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山乡的历史沿革
房山区辖乡。位于区域北部,大寒岭南麓。乡政府驻地大安山村。北为门头沟区界,南接佛子庄乡,西邻史家营乡,东界为河北镇。辖域面积70平方公里,辖9个村民委员会,13个自然村,有1895户,4939人,其中有满族、汉族。
此地开发历史悠久。早在五代时刘仁恭曾在大安山村北修建宫观,作为离宫别墅(今遗址无存)。1944年已成为解放区,属房山县管辖,1952年划归京西矿区,1958年并入周口店区,同年成立百花山人民公社时为大安管理区,1961年称大安人民公社。1960年复属房山县;1980年又划归北京矿务局工农区办事处;1983年改公社称乡。
该乡地处太行山余脉中山区,群山环抱,重峦叠,沟谷交错。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最高处为老龙窝1649米,最低处462米,平均海拔700米左右。地下蕴藏丰富煤炭资源,分布面积广,许多地段煤层裸露,煤质好,热量大,灰分少,以大安山煤质最优。1958年京西矿区在此开采经¬煤建大安山煤矿。1969年乡建煤矿1座,并有村办小煤窑13处,乡、村两级煤产量年约40万吨左右,是全乡主要¾¬济来源。
乡域内大北河上有清光绪年间修筑石桥1座,名重善桥,为单孔,桥头立碑。为纪念抗日英雄于振边烈士,于1974年在大安山村北建纪念亭1座。据考,五代时刘仁恭曾在大安山上创建宫观,从方士王若习炼丹之术,亦在山上开洞窖钱,今遗迹无存。
1975年修筑的区级红(煤厂)大(安山)公路为境内主要交通干线,全长20公里,有数条支路与其相连,通往各村。有客运汽车并设有车站。交通运输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乡境内的山地沟谷中灌木杂草生长茂密,少乔木。土层瘠薄,保水力差。全乡耕地种植玉米、谷子,但因地高气寒,少水干旱,长期以来粮食产量较低。林果有核桃、花椒、杏和少量苹果。
历史上风、雹、旱灾年有发生。1943年山洪暴发,有60余名村民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