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观后感的作文咋写?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关于学习,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很少有普遍适用的,因此,在众多的方法中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预习,上课,做作业,复习,做参考书,准备考试,事情很多,人的精力有限,每样都做是不大可能的,对我而言,有以下几条:
1、上课集中精神,积极思考,并且尽量多记忆一些东西。
2、重视复习。每天尽量把当天的东西都复习一遍,每周再做总结,一章学完后再做总的复习。我复习每一遍的用时不多,但是反复复习的遍数很多,以加深印象。
3、我小学时没有做过参考书,但是我花在习题上的时间并不少。我做题同时还在思考,总结概念的运用方法、解题的思路、并且记忆一些有用的中间结论。做题的同时也是一种学习和积累的过程。平时我做题比较慢,但到考试时由于有平时的积累就可以提高速度。虽然我做的题量不多,但是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4、我有即错即问的习惯。有什么疑问或是弄错的地方会随手拿张纸记下,放在铅笔盒里经常看看,看会了记住了就扔掉。只有少数有价值的才用专门的本子记下。
5、考试时最重要的是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能够全神贯注的投入到解题中去,而不要想考试的最后成绩会是怎么样。考前注意休息好,宁可复习少一点时间,也保证考试时有充沛的精力。考试时先易后难,要能够狠心跳过难题,不要有心理负担,要立刻投入到后面的解题中去。
(因为你是要登报的,这种格式应该还可以)
一、三种学习境界
第一层为苦学,提起学习就讲“头悬梁、锥刺股”,“刻苦、刻苦、再刻苦”。处于这种层次的同学,虽然学习枯燥无味,是被迫行为,但能长期坚持下去,也能取得一定的成绩,有时也会出彩。
第二层为好学,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达到这种境界的同学,学习兴趣对学习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对学习如饥似渴,常常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们的学习不需要别人的逼迫,自觉的态度常使他们能取得好的成绩,而好的成绩又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更浓的兴趣,形成学习中的良性循环。
第三层为会学。学习本身也是一门学问,有科学的方法,有需要遵循的规律。按照正确的方法学习,学习效率就高,学得轻松,思维也变的灵活流畅,能够很好地驾御知识,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
古语云:学而不思则惘。课堂上听课的时候我们也应该跟着老师的讲解思考,只有思考的时候才能让大脑充分运转。 当然文理科又有所区别,如果是理科课程,我们最好边听边想,为讲明一个定理,推出一个公式,老师讲解顺序是怎样的,为什么这么安排?两个例题之间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之处? 如果是文科课程,比如政治,要听清哪些是观点,哪些是事例,哪些是以观点解释社会现象。语文课,则依体裁不同,侧重点也不同。而历史课又需注意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意义与影响,以及那些必记的年代。 以上这一切必须是在边听边思索的统一过程中进行。如哪个地方有些费解,马上在课本上简单写两二个字,如:“注意”、“未懂”,以便课下找老师或同学弥补。
(1)掌握记忆规律
高中阶段,英语单词、古代汉语、数理化公式、定理等等,很多东西都需要熟记。有些同学老喊“记不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不懂得记忆的规律与方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识记(记忆)分无意识记与有意识记两种,对于系统的知识,特别是系统的科学知识,决不是单凭"无意识记忆"就能掌握的。在事前有明确目的,并在进行中作出积极努力的,才是“有意识记忆”。也就是说,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着阅读两遍课文,比漫不经心地读十遍课文要记得多。看书时要精神高度集中,全神贯注、心无杂念,不要一边看书,一边想着球赛的战况,想着午饭吃什么,想着笔尖是不是歪的。时间飞逝而过,发会儿愣、看会儿书是很容易骗过自己的,可当下课后翻翻书、看看本子,反而纳闷了:怎么看了半天一无所获呢?所以要把精力集中在本上、书上、笔上,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一心不能二用的道理谁都明白,可还是有许多同学在边学习边听音乐。或许你会说听音乐是放松神经的好办法,那么你尽可以专心的学习一小时后全身放松地听一刻钟音乐,这样比带着耳机做功课的效果好多了。
