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回肠是描写长江的哪个游的哪段
长江冲出三峡后,在湖北中南部和湖南北部边缘一带浩浩荡荡蜿蜒东去,特别是湖北枝城至湖南城陵矶江段(也称荆江段),素有“九曲回肠”之称。
仅下藕池口至城陵矶江段,就有16个大小弯道,其直线距离只有80公里,而河长竟有247公里。“九曲回肠”的河道不利于航运和泄洪。
解放后,党和政府分别于1966年和1968年在石首县中洲子和监利县上车湾两地,对荆江进行了人工裁弯取直,缩短河道约60公里。
同时在公安县修建了宏伟的荆江分洪工程,为治理大江大河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扩展资料:
荆江九曲回肠原因:
1、江水在这样坦荡的地形上流动,加上地球旋转偏向力的作用,几乎不受到任何约束。江流左摆右摇,宛若游龙。这样的地势和地形条件,为荆江河曲的发育提供了本质基础。
2、奔腾的江水切断巫山,在湖北宜昌附近进入平原地区,导致江面豁然开阔,流水变缓,因而极易受到流水的冲刷,崩岸时有发生。崩岸的发展又导致河床横向变形,河道愈来愈曲折。
3、荆江两岸湖泊众多,河网稠密,汛期漫长,且地势低洼,引起大量水潴积,江水漫溢,使得河道极不稳定,水流常常作横向摆动,从而更加剧了河曲的弯曲度。
4、江水冲出三峡进入平原地区,河道变宽,下切作用微弱,本已弯曲的河道更有利于泥沙的沉积,导致河床抬升,河床抬高导致水灾频繁,是河道得以作横向摆动的重要因素。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荆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