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鉴赏概论题: 文学欣赏的两种基本方法和途径是什么?

文学鉴赏概论题:文学欣赏的两种基本方法和途径是什么?... 文学鉴赏概论题: 文学欣赏的两种基本方法和途径是什么? 展开
 我来答
貌美如花OO
2016-06-19 · TA获得超过153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4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8万
展开全部
(三)、文学鉴赏存在共鸣现象
  共鸣是文学鉴赏中一种复杂而常见的现象,就如物理学上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产生共鸣一样,文学鉴赏中读者和作品之间思想感情上有某种相似或一致时,也会产生共鸣。当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作家通过作品的形象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强烈地打动了读者,引起读者思想感情的回旋激荡,他们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为作品中正面人物的胜利而欢乐,为反面人物的溃灭而称快;或者为正面人物的失败而悲痛,为反面人物的得势而愤慨。这种现象,就是文学鉴赏中的共鸣现象。斯汤达在《拉辛与莎士比亚》一文中讲过这样一件事情:1822年8月,在巴耳地冒尔剧场演出莎士比亚的悲剧《奥赛罗》,当演出到第五幕奥赛罗将要杀死苔丝狄蒙娜时,一个执行剧场警卫任务的士兵(他当然在看戏)喊道:“我决不许一个该死的黑人,当着我的面,杀死一个白女人。”士兵边说边开枪,打伤饰奥赛罗的演员的胳膊。这件事说明,这个士兵在情感上和戏剧产生了共鸣,以致把剧中人物同现实等同起来,做出荒唐的举动。
  产生共鸣的条件大致有三:
  第一,社会矛盾的类同。历史不断前进,社会不断发展。古代革命人民和进步人士所作的可歌可泣的斗争,仍然可以给今天的的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和启发,引起人们精神上的共鸣。例如,历代富有战斗性的民歌民谣,屈原的《离骚》、《九章》,杜甫的“三吏”、“三别”等,都能拨动今天读者的心弦,使他们产生相当强烈的共鸣。尤其是当这类作品所表现的社会矛盾和现代的社会矛盾有某种类似之处时,它就更容易为今天的读者所喜爱,更容易打动读者的思想感情。在我国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古代一些反对投降、歌颂抗战的文学作品,就深深地激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岳飞的《满江红》曾被人们到处传诵,杜甫的《春望》、陆游的《示儿》、文天祥的《正气歌》等,也给处于民族危难之际的广大读者以勇气和力量。从这些作品中,人们感受和体验到古人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气节,从而激发起自己的爱国热情,坚定了参加抗日救亡的决心和信心。
  第二,生活处境近似。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有着种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人的思想感情、性格特点,是受他所生活的特定的社会关系制约的。文学作品中恰恰有许多是着重表现人们对现实生活中这种相互关系的感受的,怀念亲人、感叹离别、追忆故园等类作品就是如此。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之所以千古流传、脍炙人口,就在于诗人以浅近朴实的语言,写出了一种月夜思乡的特定情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也会经常遇到的,因而千百年来它曾经触动了无数读者思念家乡、缅怀故国的情感,引起了他们的共鸣。
  第三,实践经验相通。文学作品如果艺术地概括了具有客观真理性质的经验,当然也就容易引起读者的欣赏与共鸣。如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广泛传诵的著名的哲理诗,借观庐山的感受,深刻而生动地阐明了哲学上的一个道理:假若人们片面地看待客观事物,陷入局部经验之中,就必然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看不清全局,因而也弄不清事物的全貌、真相。诗中所表达的这一人生哲理,历来都曾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又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李商隐的《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都是借某一特定情景,形象地概括了某一人生哲理。上述这类作品,正因为概括了人类在长期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具有普遍的意义,可以启发读者正确对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所以长期来得到读者的喜爱和共鸣。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