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这个城市怎么样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根据查询,找到一个合适的回答,可供参考:
来上海这座城市己经两年了,可是我发现自己是游走在城市的边缘,“边缘”指我生活在城市的郊区,所以是城市的边缘人。还在于我感觉自己在城市中游走,是异乡人的情绪,也许是自己没有真正融入城市的生活,只能算是一个边缘人。于是我让自己跳出这个城市之外,试着走出“云深不知处,只缘深在此山中”。 以前在另一个城市工作,我将她和上海对比,一个如小家碧玉,一个如大家闺秀。“大家闺秀”,也许有人不认同,而认为上海是精致而非大气,但“大家”源于不能否认上海的确是一座大都市,从一个区到另一个区,坐二三个小时的车很正常不过。上海标志性的地域是“外滩”,在这里,看到黄浦江对面的东方明珠塔,体会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从黄浦江下从浦西坐车到浦东也有如穿越时空的隧道,体会到原租界海派文化的风情万种和现代城市的灯光陆离。让人眩目,引人沉醉。于是别人以为这就是上海。有人看到的是上海的繁华,但我却看到上海的另一翻落后。在郊区的小镇上小巷里系着小方头巾的老太太每天背着一点蔬菜被城管追得到处挪,艰难的叫卖着几毛钱的白菜: “妹妹(上海的方言管年轻的女性都叫妹妹,不管大人还是小孩),来看看!” 上海的淮海路、徐家汇与南京路是上海MM们经常逛的地方,那里引领时尚的潮流,上海给人是都市的时尚,但与都市要成为贵族更应多一份高雅与绅士。上海为迎世博,提出了“与文明同行,做可爱的上海人”的口号,地铁里到处可见这个标语,但是也许是上海人,也许是非上海人,我到处看到不文明的现象,在上海的地铁上,我很少看到让座的现象,挤地铁抢座位,一个个身手不凡,玲巧得很。在我生活的小镇上老街后面的小河里的生活垃圾污水臭味薰天,让人侧目掩鼻。尽管离世博不远,但上海离真正的文明大都市不近。上海的女孩很“作”,我不知如何来形容“作”,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她们活得很自信,也有一点张扬,走在大街上,在商场里,的确可以看到很多吸引人眼球的漂亮美眉。而上海的男人,在我的同事中,很多在家里一定会承包很大一部分家务,这大概与他们的家庭教育观念有关,也的确有些意思,我有一个同事,她是一个上海女孩,她说如果她以后生了个男孩,就必须让他什么家务事都要会做,洗衣、做饭、做家务;如果她以后生个女孩,就不要她做什么,要养得精贵,原来在上海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里,女孩生来就是过精贵生活的,而男人生来是为家庭而活。上海人爱讲上海话,包括在公众场合。我不会讲上海话,对上海话的理解也是一知半解。到区里参加教研会议,教研员每次讲上海话,当他醒悟到有外地老师要讲普能话,但是似乎讲得不顺畅,又换回上海话,又在别人提醒下用普通话,又换回,一次会议就经过十几个这样的来回。我也是连蒙带猜。上海的学生也是如此,我所呆的学校,学生们私下彼此交流全是上海话,有时忘了,我课外偶尔问起他们,回答时可能会蹦出一两句“侬”。上海的学生更多关注时尚,他们不太关注时政,也不太看中央台,我记得有一次在课堂上我说起《实话实说》,同学们有些陌生的眼光。他们看上海的生活时尚频道和生活娱乐频道,也许因为北京是文化和政治中心,所以出租车司机都会谈政治;上海更多的商业化和都市化,所以学生都更愿意关注时尚。我们不知是城市造就了人,还是人组成了城市的气质。上海的学生不愿到外地求学,愿意到外地求学很多都非真正的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今年为了吸引学生报考外省的学校相继出台很多优惠的政策。平时和同事聊天,他们经常有这样的疑问:“你怎么会想到来上海,我毕业后从来没想过到其他地方。”因此学校同事之间很多都是以前的师生关系、同学情缘的近亲,近年来才逐步增加外地老师。为什么在上海?这个城市属于谁?一个行走在城市边缘的人,继续想着,走着,看着……
这样可以么?