识记不能一劳永逸,巩固识记的基本条件是复习。需要懂得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识记之后,遗忘一开始是很快的,后来速度就放慢了。经验表明,熟记一种材料之后,在前五天忘的量比后五天必定要大。根据这一规律,我们完全可以与遗忘作斗争。即复习次数应先多后少,这样就事半功倍。要预防遗忘,只要粗略地复习就够了,但要恢复已经遗忘的记忆,就需要花很多的工夫。为了同遗忘作斗争,正确安排复习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
(2)及时、循环复习。由于遗忘是先快后慢的,因此复习必须及时,要在遗忘尚未大规模开始前进行。我觉得每一天都要复习(特别是作业前的复习),一周要回顾(要学会小结),一月要中复习,二月要大复习(期中或期末复习)。复习贵在于平时,如课后回忆,即在听课基础上把所学内容回忆一遍;精读教材,对教材理解的越透,掌握得越牢,效率也就自然提高了;整理笔记;看参考书,这是补充课外知识的好方法;补缺补漏,掌握系统知识结构。大复习时要注意循环复习。将甲复习完后复习乙,在复习完乙后对甲再进行一次复习,然后前进……这种循环复习利于记忆。
(3)合理安排复习内容。一般来说,相对集中一段时间学习同一内容,记忆效果好。但也不要整个晚上都复习同一门功课,因为复习时间过于集中容易发生干扰,因此要适当分散;但过于分散也容易发生遗忘,一般一个晚上复习二至三门学科。早晨和晚上临睡前是记忆效果最好的时间。因为早晨,大脑没有睡前学习材料的干扰;临睡,不再受新学习的干扰。每天临睡前,把一天内学习的主要内容,象过电影一样在脑子里过一遍,这对记忆的巩固很好。晚上记的材料,第二天早晨再记一遍,效果会更好。较小的任务可以放在零星时间去完成,以充分做到见缝插针。一天中供自己安排的时间基本上分为四段:早上起床到上学,上午放学到下午上学,下午放学到晚自修前,晚自修到睡觉。同学们主要应在这四段时间里统筹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内容。
(4)综合运用记忆方法。如特征记忆;歌决记忆;形象记忆;比较记忆;联想记忆;抄写记忆等,通过运用各种记忆方法提高记忆效果。
提高效率法
(1)分秒必争,定时完成作业。同学们都有一个很深的体会,每个人都有着很大的潜力,关键是要战胜自己惰性。比如老师发下来一份很难的试卷,不要求当堂上交的话,这时一定有同学已做好了思想准备,白天做不完,晚上就熬一会儿夜。反正题目很难自然要多花一点时间,疏不知一旦产生了这种念头大脑就在不自觉中懈怠下来了,结果这份题果真花了很长时间才完成。而若是在一次意义很大的考试中来做这份题的话,我想大多数人是能按时完成的。因为这时的大脑是处在高度兴奋中,答题时调动了自己最大限度的能力,我想,这其中的对比就体现了惰性这个问题。一些同学学习很辛苦,却收效并不显著,或许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吧。
在平时做作业时也要自己规定一定的时间限制,尤其是考试时感觉时间紧张、不够用的同学,平常就要训练自己,加快做题速度。要特别注意提高做题的速度,锻炼思维的敏捷性。这既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也是高考实践的需要。要分秒必争,能够两个小时做完的题目决不拖到三个小时,宁可把节余下来的一个小时用于休息、娱乐,也不要养成拖拉、疲沓的坏习惯。有一学生在高中准备参加数学竞赛时,自己找了大量的习题做,每次做完,都在练习本上记下花费的时间,其目的是为了检验自己的熟练程度,训练自己以适应正式竞赛的时间要求,他在参加全国数学冬令营竞赛时,4个半小时的题量,只用了一个多小时就完成了,这就是平时练习的结果。我们知道,每次高考时,总有考生感到时间不够用,因此,加强解题速度方面的训练就显得很有必要。
(2)减少犹豫时间,明确任务。规定任务,任务有几项,谁主,谁次。自习课,如果老师留的作业已做完或老师没有明确布置作业,有的同学就没有了主意?看还写?是复习数学还是预习物理,还是背英语单词?有时拿这个书看两眼,拿起那个练习看两眼,不停地改主意,主意还没有拿定,下课铃响了。所以应在自己支配的时间里,拿出百分之二三的时间,规定这段时间的任务共几项,哪个为主,哪个为次,然后排上队,这样任务明确了,马上动手,效率往往是过去的好几倍。计算手忙脚乱的时间,要计算有效劳动,无效劳动,提高学习效率。并计算其中是否有浪费时间,是否能再节约一些时间,把浪费的原因找到,尽量减少无效劳动。
为了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您需要不时地问自己:“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它是怎样来的?”“它还会有什么变化?”“引申发展后会成什么样子?”“还有什么和它紧密联系,互为因果或共同作用?”“它在专业知识体系中的地位”……最为重要的是,您要问自己,“它对我有什么用,我该如何用它,可能会有什么结果?”
