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复习提纲
展开全部
第一课 商品和商品经济
一、识记
1、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就是商品经济。
2、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A、价值尺度(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想象中的或观念上的货币;原因在于货币也是商品,也具有价值);B、流通手段(必须是事实在在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C、贮藏手段(必须是事实在在的足值的货币,即必须是金银铸币或金银条、块;金银首饰不能充当);D、支付手段(用于清偿债务、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E、世界货币(必须是黄金或白银;铸币和纸币都不行;但现在,美圆或欧圆也具备世界货币的某些职能)
(注)对于流通手段,货币的让渡与商品的让渡是同时进行的,即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对于支付手段,商品的让渡和货币的让渡是不同时的,可先支付货币或后支付货币。
二、理解
1、商品的含义: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商品。
(注)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产品;二是必须用于交换。
2、商品与物品、劳动产品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商品一定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产品和物品不一定都有使用价值,也不一定有价值。
(2)联系: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商品是劳动产品的一部分;劳动产品包括商品,劳动产品是物品的一部分;物品包括劳动产品。
★3、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1)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
(注)A、价值是商品的共有属性,是商品交换的基础;B、价值是商品的特有属性,只有商品才有价值;C、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D、商品的价值不是自我表现的,是通过交换价值表现出来的。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E、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只有商品才有价值。
(2)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在质上是不同的,在量上不能比较)
★(3)关系:对立统一的关系;
(注)A、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商品的使用价值离不开价值,否则就不是商品,价值是使用价值交换的基础;价值也离不开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价值赖以存在的基础。
B、作为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谁都不可能同时占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者生产商品的目的是实现商品的价值,因此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因此必须让渡价值。
★4、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区别,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个别劳动时间是指个别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3)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并不是由某个计算中心计算出来的。
★5、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1)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出的产品数量:如2双鞋/一小时;二是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如2小时/一匹布
(2)关系: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总量
社会劳动生产率
个别劳动生产率
(补充)不管是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还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来的产品数量(使用价值)就越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
★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6、价格、商品流通、纸币、通货膨胀的含义
(1)价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叫价格;
★(注)价格以价值为基础,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由价值决定;同时价格又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2)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公式:商品——货币——商品
(3)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没有价值,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4)通货膨胀:A、货币(纸币)流通规律: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纸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公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待销售的商品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B、通货膨胀: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叫做通货膨胀。
C、通货膨胀必然引起物价上涨;但物价上涨不一定是由通货膨胀引起的。
★★7、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1)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2)地位: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人们只能遵循价值规律和利用价值规律而不能违背价值规律。
★★8、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1)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2)图示:A、物价上涨 获利增加 生产扩大 供过于求 ;供不应求 生产缩小 获利减少 价格下降
B、 供不应求﹍价格 供过于求﹍ 价格
★★(注)等价交换原则的贯彻:A、所谓等价,就是交换双方的商品价值量要相等;在货币出现以后,应表现为价格与价值相符。但实际上价格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价格虽然由价值决定,但价格还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与供求关系是相互制约的(如上图所示) B、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现象并不违背价值规律,而恰恰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因为:第一,价格的波动是以价值为轴心的,而不是脱离价值无限地上升或下降,表明价格由价值决定。第二,价格波动的原因是供求关系与价格相互制约。第三,虽然在每一次交易中价格与价值并不一致,但从较长时间看,商品的平均价格还是和商品的价值一致。(如上图所示)
★★9、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1)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实际是市场价格在起调节作用)
(2)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3)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价值规律的三点作用归结到一点,就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运用与分析
1、结合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不同看法,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说明应如何正确认识货币的作用
(1)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即货币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是财富的象征和代表)。
(2)任何社会,只要存在货币,都具有一般等价物的共性。但是,货币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其作用范围、形式及所反映的生产关系是完全不同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人们崇拜货币发展到了狂热的地步。
(3)在社会主义社会,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财富的象征,经济活动需要货币,因此不能认为“金钱是万恶之源”。但是我们不能把获得金钱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金钱万能”观点是错误的。对待货币正确态度应该是“取之有道,用之有道”,要自觉地抵制资本主义拜金主义思想。
★★2、用价值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商品生产者必须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为什么商品生产者要千方百计提高自己的劳动生产率?
