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在汉宋两代发生了哪些变化是什么阿超急的噢
4个回答
2017-06-09
展开全部
儒学发展到宋初,已经处于困境之中,面临着种种危机.这主要表现在儒学本身的僵化衰颓以及佛道之学的挑战这两个方面.面对思想界的这种状况,宋初许多儒者清醒地认识到,佛道的基本价值取向与思想观念是迥然不同的,佛道之学的盛行,构成了对儒家传统的君臣父子的伦常观念的巨大冲击,削弱了儒学的地位.这种状况如果任其发展,儒学就会产生更大的危机乃至彻底衰败,儒学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全面指导就无法确立,现实中的纲常秩序也就不可能建立起来.为此,从北宋初到中期,儒家士人进行了复兴儒学的种种努力.宋初,柳开、王禹偁等士人继承韩愈的某些思想资料,抨击佛老,开启了北宋排斥佛道运动的先声.庆历前后,排斥佛道运动高涨,孙复、石介、欧阳修、李觏等儒家学者纷纷著文,从不同方面力排佛道之学,形成了一股反佛道的社会思潮.在这过程中,欧阳修、李觏等已注意探究佛道之学理论上的长处,认识到儒学自身的理论缺陷,提出了“修其本”的要求.由此,吸收佛道之学的思想资料与理论成果,构建新的儒学体系已是势在必然了.庆历年间,儒学学风开始出现了较大的转变,士人们围绕复兴儒学的主题,力图摆脱汉唐经学拘囿于家法师法、沉溺于训诂考证的治学方式,大胆发疑,标新立异,形成了一股疑经惑古的时代思潮.在宋初诸儒复兴儒学活动的基础上,王安石的荆公新学、周敦颐的濂学、张载的关学、二程的洛学、邵雍的象数学以及三苏父子的苏氏蜀学在北宋中期先后兴起.他们反省儒学危机,突破了章句训诂之学的局限,注重从整体上探索、把握儒家经典的内涵,根据自己的主观体认来直接领悟并阐发儒家经典中蕴含的大义.与此同时,他们在探究佛道之学长处的基础上,立足儒家而又广搜博采,兼收并蓄,充分吸收利用佛道之学的理论思维成果.在经过长期而艰苦的理论探索之后,新的儒学体系得以建立并不断发展完善,儒学走向复兴.荆公新学是北宋中期儒学复兴的重要代表.荆公新学学者通过对经典义理的阐发,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较为系统的思想理论体系,较好地解决了北宋的时代课题,有效地回应了佛道之学在本体论上的挑战,实现了儒学的自我更新.在北宋中后期,荆公新学“独行于世者六七十年”,风靡一时,其代表性著作《三经新义》颁行后,就被作为全国学校的统一教材和科举考试定本,其他著作也多行于场屋,为青年士子所宗,影响很大.周敦颐、张载、二程、邵雍等理学学者力图建立贯通宇宙、社会与人生的理论体系,他们分别以“诚”“气”“天理”“数”为最高范畴提出了其本体理论,并通过对一系列范畴、命题的阐述,建构了较为完备的人性论与修养论.周敦颐由天及人的宇宙生成论、道德起源论与修养论,张载“太虚即气”的本体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划分以及“心统性情”“大其心”之说的提出,二程“天理”论的建构以及对“格物致知”的理学化阐释,都将儒学的理论思维水平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苏氏蜀学学者长于经史文学,他们在改造佛道思想资料的基础之上也建构了以“道”为核心范畴的理论,并提出了颇具自然人性论色彩的“不当复有善恶之说”的人性学说,由此与荆公新学、二程洛学之间在诸多问题上形成对立.而荆公新学与二程洛学之间也存在巨大的理论分歧.这样,几派学者之间互相攻讦,互相批判,又互相补充,形成了良性互动,推动着儒学不断发展与完善.到南宋中期,儒学的发展进入了繁盛辉煌的新阶段.以胡宏、张栻为代表的湖湘学派、以朱熹为代表的闽学学派、以陆九渊为代表的象山学派、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活跃于学术舞台.他们继承北宋儒学发展的成果而又有所超越,在相互争鸣、论辩的同时又互相影响,互相借鉴、吸收,思想学术领域呈现出一片兴盛景象.湖湘学派的性学理论体系,闽学学派的天理学体系,象山学派的心学体系,永康永嘉学派的事功思想,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提升、深化了儒学.其中朱熹更是集宋代理学之大成,“尽广大,致精微”,建构了包括天理论、人性论、修养论、格物致知论在内的繁富细密的思想学术体系.以朱熹理学体系的形成为标志,宋代儒学的发展已经趋于完备,儒学复兴的目标终于完成.从南宋中期开始,朱熹理学地位不断上升,影响不断扩大,最终占据了思想学术界的主导地位,并上升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影响中国社会数百年之久,在民族精神的塑造及价值观念的形成等方面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展开全部
汉朝,代表人物董仲舒
董仲舒的新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但相对先秦儒学有很多自身的特点。
(一)“大一统”为董仲舒的新儒学中政治哲学的核心。汉景帝时代,出现了吴楚七国之乱,统一的国家将面临着分裂的危险。董仲舒认为,重要的问题是要巩固集中统一的政权,防止分裂割据的局面出现。董仲舒从儒学经传中寻找统一的理由,他从《公羊春秋》中找到了"大一统"。董仲舒就根据《公羊春秋》的记载,提出了"大一统"论。他在《天人三策》中说,"《春秋》所主张的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适合古今任何时代的道理。" 其认为,只有思想统一才能有统一的法度,百姓才有行为的准则,这样才能维护与巩固政治的统一。用思想统一来巩固政治统一,思想应该统一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上。只有政治统一才能长治久安,当时汉代的政治是统一了,但不稳固。统一思想成了大一统的关键。于是,董仲舒多次强调要用孔子儒学统一天下的思想。在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思想要大一统的建议之后,施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将儒学作为正统思想,从此汉代思想界树起了儒学的权威,产生了中国特有的经学以及经学传统。
