到怀疑。” 对于整洁寡言、性格矜持的肖邦而言,乔治.桑似乎是一个灾难。一位他们的朋友这样评价:“肖邦是一位淑女,而乔治.桑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绅士。”而相遇与爱恋是如此神奇,难以言说。不久之后,肖邦在日记中写道:“我现在见过她三次了。我弹琴时,她深深的凝视着我的眼睛。那音乐相当悲哀,是多瑙河的传奇,我的心在和她一起舞蹈……而她的眼睛,那忧郁的眼睛,独一无二的眼睛,它们在说些什么?她靠在钢琴旁,她热烈的目光淹没了我……鲜花围绕着我们。我的心被俘虏了。”这一年,乔治.桑32岁,而肖邦26岁。 任何一本有关肖邦的传记中都会提到,1838年,肖邦决定放弃一年的社交活动,停止手边的一边事情,与乔治.桑以及她的两个孩子秘密的去一个地中海边的小岛。而在这之前的一年里,肖邦发表了12首练习曲,写了两首夜曲并着手写第24首《前奏曲》,他的名声与时俱增。他本可以避免卷入乔治.桑乱七八糟的生活,避免他一贯厌恶的流言蜚语,可是偏偏一切都无法避免。 1838年的深秋时节,乔治.桑在摆脱掉一个旧情人后与肖邦一起秘密来到了马略卡岛。在这个岛上,他们遭遇了当地居民可怕的歧视,住房简陋,食品也无法满足。在寒冷又潮湿的冬天来临之后,肖邦的身体越来越差,即使围在火炉边,也止不住一直咳嗽。他的身体非常虚弱,时常出现幻觉,经常脸色苍白的坐在钢琴旁,眼睛像着了魔一样。他的意志沮丧消沉,觉得回廊里充满了恐怖和幽灵。 一个下着大雨的晚上,乔治.桑和她的儿子在洪水中跋涉了六个小时为肖邦带回他要的钢琴,当他们回到家的时候,肖邦大叫着站起来,说,我以为你们死了!当他们不在家的时候,肖邦做了一个梦,他梦到湖水淹没到了他的胸口,而他却分不清这究竟是梦境还是现实。沉重、冰冷的雨水打在屋檐上,在他的想象中,这是从天空落到他心上的眼泪。也许是这场经历,让他写出了降D大调前奏曲,也就是被称为《雨滴》的前奏曲。在《雨滴》里,音乐像雨滴一样不断重复的落下,带着悲观与压抑以及生命的疲倦。 肖邦与世界弗莱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是十九世纪最伟大、最有革新精神的钢琴家。他在音乐中表达了他想对世界说的一切。他的天才成为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突破点,而他的快乐、痛苦、幻觉,以及在支撑他与疾病作抗争坚强意志,同样展现出一位时代的大师所令人尊敬的风采。他终生眷恋着自己的祖国波兰,称自己为“远离祖国的孤儿”,在年轻的时候,他曾经想放下手中作曲的笔,去战场上保卫祖国。在他暮年身体虚弱的时候,仍然公开演奏为祖国募捐。在他临死前,他嘱咐家人,在他死后,把自己的心脏带回波兰。肖邦是波兰人,他的音乐却属于全世界。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4-01-01
展开全部
服着什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