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高中生历史阅读理解能力之我见
2016-10-24
展开全部
一、教师应首先提高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师自身较高的知识储备量、人文素养以及过硬的阅读理解能力是教好学生的前提。因此,若想在日常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历史阅读理解能力,历史教师就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首先提高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尤其是近年来,历史习题的材料越来越新颖、出题的角度越来越奇特,历史教师就更应该与时俱进,多阅读、多思考、多总结,以便更好地为学生们授课答疑。
比如,笔者曾经就见过一道考察古今救灾、社会保障问题的材料分析题。第一则材料是一段文言文,若是教师本身都无法理解,又谈何为学生讲解呢?通过这一道习题的讲解、反思,我发现阅读理解能力除了是对材料的深度理解,一定的语言功底也是非常重要的。若是连材料的表面意思都理解不了,就更别提什么引申的意义了。
另外,历史教师一定要养成每日读书读报的习惯,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将热点问题与历史大事件相联系,举一反三,将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
二、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几点措施
1、预习时一定要通读教材,课本是培养阅读能力的最好的教材。
历史教科书的模式是大量的文字配少量的图片,而很多概念、知识点都是从大段的文字中筛选出来的。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的就是学生能从大量的文字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所以,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多阅读教材便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基础阶段。
比如,在新学期之处的师生见面会上,教师可以第1课为例,指导学生如何有效率地读教材、如何达到预习的目的例如,让同学们先看第一段,从第一段中可以发现哪些有用的知识点。像时间、专有名词、标志等等都是有利用价值的信息。
使用导学案式的预习形式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方法。老师需要提前制作好导学案。学案上以提纲的形式将一课的重点列出来,留出足够的空白供学生在阅读教材时,筛选信息,总结并写下来。
2、教师在讲课时应更注重方法的分析,多让学生讲一讲自己的理解。
老师在讲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教学方法。有些老师为了让学生考高分,学生不理解材料就让学把答案死记硬背下来。这种看似短期有效的方法,实则为学生的高考、乃至日后的学习埋下了定时炸弹。随着高考题目的越来越灵活化,以往的背书、背答案的学习模式不可能让学生在高考中准确快速地得分。所以,在现今阶段,老师在讲课时应更注重分析方法的教授,并多让学生站起来讲一讲自己的理解。这样才能发现学生在阅读理解材料时出现问题、漏洞的地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效果可想而知了。
比如在讲解材料分析题时,老师可以一步步地讲出答题顺序与技巧,而不是直接说出答案。例如材料分析题要先从材料的字面意思上寻找信息,这时候就可以叫一位同学讲一讲他从这则材料的字面上得到了什么有价值的信息。
3、多阅读课外书,尤其是与历史相关的文字材料。
许多传统的观点认为,到了高中,一切与教科书、习题册无关的书都是课外闲书,都不应该出现在高中生的书包课桌里。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并不值得提倡。对于高中历史学习来说,了解的历史知识越多,在考试中碰到材料分析题时就会越轻车熟路。教科书上的材料都是一些大的框架,许多历史事件叙述的并不完整。而通过课外资料的补充,学生们就会对某些含糊的历史事件有了明确的认识。这样,在考试中遇到生涩难懂的长篇材料时,也可以凭借自己的历史知识积累弄懂材料所叙述的相关事件,揣摩出题人的意图,从而顺利地解题。
《全球通史》是一本很全面的历史书籍,很多考试的材料都选自这本书,但这本书趣味性稍差,如果有学生想对某一阶段的历史多做了解,可以选择性地读一读。而像《明朝那些事》《袁腾飞讲历史》等以诙谐笔法讲历史的书籍,虽然有一些细小之处有待考证,但作为课余了解更多历史并休闲放松来说却是是不错的选择。
4、较难的文字材料可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提供背景知识,辅助学生理解。
历史类的文字材料说白了无非就是对某一历史事件或是某一历史人物的叙述。在平常的训练中,我们肯定会碰到一些生僻的历史事件、新颖的出题角度。对于学生们来说,图片、视频等形式更加形象直观,比文字资料要好理解的多。所以在一些情况下,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比如在讲必修二各国经济的时候,许多同学对各个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总是记不准。我便抽出了一节晚课给同学们播放了纪录片《货币战争》,通过形象的影视介绍,让同学们对这一单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三、总结
提高学生在历史文献方面的阅读理解能力需要从多方面因素进行考虑。历史教师要为学生起到模范引导的作用,并为学生提供高效的学习方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另外,学生们对历史的兴趣、养成热爱阅读的习惯也非常重要,这同样需要历史教师的鼓励和监督。较高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学生在考试中顺利解题的前提,更是学好历史的工具。笔者的这些拙见希望得到各位同行的批评和指正,也希望对此有兴趣的同行能与我共同探索提高高中生历史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
