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know-base.cdn.bcebos.com/lxb/notice.png)
2017浐灞一号住户孩子能上浐灞一小吗
3个回答
2017-07-16
展开全部
孩子在交往中遇到挫折是难免的,但由于孩子的性格不同,对挫折做出的反应也不一样。有的孩子生性敏感、自尊心强,当他们遭到别人的拒绝时会很伤心,从而对与他人交往产生一种恐惧,渐渐变得退缩。家长应注意孩子情绪的变化,常常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与朋友交往的情况。当出现问题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帮助孩子解决,从而使孩子积极地与他人进行交往。
(4)让孩子到大自然中舒展心灵
有人说,城市的“都市化”是对孩子天性的扼杀。这可能有点极端。但也不可否认,我们的孩子在心灵上的封闭与城市生活的单调、生活节奏的紧张确实有关。作为家长,不妨抽出时间来,带孩子去感受大自然。这样,不仅有益于孩子的身体健康,还会让他们把心中的不快与压抑释放出来,渐渐变得豁达、开朗。
妙招6.纠正虚荣心理,教孩子朴实地做人
虚荣心是一种可怕的不良心理。往往给孩子造成身心发育的不良后果,父母要帮助孩子分析原因,引导孩子正确对待学习与生活,帮助孩子克服虚荣心。
据报载,安徽安庆市曾发生过一起重大的盗窃案,作案者是该市某中学的两位中学生。他们为了追求物质享受,与别的同学攀比,在虚荣心的驱使下,盗窃了一居民家中的4.6万元钱,然后乘船去上海,在短短的4天之内,挥霍掉了所有的钱,平均每分钟花钱60元。他们购买最贵的衣服,到最高级的饭店吃饭,住最豪华的旅店,并且专门租了一辆车带他们四处享乐,真是奢侈之极。
这个案件中的作案人之一——秦涛生活在农村,自幼丧父,靠母亲一个人干活养家。虽然家庭条件不好,但妈妈从来不让秦涛在吃穿上受委屈,凡是别的孩子有的,秦涛都会有。她觉得孩子已经缺少了父爱,如果在物质上再比别人差,那就太可怜了。所以妈妈平时总是省吃俭用,而对秦涛提出的要求从不拒绝。秦涛在小伙伴中间算是很气派的一个,他感到很满足。从小学到初中,秦涛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在妈妈和老师眼里,秦涛是一个好孩子。
但是自从上了省城的高中,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中的同学和他以前的同学家庭条件不一样。现在的同学父母大都是高收入者,花钱如流水,穿的都是名牌,用的都是精品。相比之下,秦涛显得十分寒酸,以前的优越感再也没有了。秦涛的心里产生了严重失衡,他不甘心落于人后。于是他每次回家都向妈妈要很多钱,和同学们比吃比穿来满足他的虚荣心。起初妈妈还大方地给他,但后来妈妈实在受不了,好几次都拒绝了他。秦涛见妈妈这个经济来源断了之后,就动了邪念:“别人有的我为什么不能有,这不公平。”在这种想法的驱使下,秦涛开始偷同学的钱,几次偷盗都没被发现,这更增加了他的侥幸心理。在金钱的诱惑之下,他越陷越深,最后伙同另一同学作案,被公安机关抓获,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秦涛事件发人深省,他为什么会从一个听话的孩子变成一名罪犯呢?仔细分析一下,主要是虚荣心在作祟。虚荣心是一种表面上追求荣耀的自我意识。具有虚荣心的人,用扭曲的方式表现自尊心和荣誉感,追求表面上的好看和形式上的光彩,面子高于一切,不顾条件和现实去追求虚假的声誉。
心理学认为,虚荣心是以不适当的虚假方式来保护自尊心的一种心理状态。虚荣心是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情感。
虚荣心的产生与人的需要有关。每个人都有受尊重的需要。这种需要包括成就、力量、权威、名誉、地位、声望等。有了成就,就可能受尊重;有了力量、权威,就可能受尊重。权威、名誉、地位、声望都与尊重息息相连。