学就是为了用。如果连它是什么都不知道,怎么会用呢,怎么可能用得更好?就比如用电脑,编程高手学什么软件都要比一般人要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因为兴趣能驱动人去以不同的方式积极应用。人能够从应用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地把缺陷补上。为了用而学,往往能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学不仅仅是为了用。用往往是操作技术,是问题解决的具体方法。如果仅仅只会用,停留在具体的应用上,他可能是模仿来的,不可能有创造。他的适应能力也很差。我喜欢用系统学习法的理论基础来解释这一现象。世界是变化的。不单是自然环境起着变化,社会环境也在快速地转变。动态的问题需要以动态的方法加以解决。如果一个人不能够将自己的所学体系化,提纯出来,以新的、独特的、满足自身和环境资源需要的、更有效的方式去组织这些知识,他所学到的,永远都只是过去,他的操作技术,也只是针对过去,而不是将来。他很可能被历史淘汰。即使能够因为社会因素能够在价值链中生存,他的位置也只会越来越低,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价值越来越小。
我一直强调学习方法的提炼和升级。一方面,某些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强化训练得来。知识是多方面、多层次、多结构的。学习方法总结出来也是一种可以传授的知识。另一方面,学习方法必须经过实践感受和思考,与人的个性相结合,做好度的把握。那些看了交通规则,听了驾驶课的人还是跑不好山路的。那更多的是一种感觉和发挥。学习和做其他事情没什么太大的区别,都重在体验。仅仅是沉迷于课本是学不好的。
人必须明确自己想学的是什么,明确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人的努力,其实都是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创造条件。知识的积累不过是创造条件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不断地提高效率,提高行为的有效性,合理定位,降低失败的风险等等途径来充实和完善自身。
我还强调的是自信。信心能够让人坚持。我一直都让咨询者别迷信智商等理论。人可以通过不断超越自我获得成功,获得自我实现的巅峰体验。我以自身的经历证明了先天的聪明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并不重要。后天因素决定成功。
我常对咨询者说,没有自觉,没有信心,那么什么学习方法都没有用。
只有自觉,才能够用心。特别是在强化学习的过程中,那种高强度的活跃脑细胞的运动,离开了自觉,只可能什么效果都没有。
信心才能够坚持,才可以突破自己在长久的迷失中形成的心理障碍,比如学习恐惧,缺乏耐心等等。
我们需要以不断的小的成功来积累信心。
1、上课集中精神,积极思考,并且尽量多记忆一些东西。
2、重视复习。每天尽量把当天的东西都复习一遍,每周再做总结,一章学完后再做总的复习。我复习每一遍的用时不多,但是反复复习的遍数很多,以加深印象。
3、我小学时没有做过参考书,但是我花在习题上的时间并不少。我做题同时还在思考,总结概念的运用方法、解题的思路、并且记忆一些有用的中间结论。做题的同时也是一种学习和积累的过程。平时我做题比较慢,但到考试时由于有平时的积累就可以提高速度。虽然我做的题量不多,但是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4、我有即错即问的习惯。有什么疑问或是弄错的地方会随手拿张纸记下,放在铅笔盒里经常看看,看会了记住了就扔掉。只有少数有价值的才用专门的本子记下。
5、考试时最重要的是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能够全神贯注的投入到解题中去,而不要想考试的最后成绩会是怎么样。考前注意休息好,宁可复习少一点时间,也保证考试时有充沛的精力。考试时先易后难,要能够狠心跳过难题,不要有心理负担,要立刻投入到后面的解题中去。
(因为你是要登报的,这种格式应该还可以)
一、三种学习境界
第一层为苦学,提起学习就讲“头悬梁、锥刺股”,“刻苦、刻苦、再刻苦”。处于这种层次的同学,虽然学习枯燥无味,是被迫行为,但能长期坚持下去,也能取得一定的成绩,有时也会出彩。
第二层为好学,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达到这种境界的同学,学习兴趣对学习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对学习如饥似渴,常常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们的学习不需要别人的逼迫,自觉的态度常使他们能取得好的成绩,而好的成绩又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更浓的兴趣,形成学习中的良性循环。