来上海这座城市己经两年了,可是我发现自己是游走在城市的边缘,“边缘”指我生活在城市的郊区,所以是城市的边缘人。还在于我感觉自己在城市中游走,是异乡人的情绪,也许是自己没有真正融入城市的生活,只能算是一个边缘人。于是我让自己跳出这个城市之外,试着走出“云深不知处,只缘深在此山中”。 以前在另一个城市工作,我将她和上海对比,一个如小家碧玉,一个如大家闺秀。“大家闺秀”,也许有人不认同,而认为上海是精致而非大气,但“大家”源于不能否认上海的确是一座大都市,从一个区到另一个区,坐二三个小时的车很正常不过。上海标志性的地域是“外滩”,在这里,看到黄浦江对面的东方明珠塔,体会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从黄浦江下从浦西坐车到浦东也有如穿越时空的隧道,体会到原租界海派文化的风情万种和现代城市的灯光陆离。让人眩目,引人沉醉。于是别人以为这就是上海。有人看到的是上海的繁华,但我却看到上海的另一翻落后。在郊区的小镇上小巷里系着小方头巾的老太太每天背着一点蔬菜被城管追得到处挪,艰难的叫卖着几毛钱的白菜: “妹妹(上海的方言管年轻的女性都叫妹妹,不管大人还是小孩),来看看!” 上海的淮海路、徐家汇与南京路是上海MM们经常逛的地方,那里引领时尚的潮流,上海给人是都市的时尚,但与都市要成为贵族更应多一份高雅与绅士。上海为迎世博,提出了“与文明同行,做可爱的上海人”的口号,地铁里到处可见这个标语,但是也许是上海人,也许是非上海人,我到处看到不文明的现象,在上海的地铁上,我很少看到让座的现象,挤地铁抢座位,一个个身手不凡,玲巧得很。在我生活的小镇上老街后面的小河里的生活垃圾污水臭味薰天,让人侧目掩鼻。尽管离世博不远,但上海离真正的文明大都市不近。上海的女孩很“作”,我不知如何来形容“作”,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她们活得很自信,也有一点张扬,走在大街上,在商场里,的确可以看到很多吸引人眼球的漂亮美眉。而上海的男人,在我的同事中,很多在家里一定会承包很大一部分家务,这大概与他们的家庭教育观念有关,也的确有些意思,我有一个同事,她是一个上海女孩,她说如果她以后生了个男孩,就必须让他什么家务事都要会做,洗衣、做饭、做家务;如果她以后生个女孩,就不要她做什么,要养得精贵,原来在上海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里,女孩生来就是过精贵生活的,而男人生来是为家庭而活。上海人爱讲上海话,包括在公众场合。我不会讲上海话,对上海话的理解也是一知半解。到区里参加教研会议,教研员每次讲上海话,当他醒悟到有外地老师要讲普能话,但是似乎讲得不顺畅,又换回上海话,又在别人提醒下用普通话,又换回,一次会议就经过十几个这样的来回。我也是连蒙带猜。上海的学生也是如此,我所呆的学校,学生们私下彼此交流全是上海话,有时忘了,我课外偶尔问起他们,回答时可能会蹦出一两句“侬”。上海的学生更多关注时尚,他们不太关注时政,也不太看中央台,我记得有一次在课堂上我说起《实话实说》,同学们有些陌生的眼光。他们看上海的生活时尚频道和生活娱乐频道,也许因为北京是文化和政治中心,所以出租车司机都会谈政治;上海更多的商业化和都市化,所以学生都更愿意关注时尚。我们不知是城市造就了人,还是人组成了城市的气质。上海的学生不愿到外地求学,愿意到外地求学很多都非真正的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今年为了吸引学生报考外省的学校相继出台很多优惠的政策。平时和同事聊天,他们经常有这样的疑问:“你怎么会想到来上海,我毕业后从来没想过到其他地方。”因此学校同事之间很多都是以前的师生关系、同学情缘的近亲,近年来才逐步增加外地老师。为什么在上海?这个城市属于谁?一个行走在城市边缘的人,继续想着,走着,看着……
这样可以么?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