理解:生产某种商品的个别商品生产者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他们生产的单位产品内包含的个别劳动时间就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于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些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并不改变,但产品的总量增加了,因而价值总量也必然增加,在交换中就能获得额外的收益。
第二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识记
1、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1)从地位讲: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从内涵讲: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者或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的经济。
(3)从外延讲:在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集体成分。
2、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体制: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注)(1)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性质没有改变。
(2)集体统一经营和农户分散经营相结合,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统分结合,既适应了分散的小规模经营,也适应相对集中的适度规模经营。它较好地适应了我国目前农村生产力发展状况,因而促进了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
3、我国现阶段的主要非公有制形式(1)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主要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注)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主要区别是是否存在雇佣劳动。
★(2)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政策: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要鼓励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依法保护各类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并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4、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范围内(范围),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前提),社会以劳动为尺度(衡量标准),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结果),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原则)。
5、市场和市场经济的基本含义
(1)市场分为广义的市场和狭义的市场,狭义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又叫有形的市场;广义的市场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包括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
★★(2)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注)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
6、几种主要的市场(1)从交换的范围而言,有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2)从交换的内容而言,有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等
★★7、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1)主要手段:
①经济手段: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经济手段是国家宏观调控最主要的手段(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和经济计划)。②法律手段: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③行政手段: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注)国家宏观调控应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
(2)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的区别:A、经济手段是运用经济政策和经济计划来实施的,而行政手段是凭借政权的力量,采取强制措施(如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来实施的。
B、经济手段的调节具有间接性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而行政手段的作用具有直接快速的特点。
二、理解
★★1、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第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第二,国有经济要提高自己的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必须在国内外竞争中不断壮大。
★★2、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性
(1)从根本上讲,这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2)具体来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这是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可以而且也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第四,实践证明,这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有积极作用的。
(3)结论,不仅公有制经济要发展,而且要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3、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结合起来的必然性
首先,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其次,这是与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最后,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实践证明,坚持这一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激发了社会成员积极投身国家建设的热情,对加快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4、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和法制观念的必要性
(1)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是市场经济固有的一般特征,是通过市场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所必需的条件,也是市场经济的优越性的体现。
(2)必须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在市场经济中,竞争是一种客观存在,每个人都应该具有勇于参与竞争的意识,时刻准备迎接各种挑战。此外,由于社会分工的广泛发展,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所以,竞争必须同协作很好得结合起来,在优势互补中实现共同发展。
(3)必须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在市场经济中,每个人都是经济活动的参加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既要保证自己的经济行为符合法律的规范,维护他人参与平等竞争的权利,又要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5、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主要目标
(1)必要性: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有些经济行为不能发挥调节作用如国防、公安等;有些经济行为是不能让市场对其发挥调节作用如走私、枪支弹药等)市场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弱点和缺陷。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不仅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还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使“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结合起来,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2)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促进经济增长是国家宏观调控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四个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注)①原因: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居于主导地位的是公有制经济,按劳分配是个人收入分配的主要方式,社会生产目的是满足劳动者物质和文化需要。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也必须把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根本目标。
②要实现共同富裕,在分配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③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政策:第一,“先富”政策,就是指在收入分配中承认差距的存在,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一致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而要同时富裕又不现实,只有先富才能带动共富。第二,分配政策和税收政策。即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基本生活,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三、分析与运用
结合我国经济建设伟大成就的事例,说明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能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从而证实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事例:京九铁路、三峡工程、黄河小浪底工程等。(2)市场经济的定义、特征和优越性((略)。(3)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必须实行国家的宏观调控(略)。