第三层为会学。学习本身也是一门学问,有科学的方法,有需要遵循的规律。按照正确的方法学习,学习效率就高,学得轻松,思维也变的灵活流畅,能够很好地驾御知识,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
古语云:学而不思则惘。课堂上听课的时候我们也应该跟着老师的讲解思考,只有思考的时候才能让大脑充分运转。 当然文理科又有所区别,如果是理科课程,我们最好边听边想,为讲明一个定理,推出一个公式,老师讲解顺序是怎样的,为什么这么安排?两个例题之间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之处? 如果是文科课程,比如政治,要听清哪些是观点,哪些是事例,哪些是以观点解释社会现象。语文课,则依体裁不同,侧重点也不同。而历史课又需注意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意义与影响,以及那些必记的年代。 以上这一切必须是在边听边思索的统一过程中进行。如哪个地方有些费解,马上在课本上简单写两二个字,如:“注意”、“未懂”,以便课下找老师或同学弥补。
(1)掌握记忆规律
高中阶段,英语单词、古代汉语、数理化公式、定理等等,很多东西都需要熟记。有些同学老喊“记不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不懂得记忆的规律与方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识记(记忆)分无意识记与有意识记两种,对于系统的知识,特别是系统的科学知识,决不是单凭"无意识记忆"就能掌握的。在事前有明确目的,并在进行中作出积极努力的,才是“有意识记忆”。也就是说,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着阅读两遍课文,比漫不经心地读十遍课文要记得多。看书时要精神高度集中,全神贯注、心无杂念,不要一边看书,一边想着球赛的战况,想着午饭吃什么,想着笔尖是不是歪的。时间飞逝而过,发会儿愣、看会儿书是很容易骗过自己的,可当下课后翻翻书、看看本子,反而纳闷了:怎么看了半天一无所获呢?所以要把精力集中在本上、书上、笔上,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一心不能二用的道理谁都明白,可还是有许多同学在边学习边听音乐。或许你会说听音乐是放松神经的好办法,那么你尽可以专心的学习一小时后全身放松地听一刻钟音乐,这样比带着耳机做功课的效果好多了。
识记不能一劳永逸,巩固识记的基本条件是复习。需要懂得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识记之后,遗忘一开始是很快的,后来速度就放慢了。经验表明,熟记一种材料之后,在前五天忘的量比后五天必定要大。根据这一规律,我们完全可以与遗忘作斗争。即复习次数应先多后少,这样就事半功倍。要预防遗忘,只要粗略地复习就够了,但要恢复已经遗忘的记忆,就需要花很多的工夫。为了同遗忘作斗争,正确安排复习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
(2)及时、循环复习。由于遗忘是先快后慢的,因此复习必须及时,要在遗忘尚未大规模开始前进行。我觉得每一天都要复习(特别是作业前的复习),一周要回顾(要学会小结),一月要中复习,二月要大复习(期中或期末复习)。复习贵在于平时,如课后回忆,即在听课基础上把所学内容回忆一遍;精读教材,对教材理解的越透,掌握得越牢,效率也就自然提高了;整理笔记;看参考书,这是补充课外知识的好方法;补缺补漏,掌握系统知识结构。大复习时要注意循环复习。将甲复习完后复习乙,在复习完乙后对甲再进行一次复习,然后前进……这种循环复习利于记忆。
(3)合理安排复习内容。一般来说,相对集中一段时间学习同一内容,记忆效果好。但也不要整个晚上都复习同一门功课,因为复习时间过于集中容易发生干扰,因此要适当分散;但过于分散也容易发生遗忘,一般一个晚上复习二至三门学科。早晨和晚上临睡前是记忆效果最好的时间。因为早晨,大脑没有睡前学习材料的干扰;临睡,不再受新学习的干扰。每天临睡前,把一天内学习的主要内容,象过电影一样在脑子里过一遍,这对记忆的巩固很好。晚上记的材料,第二天早晨再记一遍,效果会更好。较小的任务可以放在零星时间去完成,以充分做到见缝插针。一天中供自己安排的时间基本上分为四段:早上起床到上学,上午放学到下午上学,下午放学到晚自修前,晚自修到睡觉。同学们主要应在这四段时间里统筹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内容。
(4)综合运用记忆方法。如特征记忆;歌决记忆;形象记忆;比较记忆;联想记忆;抄写记忆等,通过运用各种记忆方法提高记忆效果。
提高效率法
(1)分秒必争,定时完成作业。同学们都有一个很深的体会,每个人都有着很大的潜力,关键是要战胜自己惰性。比如老师发下来一份很难的试卷,不要求当堂上交的话,这时一定有同学已做好了思想准备,白天做不完,晚上就熬一会儿夜。反正题目很难自然要多花一点时间,疏不知一旦产生了这种念头大脑就在不自觉中懈怠下来了,结果这份题果真花了很长时间才完成。而若是在一次意义很大的考试中来做这份题的话,我想大多数人是能按时完成的。因为这时的大脑是处在高度兴奋中,答题时调动了自己最大限度的能力,我想,这其中的对比就体现了惰性这个问题。一些同学学习很辛苦,却收效并不显著,或许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吧。