尊重的需要可以通过许多正当的手段来获得满足。帮助他人,他人给你以尊重;工作出色,同伴给你以尊重。可是,也有一些人在尊重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或者尊重的需要可能受到某些挫折时,通过不恰当的手段来获得满足,这就是虚荣。因此,有的人说,虚荣心是一种扭曲了的自尊心。
在汉语中,虚荣往往与虚假、撒谎、欺骗、浮躁等词语连袂出现。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虚荣同样会与它们结伴而行。因而,应该对孩子的虚荣心理防微杜渐,尽早予以教育和纠正。
(1)创造条件满足孩子自尊的需要
自尊,是进步的动力。没有自尊的需要,就不会有进取的欲望和行为。当孩子取得成功,有了进步,做了有益于他人、有益于集体的事时,都要给以鼓励、赞许。在这个意义上讲,家长不要吝啬“赞扬”,要以多种形式在孩子心中播撒阳光。
一方面要满足孩子的自尊心的需要,另一方面,更要让孩子懂得自尊的内容,亦即什么样的自尊才是真正的自尊,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值得尊重的。
具有虚荣心的孩子一般都比较敏感。在他们因为虚荣心作怪而说了些谎话、做了些错事之后,不宜直接去戳穿他们,以免断了他们脆弱的心灵之弦。
(2)让孩子学会“悦纳自己”
“悦纳自己”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包括:正确地认识自己,愉快地接受自己,恰当地评价自己。其中最难办的是“愉快地接受自己”,因为不但要接受自己的长处,而且要接受自己的短处;不但要接受自己的优势,而且要接受自己的不足;不但要接受自己的完美之处,而且要接受自己的缺憾之处;不但要接受自己的过去,而且要接受自己的现状。爸爸是环卫工人,就是环卫工人;自己脸上有块疤,就是有块疤,这就是现状。
让孩子愉快地接受自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父母做很多工作。不管做什么工作,都应该引导孩子看到自己的过人之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超过他人的地方,让孩子懂得这些,看到这些,就对自己有了信心,也就消除了虚荣心。
妙招7.克服猜疑心理,引导孩子信任他人
猜疑、不信任他人的人,是很难获得真挚的友谊的。严重的多疑症更不利于孩子在未来的社会中生存。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们应引导孩子克服猜疑的毛病。
猜疑,从字面上看就是猜测、揣度、疑惑、估摸的意思。
其实,有疑虑,会使人谨慎小心,瞻前顾后,防止发生偏差。如果一个人一点疑虑都没有,则处事时会横冲直撞,对任何人或事缺乏戒备,以致鲁莽从事,吃亏上当。但任何事情都要有个分寸尺度,如果超越了这个尺度就不正常了。倘再伴有其他一些精神症状,则成为多疑症了。有了多疑症,就会疑心重重,对人对事不信任。从心理学上讲,猜疑心理是一种由主观推测而产生的复杂的不信任的情感体验,是封闭式思维的结果。猜疑心理严重的人总是戴着“怀疑”这个有色眼镜看待周围的一切,毫无根据地猜测、怀疑他人,全然不知自己的猜疑是建立在缺乏事实依据、毫无道理的主观臆断之上的。在他们看来,被猜疑者的一言一行、一举手、一投足,甚至一个眼神都是可疑的,这正应了那句俗话:“疑心生暗鬼。”
于启是个体弱多病的学生,他身材矮小瘦弱,皮肤白皙,还戴着一副眼镜。他生性胆小内向,从不高声说话,其他同学课间欢快地打闹时,他总是睁着一双恐惧和闪烁不定的眼睛在一旁观望。
于启的父母在他3岁时就离了婚,他一直跟着妈妈,从此便失去了父爱。
12年过去了,于启和妈妈相依为命,住在一套一室一厅的单元房里。婚姻受挫的妈妈像是被吓坏了,惟恐自己和孩子再受什么伤害。她从不让于启和邻居的孩子一起玩,怕他受欺负,怕别人嘲笑他是个没有父亲的孩子。从于启上小学一年级开始,无论自己的工作多忙,也无论天气多么恶劣,妈妈都亲自送于启上学,接于启放学,天天如此。如今于启已上初中三年级了,当他放学后走出校门,一眼就能看到站在路旁那棵槐树下的妈妈的身影。在家里,妈妈常常告诉于启要会保护自己,不要轻信任何人,轻信的人最容易上当等等,并且常给他讲一些社会上人情淡薄、人心险恶的事例,为的是加强于启的自我保护意识,免得吃亏上当。