★(4)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因为:
①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所决定的社会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使得社会主义国家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为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创造条件。
②在我国,国有经济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因而有雄厚的实力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导向作用。
③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有能力将全国人民的意志统一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更好、更有成效。
④总之,社会主义国家可以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结合起来,运用多种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广泛的宏观调控,并且能比资本主义国家做的更好、更有成效。
一、识记
1、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就是商品经济。
2、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A、价值尺度(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想象中的或观念上的货币;原因在于货币也是商品,也具有价值);B、流通手段(必须是事实在在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C、贮藏手段(必须是事实在在的足值的货币,即必须是金银铸币或金银条、块;金银首饰不能充当);D、支付手段(用于清偿债务、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E、世界货币(必须是黄金或白银;铸币和纸币都不行;但现在,美圆或欧圆也具备世界货币的某些职能)
(注)对于流通手段,货币的让渡与商品的让渡是同时进行的,即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对于支付手段,商品的让渡和货币的让渡是不同时的,可先支付货币或后支付货币。
二、理解
1、商品的含义: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商品。
(注)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产品;二是必须用于交换。
2、商品与物品、劳动产品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商品一定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产品和物品不一定都有使用价值,也不一定有价值。
(2)联系: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商品是劳动产品的一部分;劳动产品包括商品,劳动产品是物品的一部分;物品包括劳动产品。
★3、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1)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
(注)A、价值是商品的共有属性,是商品交换的基础;B、价值是商品的特有属性,只有商品才有价值;C、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D、商品的价值不是自我表现的,是通过交换价值表现出来的。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E、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只有商品才有价值。
(2)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在质上是不同的,在量上不能比较)
★(3)关系:对立统一的关系;
(注)A、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商品的使用价值离不开价值,否则就不是商品,价值是使用价值交换的基础;价值也离不开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价值赖以存在的基础。
B、作为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谁都不可能同时占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者生产商品的目的是实现商品的价值,因此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因此必须让渡价值。
★4、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区别,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个别劳动时间是指个别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3)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并不是由某个计算中心计算出来的。
★5、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1)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出的产品数量:如2双鞋/一小时;二是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如2小时/一匹布
(2)关系: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总量
社会劳动生产率
个别劳动生产率
(补充)不管是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还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来的产品数量(使用价值)就越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
★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6、价格、商品流通、纸币、通货膨胀的含义
(1)价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叫价格;
★(注)价格以价值为基础,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由价值决定;同时价格又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2)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公式:商品——货币——商品
(3)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没有价值,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4)通货膨胀:A、货币(纸币)流通规律: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纸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公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待销售的商品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B、通货膨胀: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叫做通货膨胀。
C、通货膨胀必然引起物价上涨;但物价上涨不一定是由通货膨胀引起的。
★★7、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1)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2)地位: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人们只能遵循价值规律和利用价值规律而不能违背价值规律。
★★8、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1)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2)图示:A、物价上涨 获利增加 生产扩大 供过于求 ;供不应求 生产缩小 获利减少 价格下降
B、 供不应求﹍价格 供过于求﹍ 价格
★★(注)等价交换原则的贯彻:A、所谓等价,就是交换双方的商品价值量要相等;在货币出现以后,应表现为价格与价值相符。但实际上价格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价格虽然由价值决定,但价格还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与供求关系是相互制约的(如上图所示) B、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现象并不违背价值规律,而恰恰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因为:第一,价格的波动是以价值为轴心的,而不是脱离价值无限地上升或下降,表明价格由价值决定。第二,价格波动的原因是供求关系与价格相互制约。第三,虽然在每一次交易中价格与价值并不一致,但从较长时间看,商品的平均价格还是和商品的价值一致。(如上图所示)
★★9、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1)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实际是市场价格在起调节作用)
(2)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3)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价值规律的三点作用归结到一点,就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运用与分析
1、结合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不同看法,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说明应如何正确认识货币的作用
(1)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即货币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是财富的象征和代表)。
(2)任何社会,只要存在货币,都具有一般等价物的共性。但是,货币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其作用范围、形式及所反映的生产关系是完全不同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人们崇拜货币发展到了狂热的地步。
(3)在社会主义社会,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财富的象征,经济活动需要货币,因此不能认为“金钱是万恶之源”。但是我们不能把获得金钱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金钱万能”观点是错误的。对待货币正确态度应该是“取之有道,用之有道”,要自觉地抵制资本主义拜金主义思想。
★★2、用价值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商品生产者必须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为什么商品生产者要千方百计提高自己的劳动生产率?