(二)董仲舒新儒学有外儒内法的特点。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因此,从思想内涵看,董仲舒新儒学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已经不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掺杂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尤其董仲舒的新儒学以三纲无常为核心,以君权为最高原则;主张德主刑辅,任徳不任刑;提出引经决狱;发展秋冬行刑思想,随着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 以新儒学为特征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也开始形成。这时,儒家思想不再是一种道德教化,而是制定法律制度的准则,而且其将儒家所提倡的内容纳入法治化,因此其具有外儒内法的特点。
(三)董仲舒的新儒学具有神学色彩。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神化了专制王权,目的在于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政治上主张实现大一统,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专制,因此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的。但由于这种唯心主义,以维护皇权为目的,从思想上维护封建专制,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 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因而受到统治者推崇,成为了社会正统思想。
宋朝,代表人物朱熹
理学家张载有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历史学家以为,用它来评价朱熹学说,是最为恰当不过的。
朱熹是1148年考取的进士,他向程颢的再传弟子李侗学习程学,形成了与汉唐经学不同的儒学体系,后人称为理学、道学或新儒学,完成了儒学的复兴,是儒学更新运动在学术上的总结。国际学术界认为,朱熹是孔子、孟子以来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是新儒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学说,即所谓的“朱子学”,从14世纪开始产生广泛的影响,15世纪影响朝鲜,16世纪影响日本,17世纪开始引起欧洲的注意,1714年在欧洲翻译出版了《朱子全书》。西方汉学家认为,朱熹的方法论基本上是经验主义的唯理论者的方法论,他对儒教世界的影响,可与托马斯·阿奎那对基督教世界的影响相比拟。
实际上,朱熹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不是深奥的哲理,而是通俗的教化。他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使理学透过“四书”深入人心。他编著《小学集注》,旨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著《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等方面的习惯,都提出了道德性的行为规范。
朱熹是一位道德学问令人敬仰的大师,生前的遭遇十分坎坷、凄凉。因为在南宋那个内外交困的时代,他极力反对“和议”,并且屡次弹劾贪官,含冤而死。死后,他的学说却作为官方学说,成为声誉隆盛的显学,流传数百年而不衰。此一时,彼一时,简直是天壤之别,正所谓“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人生变化之剧烈往往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董仲舒的新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但相对先秦儒学有很多自身的特点。
(一)“大一统”为董仲舒的新儒学中政治哲学的核心。汉景帝时代,出现了吴楚七国之乱,统一的国家将面临着分裂的危险。董仲舒认为,重要的问题是要巩固集中统一的政权,防止分裂割据的局面出现。董仲舒从儒学经传中寻找统一的理由,他从《公羊春秋》中找到了"大一统"。董仲舒就根据《公羊春秋》的记载,提出了"大一统"论。他在《天人三策》中说,"《春秋》所主张的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适合古今任何时代的道理。" 其认为,只有思想统一才能有统一的法度,百姓才有行为的准则,这样才能维护与巩固政治的统一。用思想统一来巩固政治统一,思想应该统一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上。只有政治统一才能长治久安,当时汉代的政治是统一了,但不稳固。统一思想成了大一统的关键。于是,董仲舒多次强调要用孔子儒学统一天下的思想。在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思想要大一统的建议之后,施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将儒学作为正统思想,从此汉代思想界树起了儒学的权威,产生了中国特有的经学以及经学传统。