有一次,班里组织同学们去青石河郊游。郊游期间,老师给每一个同学发了一瓶矿泉水和盒饭。边吃喝边做游戏的同学们玩得十分快乐。返校途中,好开玩笑的李庆笑着对周围的几个同学说:“看谁明天拉肚子,我刚才把某公子的矿泉水换成了青石河里的水,那可是鱼虾和螺蛳的洗澡水啊!”说完大笑着飞快地骑到前边去了。于启也听到了这句话,他开始怀疑:“李庆说的‘某公子’会不会是指我呢?他刚才说这句话时,好像对我这边瞟了一眼。”这样想着,他又向李庆离去的方向望了望,正好看见李庆回过头来冲着这边直笑。于启心想,他一定是趁自己不注意时悄悄地拿一个空矿泉水瓶装进河水后换走了自己那瓶真矿泉水。于启回忆刚才喝的水,真的感到与刚开始喝的那几口味道不同,有些发腥发咸。他不由得感到一阵恶心,肚子也有些下坠感。
妈妈把他从学校接回家里后,于启怕妈妈生气,没敢把这件事告诉她,便自己打开药箱,根据药瓶上的说明吃了两片药就睡了。第二天起来后他仍然感到肚子里不舒服,总想去厕所。来到学校后,怎么看,他都觉得李庆的表情不自然。于是,他越发相信自己是喝下了河水——那些“鱼虾螺蛳的洗澡水”。
几天之后,于启真的腹泻了。在妈妈的再三追问下,他才说出了事情的原委。妈妈听后十分恼怒,她不顾于启的劝阻,到学校找到班主任说明来意,要求学校严肃处理李庆。后经老师调查,李庆根本没有搞这个恶作剧,他在路上对同学说的那句话是随便开了个玩笑。于启去医院做了几项检查,最终也没有查出什么问题。
后来,于启的情况越来越糟,整日谨小慎微,从街上买回的食品一定要高温消毒后才敢吃;夏天从不吃冷饮;冬天出门必须戴上帽子口罩,全副武装起来。对身体状况也过分关心,稍有头痛脑热便异常担心,请妈妈带他到医院频繁地做各种检查。于启的表现越来越怪异,这种情况令于启的妈妈特别苦恼。
猜疑的产生,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主要是由暗示而引起的。所谓暗示,就是指用含蓄的、间接的方法对一个人的心理施加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为使人按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它“不从正门,而是从后门”进入人的意识,不受人的主观意识的批判和抵制,直接对被暗示者的情绪和意志发生作用。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猜疑是一种封闭式的对他人不信任的暗示心理,而这种暗示心理又是以对人的种种不合理的假设为前提的。比如猜疑的人因别人多看了自己一眼,便可能假设这人会有对自己不利的行为,比如“他是不是瞧不起我?”或者“他是不是想打什么坏主意?”因此,猜疑者可能整天甚至长年累月被这种消极的暗示困扰着。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猜疑心理随处可见:一些学生看到同学背着自己说话,便怀疑是在议论自己;看到某同学与老师接触,便猜疑是打自己的小报告;自己被老师批评了,就无端怀疑是某个同学从中捣鬼;身体稍有不适,又怀疑自己患了严重的疾病,甚至是不治之症。猜疑者疑神疑鬼的做法不仅让旁人厌烦,也使自己痛苦不堪。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来说,猜疑的危害也是不容忽视的。
(1)把自己引入主观想像的死胡同
猜疑可以使人背离是非判断标准,把人引进主观想像的死胡同中。
大家都读过莎士比亚的《奥赛罗》,主人公奥赛罗中了坏人的奸计,不经分析和调查,便对妻子黛丝德蒙娜的忠贞产生了怀疑。他把许多并无关联的现象主观地联系在一起,妒忌、怨恨焚烧着他的心,最后终于忍无可忍,亲手掐死了纯洁的黛丝德蒙娜。真相大白之后,他追悔莫及,无法原谅自己,拔剑自刎,死在了妻子的脚下。