理解:生产某种商品的个别商品生产者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他们生产的单位产品内包含的个别劳动时间就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于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些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并不改变,但产品的总量增加了,因而价值总量也必然增加,在交换中就能获得额外的收益。
第二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识记
1、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1)从地位讲: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从内涵讲: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者或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的经济。
(3)从外延讲:在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集体成分。
2、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体制: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注)(1)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性质没有改变。
(2)集体统一经营和农户分散经营相结合,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统分结合,既适应了分散的小规模经营,也适应相对集中的适度规模经营。它较好地适应了我国目前农村生产力发展状况,因而促进了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
3、我国现阶段的主要非公有制形式(1)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主要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注)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主要区别是是否存在雇佣劳动。
★(2)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政策: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要鼓励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依法保护各类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并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4、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范围内(范围),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前提),社会以劳动为尺度(衡量标准),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结果),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原则)。
5、市场和市场经济的基本含义
(1)市场分为广义的市场和狭义的市场,狭义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又叫有形的市场;广义的市场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包括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
★★(2)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注)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
6、几种主要的市场(1)从交换的范围而言,有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2)从交换的内容而言,有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等
★★7、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1)主要手段:
①经济手段: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经济手段是国家宏观调控最主要的手段(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和经济计划)。②法律手段: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③行政手段: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注)国家宏观调控应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
(2)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的区别:A、经济手段是运用经济政策和经济计划来实施的,而行政手段是凭借政权的力量,采取强制措施(如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来实施的。
B、经济手段的调节具有间接性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而行政手段的作用具有直接快速的特点。
二、理解
★★1、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第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第二,国有经济要提高自己的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必须在国内外竞争中不断壮大。
★★2、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性
(1)从根本上讲,这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2)具体来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这是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可以而且也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第四,实践证明,这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有积极作用的。
(3)结论,不仅公有制经济要发展,而且要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3、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结合起来的必然性
首先,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其次,这是与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最后,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实践证明,坚持这一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激发了社会成员积极投身国家建设的热情,对加快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4、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和法制观念的必要性
(1)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是市场经济固有的一般特征,是通过市场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所必需的条件,也是市场经济的优越性的体现。
(2)必须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在市场经济中,竞争是一种客观存在,每个人都应该具有勇于参与竞争的意识,时刻准备迎接各种挑战。此外,由于社会分工的广泛发展,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所以,竞争必须同协作很好得结合起来,在优势互补中实现共同发展。
(3)必须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在市场经济中,每个人都是经济活动的参加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既要保证自己的经济行为符合法律的规范,维护他人参与平等竞争的权利,又要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5、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主要目标
(1)必要性: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有些经济行为不能发挥调节作用如国防、公安等;有些经济行为是不能让市场对其发挥调节作用如走私、枪支弹药等)市场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弱点和缺陷。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不仅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还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使“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结合起来,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2)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促进经济增长是国家宏观调控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四个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注)①原因: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居于主导地位的是公有制经济,按劳分配是个人收入分配的主要方式,社会生产目的是满足劳动者物质和文化需要。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也必须把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根本目标。
②要实现共同富裕,在分配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③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政策:第一,“先富”政策,就是指在收入分配中承认差距的存在,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一致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而要同时富裕又不现实,只有先富才能带动共富。第二,分配政策和税收政策。即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基本生活,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三、分析与运用
结合我国经济建设伟大成就的事例,说明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能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从而证实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事例:京九铁路、三峡工程、黄河小浪底工程等。(2)市场经济的定义、特征和优越性((略)。(3)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必须实行国家的宏观调控(略)。
★(4)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因为:
①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所决定的社会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使得社会主义国家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为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创造条件。
②在我国,国有经济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因而有雄厚的实力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导向作用。
③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有能力将全国人民的意志统一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更好、更有成效。
④总之,社会主义国家可以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结合起来,运用多种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广泛的宏观调控,并且能比资本主义国家做的更好、更有成效。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