教师自身较高的知识储备量、人文素养以及过硬的阅读理解能力是教好学生的前提。因此,若想在日常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历史阅读理解能力,历史教师就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首先提高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尤其是近年来,历史习题的材料越来越新颖、出题的角度越来越奇特,历史教师就更应该与时俱进,多阅读、多思考、多总结,以便更好地为学生们授课答疑。
比如,笔者曾经就见过一道考察古今救灾、社会保障问题的材料分析题。第一则材料是一段文言文,若是教师本身都无法理解,又谈何为学生讲解呢?通过这一道习题的讲解、反思,我发现阅读理解能力除了是对材料的深度理解,一定的语言功底也是非常重要的。若是连材料的表面意思都理解不了,就更别提什么引申的意义了。
另外,历史教师一定要养成每日读书读报的习惯,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将热点问题与历史大事件相联系,举一反三,将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
二、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几点措施
1、预习时一定要通读教材,课本是培养阅读能力的最好的教材。
历史教科书的模式是大量的文字配少量的图片,而很多概念、知识点都是从大段的文字中筛选出来的。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的就是学生能从大量的文字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所以,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多阅读教材便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基础阶段。
比如,在新学期之处的师生见面会上,教师可以第1课为例,指导学生如何有效率地读教材、如何达到预习的目的例如,让同学们先看第一段,从第一段中可以发现哪些有用的知识点。像时间、专有名词、标志等等都是有利用价值的信息。
使用导学案式的预习形式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方法。老师需要提前制作好导学案。学案上以提纲的形式将一课的重点列出来,留出足够的空白供学生在阅读教材时,筛选信息,总结并写下来。
2、教师在讲课时应更注重方法的分析,多让学生讲一讲自己的理解。
老师在讲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教学方法。有些老师为了让学生考高分,学生不理解材料就让学把答案死记硬背下来。这种看似短期有效的方法,实则为学生的高考、乃至日后的学习埋下了定时炸弹。随着高考题目的越来越灵活化,以往的背书、背答案的学习模式不可能让学生在高考中准确快速地得分。所以,在现今阶段,老师在讲课时应更注重分析方法的教授,并多让学生站起来讲一讲自己的理解。这样才能发现学生在阅读理解材料时出现问题、漏洞的地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效果可想而知了。
比如在讲解材料分析题时,老师可以一步步地讲出答题顺序与技巧,而不是直接说出答案。例如材料分析题要先从材料的字面意思上寻找信息,这时候就可以叫一位同学讲一讲他从这则材料的字面上得到了什么有价值的信息。
3、多阅读课外书,尤其是与历史相关的文字材料。
许多传统的观点认为,到了高中,一切与教科书、习题册无关的书都是课外闲书,都不应该出现在高中生的书包课桌里。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并不值得提倡。对于高中历史学习来说,了解的历史知识越多,在考试中碰到材料分析题时就会越轻车熟路。教科书上的材料都是一些大的框架,许多历史事件叙述的并不完整。而通过课外资料的补充,学生们就会对某些含糊的历史事件有了明确的认识。这样,在考试中遇到生涩难懂的长篇材料时,也可以凭借自己的历史知识积累弄懂材料所叙述的相关事件,揣摩出题人的意图,从而顺利地解题。
《全球通史》是一本很全面的历史书籍,很多考试的材料都选自这本书,但这本书趣味性稍差,如果有学生想对某一阶段的历史多做了解,可以选择性地读一读。而像《明朝那些事》《袁腾飞讲历史》等以诙谐笔法讲历史的书籍,虽然有一些细小之处有待考证,但作为课余了解更多历史并休闲放松来说却是是不错的选择。
4、较难的文字材料可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提供背景知识,辅助学生理解。
历史类的文字材料说白了无非就是对某一历史事件或是某一历史人物的叙述。在平常的训练中,我们肯定会碰到一些生僻的历史事件、新颖的出题角度。对于学生们来说,图片、视频等形式更加形象直观,比文字资料要好理解的多。所以在一些情况下,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比如在讲必修二各国经济的时候,许多同学对各个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总是记不准。我便抽出了一节晚课给同学们播放了纪录片《货币战争》,通过形象的影视介绍,让同学们对这一单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三、总结
提高学生在历史文献方面的阅读理解能力需要从多方面因素进行考虑。历史教师要为学生起到模范引导的作用,并为学生提供高效的学习方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另外,学生们对历史的兴趣、养成热爱阅读的习惯也非常重要,这同样需要历史教师的鼓励和监督。较高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学生在考试中顺利解题的前提,更是学好历史的工具。笔者的这些拙见希望得到各位同行的批评和指正,也希望对此有兴趣的同行能与我共同探索提高高中生历史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