对于猜忌心的危害,英国思想家培根认为:“猜疑之心如蝙蝠,它总是在黄昏中起飞。这种心情是迷惑人的,又是乱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敌友,从而破坏人的事业。”
(2)影响人的情绪,有损身心健康
(4)让孩子到大自然中舒展心灵
有人说,城市的“都市化”是对孩子天性的扼杀。这可能有点极端。但也不可否认,我们的孩子在心灵上的封闭与城市生活的单调、生活节奏的紧张确实有关。作为家长,不妨抽出时间来,带孩子去感受大自然。这样,不仅有益于孩子的身体健康,还会让他们把心中的不快与压抑释放出来,渐渐变得豁达、开朗。
妙招6.纠正虚荣心理,教孩子朴实地做人
虚荣心是一种可怕的不良心理。往往给孩子造成身心发育的不良后果,父母要帮助孩子分析原因,引导孩子正确对待学习与生活,帮助孩子克服虚荣心。
据报载,安徽安庆市曾发生过一起重大的盗窃案,作案者是该市某中学的两位中学生。他们为了追求物质享受,与别的同学攀比,在虚荣心的驱使下,盗窃了一居民家中的4.6万元钱,然后乘船去上海,在短短的4天之内,挥霍掉了所有的钱,平均每分钟花钱60元。他们购买最贵的衣服,到最高级的饭店吃饭,住最豪华的旅店,并且专门租了一辆车带他们四处享乐,真是奢侈之极。
这个案件中的作案人之一——秦涛生活在农村,自幼丧父,靠母亲一个人干活养家。虽然家庭条件不好,但妈妈从来不让秦涛在吃穿上受委屈,凡是别的孩子有的,秦涛都会有。她觉得孩子已经缺少了父爱,如果在物质上再比别人差,那就太可怜了。所以妈妈平时总是省吃俭用,而对秦涛提出的要求从不拒绝。秦涛在小伙伴中间算是很气派的一个,他感到很满足。从小学到初中,秦涛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在妈妈和老师眼里,秦涛是一个好孩子。
但是自从上了省城的高中,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中的同学和他以前的同学家庭条件不一样。现在的同学父母大都是高收入者,花钱如流水,穿的都是名牌,用的都是精品。相比之下,秦涛显得十分寒酸,以前的优越感再也没有了。秦涛的心里产生了严重失衡,他不甘心落于人后。于是他每次回家都向妈妈要很多钱,和同学们比吃比穿来满足他的虚荣心。起初妈妈还大方地给他,但后来妈妈实在受不了,好几次都拒绝了他。秦涛见妈妈这个经济来源断了之后,就动了邪念:“别人有的我为什么不能有,这不公平。”在这种想法的驱使下,秦涛开始偷同学的钱,几次偷盗都没被发现,这更增加了他的侥幸心理。在金钱的诱惑之下,他越陷越深,最后伙同另一同学作案,被公安机关抓获,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秦涛事件发人深省,他为什么会从一个听话的孩子变成一名罪犯呢?仔细分析一下,主要是虚荣心在作祟。虚荣心是一种表面上追求荣耀的自我意识。具有虚荣心的人,用扭曲的方式表现自尊心和荣誉感,追求表面上的好看和形式上的光彩,面子高于一切,不顾条件和现实去追求虚假的声誉。
心理学认为,虚荣心是以不适当的虚假方式来保护自尊心的一种心理状态。虚荣心是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情感。
虚荣心的产生与人的需要有关。每个人都有受尊重的需要。这种需要包括成就、力量、权威、名誉、地位、声望等。有了成就,就可能受尊重;有了力量、权威,就可能受尊重。权威、名誉、地位、声望都与尊重息息相连。
尊重的需要可以通过许多正当的手段来获得满足。帮助他人,他人给你以尊重;工作出色,同伴给你以尊重。可是,也有一些人在尊重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或者尊重的需要可能受到某些挫折时,通过不恰当的手段来获得满足,这就是虚荣。因此,有的人说,虚荣心是一种扭曲了的自尊心。
在汉语中,虚荣往往与虚假、撒谎、欺骗、浮躁等词语连袂出现。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虚荣同样会与它们结伴而行。因而,应该对孩子的虚荣心理防微杜渐,尽早予以教育和纠正。