(二)董仲舒新儒学有外儒内法的特点。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因此,从思想内涵看,董仲舒新儒学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已经不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掺杂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尤其董仲舒的新儒学以三纲无常为核心,以君权为最高原则;主张德主刑辅,任徳不任刑;提出引经决狱;发展秋冬行刑思想,随着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 以新儒学为特征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也开始形成。这时,儒家思想不再是一种道德教化,而是制定法律制度的准则,而且其将儒家所提倡的内容纳入法治化,因此其具有外儒内法的特点。
(三)董仲舒的新儒学具有神学色彩。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神化了专制王权,目的在于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政治上主张实现大一统,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专制,因此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的。但由于这种唯心主义,以维护皇权为目的,从思想上维护封建专制,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 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因而受到统治者推崇,成为了社会正统思想。
宋朝,代表人物朱熹
理学家张载有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历史学家以为,用它来评价朱熹学说,是最为恰当不过的。
朱熹是1148年考取的进士,他向程颢的再传弟子李侗学习程学,形成了与汉唐经学不同的儒学体系,后人称为理学、道学或新儒学,完成了儒学的复兴,是儒学更新运动在学术上的总结。国际学术界认为,朱熹是孔子、孟子以来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是新儒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学说,即所谓的“朱子学”,从14世纪开始产生广泛的影响,15世纪影响朝鲜,16世纪影响日本,17世纪开始引起欧洲的注意,1714年在欧洲翻译出版了《朱子全书》。西方汉学家认为,朱熹的方法论基本上是经验主义的唯理论者的方法论,他对儒教世界的影响,可与托马斯·阿奎那对基督教世界的影响相比拟。
实际上,朱熹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不是深奥的哲理,而是通俗的教化。他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使理学透过“四书”深入人心。他编著《小学集注》,旨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著《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等方面的习惯,都提出了道德性的行为规范。
朱熹是一位道德学问令人敬仰的大师,生前的遭遇十分坎坷、凄凉。因为在南宋那个内外交困的时代,他极力反对“和议”,并且屡次弹劾贪官,含冤而死。死后,他的学说却作为官方学说,成为声誉隆盛的显学,流传数百年而不衰。此一时,彼一时,简直是天壤之别,正所谓“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人生变化之剧烈往往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变化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大一统、三纲五常,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二程吸收佛教、道教思想,提出理是万物的本原,人伦者天理也,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建立理学体系,把儒学推向新高峰。
董仲舒对儒学的发展,使之成为古代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
宋代二程和朱熹把儒学发展成理学。
董仲舒对儒学的发展,使之成为古代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
宋代二程和朱熹把儒学发展成理学。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汉代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巩固皇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宋代 由于道教和佛教的发展,儒学受到了威胁,当时的“二程”(程颢,程颐)兴起理学,后来朱熹又推动了理学的发展
宋代 由于道教和佛教的发展,儒学受到了威胁,当时的“二程”(程颢,程颐)兴起理学,后来朱熹又推动了理学的发展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