在平时做作业时也要自己规定一定的时间限制,尤其是考试时感觉时间紧张、不够用的同学,平常就要训练自己,加快做题速度。要特别注意提高做题的速度,锻炼思维的敏捷性。这既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也是高考实践的需要。要分秒必争,能够两个小时做完的题目决不拖到三个小时,宁可把节余下来的一个小时用于休息、娱乐,也不要养成拖拉、疲沓的坏习惯。有一学生在高中准备参加数学竞赛时,自己找了大量的习题做,每次做完,都在练习本上记下花费的时间,其目的是为了检验自己的熟练程度,训练自己以适应正式竞赛的时间要求,他在参加全国数学冬令营竞赛时,4个半小时的题量,只用了一个多小时就完成了,这就是平时练习的结果。我们知道,每次高考时,总有考生感到时间不够用,因此,加强解题速度方面的训练就显得很有必要。
(2)减少犹豫时间,明确任务。规定任务,任务有几项,谁主,谁次。自习课,如果老师留的作业已做完或老师没有明确布置作业,有的同学就没有了主意?看还写?是复习数学还是预习物理,还是背英语单词?有时拿这个书看两眼,拿起那个练习看两眼,不停地改主意,主意还没有拿定,下课铃响了。所以应在自己支配的时间里,拿出百分之二三的时间,规定这段时间的任务共几项,哪个为主,哪个为次,然后排上队,这样任务明确了,马上动手,效率往往是过去的好几倍。计算手忙脚乱的时间,要计算有效劳动,无效劳动,提高学习效率。并计算其中是否有浪费时间,是否能再节约一些时间,把浪费的原因找到,尽量减少无效劳动。
为了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您需要不时地问自己:“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它是怎样来的?”“它还会有什么变化?”“引申发展后会成什么样子?”“还有什么和它紧密联系,互为因果或共同作用?”“它在专业知识体系中的地位”……最为重要的是,您要问自己,“它对我有什么用,我该如何用它,可能会有什么结果?”
学就是为了用。如果连它是什么都不知道,怎么会用呢,怎么可能用得更好?就比如用电脑,编程高手学什么软件都要比一般人要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因为兴趣能驱动人去以不同的方式积极应用。人能够从应用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地把缺陷补上。为了用而学,往往能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学不仅仅是为了用。用往往是操作技术,是问题解决的具体方法。如果仅仅只会用,停留在具体的应用上,他可能是模仿来的,不可能有创造。他的适应能力也很差。我喜欢用系统学习法的理论基础来解释这一现象。世界是变化的。不单是自然环境起着变化,社会环境也在快速地转变。动态的问题需要以动态的方法加以解决。如果一个人不能够将自己的所学体系化,提纯出来,以新的、独特的、满足自身和环境资源需要的、更有效的方式去组织这些知识,他所学到的,永远都只是过去,他的操作技术,也只是针对过去,而不是将来。他很可能被历史淘汰。即使能够因为社会因素能够在价值链中生存,他的位置也只会越来越低,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价值越来越小。
我一直强调学习方法的提炼和升级。一方面,某些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强化训练得来。知识是多方面、多层次、多结构的。学习方法总结出来也是一种可以传授的知识。另一方面,学习方法必须经过实践感受和思考,与人的个性相结合,做好度的把握。那些看了交通规则,听了驾驶课的人还是跑不好山路的。那更多的是一种感觉和发挥。学习和做其他事情没什么太大的区别,都重在体验。仅仅是沉迷于课本是学不好的。
人必须明确自己想学的是什么,明确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人的努力,其实都是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创造条件。知识的积累不过是创造条件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不断地提高效率,提高行为的有效性,合理定位,降低失败的风险等等途径来充实和完善自身。
我还强调的是自信。信心能够让人坚持。我一直都让咨询者别迷信智商等理论。人可以通过不断超越自我获得成功,获得自我实现的巅峰体验。我以自身的经历证明了先天的聪明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并不重要。后天因素决定成功。
我常对咨询者说,没有自觉,没有信心,那么什么学习方法都没有用。
只有自觉,才能够用心。特别是在强化学习的过程中,那种高强度的活跃脑细胞的运动,离开了自觉,只可能什么效果都没有。
信心才能够坚持,才可以突破自己在长久的迷失中形成的心理障碍,比如学习恐惧,缺乏耐心等等。
我们需要以不断的小的成功来积累信心。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