(1)创造条件满足孩子自尊的需要
自尊,是进步的动力。没有自尊的需要,就不会有进取的欲望和行为。当孩子取得成功,有了进步,做了有益于他人、有益于集体的事时,都要给以鼓励、赞许。在这个意义上讲,家长不要吝啬“赞扬”,要以多种形式在孩子心中播撒阳光。
一方面要满足孩子的自尊心的需要,另一方面,更要让孩子懂得自尊的内容,亦即什么样的自尊才是真正的自尊,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值得尊重的。
具有虚荣心的孩子一般都比较敏感。在他们因为虚荣心作怪而说了些谎话、做了些错事之后,不宜直接去戳穿他们,以免断了他们脆弱的心灵之弦。
(2)让孩子学会“悦纳自己”
“悦纳自己”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包括:正确地认识自己,愉快地接受自己,恰当地评价自己。其中最难办的是“愉快地接受自己”,因为不但要接受自己的长处,而且要接受自己的短处;不但要接受自己的优势,而且要接受自己的不足;不但要接受自己的完美之处,而且要接受自己的缺憾之处;不但要接受自己的过去,而且要接受自己的现状。爸爸是环卫工人,就是环卫工人;自己脸上有块疤,就是有块疤,这就是现状。
让孩子愉快地接受自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父母做很多工作。不管做什么工作,都应该引导孩子看到自己的过人之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超过他人的地方,让孩子懂得这些,看到这些,就对自己有了信心,也就消除了虚荣心。
妙招7.克服猜疑心理,引导孩子信任他人
猜疑、不信任他人的人,是很难获得真挚的友谊的。严重的多疑症更不利于孩子在未来的社会中生存。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们应引导孩子克服猜疑的毛病。
猜疑,从字面上看就是猜测、揣度、疑惑、估摸的意思。
其实,有疑虑,会使人谨慎小心,瞻前顾后,防止发生偏差。如果一个人一点疑虑都没有,则处事时会横冲直撞,对任何人或事缺乏戒备,以致鲁莽从事,吃亏上当。但任何事情都要有个分寸尺度,如果超越了这个尺度就不正常了。倘再伴有其他一些精神症状,则成为多疑症了。有了多疑症,就会疑心重重,对人对事不信任。从心理学上讲,猜疑心理是一种由主观推测而产生的复杂的不信任的情感体验,是封闭式思维的结果。猜疑心理严重的人总是戴着“怀疑”这个有色眼镜看待周围的一切,毫无根据地猜测、怀疑他人,全然不知自己的猜疑是建立在缺乏事实依据、毫无道理的主观臆断之上的。在他们看来,被猜疑者的一言一行、一举手、一投足,甚至一个眼神都是可疑的,这正应了那句俗话:“疑心生暗鬼。”
于启是个体弱多病的学生,他身材矮小瘦弱,皮肤白皙,还戴着一副眼镜。他生性胆小内向,从不高声说话,其他同学课间欢快地打闹时,他总是睁着一双恐惧和闪烁不定的眼睛在一旁观望。
于启的父母在他3岁时就离了婚,他一直跟着妈妈,从此便失去了父爱。
12年过去了,于启和妈妈相依为命,住在一套一室一厅的单元房里。婚姻受挫的妈妈像是被吓坏了,惟恐自己和孩子再受什么伤害。她从不让于启和邻居的孩子一起玩,怕他受欺负,怕别人嘲笑他是个没有父亲的孩子。从于启上小学一年级开始,无论自己的工作多忙,也无论天气多么恶劣,妈妈都亲自送于启上学,接于启放学,天天如此。如今于启已上初中三年级了,当他放学后走出校门,一眼就能看到站在路旁那棵槐树下的妈妈的身影。在家里,妈妈常常告诉于启要会保护自己,不要轻信任何人,轻信的人最容易上当等等,并且常给他讲一些社会上人情淡薄、人心险恶的事例,为的是加强于启的自我保护意识,免得吃亏上当。
有一次,班里组织同学们去青石河郊游。郊游期间,老师给每一个同学发了一瓶矿泉水和盒饭。边吃喝边做游戏的同学们玩得十分快乐。返校途中,好开玩笑的李庆笑着对周围的几个同学说:“看谁明天拉肚子,我刚才把某公子的矿泉水换成了青石河里的水,那可是鱼虾和螺蛳的洗澡水啊!”说完大笑着飞快地骑到前边去了。于启也听到了这句话,他开始怀疑:“李庆说的‘某公子’会不会是指我呢?他刚才说这句话时,好像对我这边瞟了一眼。”这样想着,他又向李庆离去的方向望了望,正好看见李庆回过头来冲着这边直笑。于启心想,他一定是趁自己不注意时悄悄地拿一个空矿泉水瓶装进河水后换走了自己那瓶真矿泉水。于启回忆刚才喝的水,真的感到与刚开始喝的那几口味道不同,有些发腥发咸。他不由得感到一阵恶心,肚子也有些下坠感。
妈妈把他从学校接回家里后,于启怕妈妈生气,没敢把这件事告诉她,便自己打开药箱,根据药瓶上的说明吃了两片药就睡了。第二天起来后他仍然感到肚子里不舒服,总想去厕所。来到学校后,怎么看,他都觉得李庆的表情不自然。于是,他越发相信自己是喝下了河水——那些“鱼虾螺蛳的洗澡水”。
几天之后,于启真的腹泻了。在妈妈的再三追问下,他才说出了事情的原委。妈妈听后十分恼怒,她不顾于启的劝阻,到学校找到班主任说明来意,要求学校严肃处理李庆。后经老师调查,李庆根本没有搞这个恶作剧,他在路上对同学说的那句话是随便开了个玩笑。于启去医院做了几项检查,最终也没有查出什么问题。
后来,于启的情况越来越糟,整日谨小慎微,从街上买回的食品一定要高温消毒后才敢吃;夏天从不吃冷饮;冬天出门必须戴上帽子口罩,全副武装起来。对身体状况也过分关心,稍有头痛脑热便异常担心,请妈妈带他到医院频繁地做各种检查。于启的表现越来越怪异,这种情况令于启的妈妈特别苦恼。
猜疑的产生,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主要是由暗示而引起的。所谓暗示,就是指用含蓄的、间接的方法对一个人的心理施加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为使人按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它“不从正门,而是从后门”进入人的意识,不受人的主观意识的批判和抵制,直接对被暗示者的情绪和意志发生作用。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猜疑是一种封闭式的对他人不信任的暗示心理,而这种暗示心理又是以对人的种种不合理的假设为前提的。比如猜疑的人因别人多看了自己一眼,便可能假设这人会有对自己不利的行为,比如“他是不是瞧不起我?”或者“他是不是想打什么坏主意?”因此,猜疑者可能整天甚至长年累月被这种消极的暗示困扰着。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猜疑心理随处可见:一些学生看到同学背着自己说话,便怀疑是在议论自己;看到某同学与老师接触,便猜疑是打自己的小报告;自己被老师批评了,就无端怀疑是某个同学从中捣鬼;身体稍有不适,又怀疑自己患了严重的疾病,甚至是不治之症。猜疑者疑神疑鬼的做法不仅让旁人厌烦,也使自己痛苦不堪。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来说,猜疑的危害也是不容忽视的。
(1)把自己引入主观想像的死胡同
猜疑可以使人背离是非判断标准,把人引进主观想像的死胡同中。
大家都读过莎士比亚的《奥赛罗》,主人公奥赛罗中了坏人的奸计,不经分析和调查,便对妻子黛丝德蒙娜的忠贞产生了怀疑。他把许多并无关联的现象主观地联系在一起,妒忌、怨恨焚烧着他的心,最后终于忍无可忍,亲手掐死了纯洁的黛丝德蒙娜。真相大白之后,他追悔莫及,无法原谅自己,拔剑自刎,死在了妻子的脚下。
对于猜忌心的危害,英国思想家培根认为:“猜疑之心如蝙蝠,它总是在黄昏中起飞。这种心情是迷惑人的,又是乱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敌友,从而破坏人的事业。”
(2)影响人的情绪,有损身心健康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 浐灞一号能上浐灞一小吗?_我看学区划分是能上,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