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什么没有灭亡

 我来答
掌心和脚心的痣
高能答主

2020-09-19 · 掌心和脚心的痣,一起聊文化
掌心和脚心的痣
采纳数:199 获赞数:5462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一个转折点,但是唐朝并没有因此走向灭亡,这是因为,唐朝在前期的统治中,已经奠定了良好的政治、经济、军事基础,虽然说安史之乱给唐朝的统治带来了很大的打击,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单凭一个小小的安禄山,是无法和偌大的唐朝政权对抗的,所以安禄山虽然给唐朝政权一个沉重的打击,唐朝兵没有因为一个安史之乱而直接灭亡。

一、唐朝疆域辽阔,设置很多兵镇巩固中央集权。

到唐玄宗的统治时期,唐朝已经到了繁盛的地步,虽然唐玄宗统治晚期比较沉迷酒色,但是基业强大。唐朝的疆域很是辽阔,唐玄宗为了抵御外来的入侵,已经设置了十个兵镇,包括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这种布局,就给唐朝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安禄山虽然是三镇节度使,但是权利也只是三分之一。

二、唐朝的军队发展比较稳定。

安禄山虽然是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但是唐玄宗为了防止安禄山造反,在朝堂已经安插了杨国忠。虽然杨国忠也不是什么好人,但是毕竟和安禄山可以抗衡,这两个人又是死对头,这样就形成了对峙的局面。安禄山带领三个兵镇,杨国忠坐拥唐朝政权,两权抗衡,谁都不会轻易出手,唐玄宗会坐收渔翁之利。

三、安禄山身为胡人,无法得到内地人的支持。

安禄山虽然起兵造反,但是大唐政权已经深入人心。李光弼,郭子仪等都是对唐政权忠心耿耿的大臣。安禄山起兵以后,这一部分文臣誓死守卫大唐政权,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唐军的反击争取了很多时间,最终安史之乱虽然给唐朝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但是唐朝并不至于灭亡。

百度网友12db346
高粉答主

2019-01-21 · 关注我不会让你失望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762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4.5万
展开全部

1、整个唐朝的政治性质没有发生直接的改变:

安禄山发起叛乱战争,与朝代更替的起义战争不同,他并不是以推翻唐朝的统治为目的的,而是打着为国分忧的旗号,要讨伐杨国忠等奸臣。

另外安禄山的势力范围之外依然有不少的节度使是站在皇帝一方面的,也投入了众多的兵力还与之对抗。最后即便是发生了马嵬坡兵变的时候,也仅仅是只杀掉了杨国忠和杨贵妃,但并没有杀掉玄宗皇帝,并且还拥立当时的太子为帝,说明整个官僚集团也并没有整体要改朝换代的思想。

2、整个朝廷的经济支撑没有遭到严重的破坏:

安史之乱影响的地区主要是北方的部分地区,而南方受到的影响并不算很大,并且南方依然在唐朝的掌控之中。

自古江南就是富庶之地,所以南方也就成为安史之乱后唐朝重要的经历来源,在加上后来继任的皇帝做出了一定的改革措施,这些原因也让唐朝能够继续的生存下去。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dymm2006
高粉答主

2017-10-19 · 醉心答题,欢迎关注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5.2万
采纳率:80%
帮助的人:6149万
展开全部
唐在抓经济和军事这两点都做得很不错,这也是续命成功的最直接原因,下面详说。

经济

安史之乱后,唐对其疆域的控制力直线下滑,河北河南这两块人口和财政大头就没有拿住,但是成功的维持住江淮一带,这是唐还能存活百来年的直接原因。靠着杨广留下来的运河体系,江淮一带成为唐的主要收入来源,直接起到输血救命的效果。

历来中原王权遭到严重打击后都会选择退守南方,这是有道理的,在北方不统一的情况下,南方往往能稳定提供财政支持和粮食供给。比如杨广要是退回江南,天下局势还得两说;崇祯要是退守南方,南明也不至于四分五裂,甚至有很大机会再度北上。只是杨广准备退就被宇文化及给捅了,崇祯过不了自己暴脾气这关自缢了。

唐保命之后就是各种税制改革,成功的增加了财政收入,也强化了中央权力,还搞出了神策军,这是经济上的努力。

军事

唐朝之所以节度使专权就是因为唐面临的外部威胁太强了,比中国之前的历代都强。府兵制改为募兵制后,军队实力的增强是直接建立在军费开支加大的基础上的,一分钱一分货嘛。而收入是有限的,长此以往的结果就是,各个藩镇的实力越来越强,唐朝自己的军队越来越弱,此消彼长下各路藩镇意识到,老子镇守边关的成本比反叛的成本还要高,对于没有归属感的雇佣兵,意味着什么呢?

雇佣军叛乱失败的原因也还是上文提到的,外部威胁太强,一旦战事僵持,周边政权就会趁火打劫威胁到自身,所以安史之乱并没有农民起义和外族入侵的彻底性。

虽然搞定的安禄山等叛军,唐也意识到自己再无实力歼灭其余的叛军,其余的叛军和藩镇也意识到这个衰落王朝仍然不可小视,关键唐和藩镇都面临着共同的敌人,所以体面接受投降之后,唐,藩镇和外敌又回到了一种微妙的境地。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也意识到藩镇不可靠,在这么一种共识下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军事力量,也就是上文中提到的神策军。唐实力逐渐恢复后也使得外交利好,并战胜了吐蕃南诏联军,再然后,又作死了……

在战胜外敌并且拉拢吐蕃后,唐德宗开始打裁藩的主意,结果步子迈大了,导致五路藩镇联合叛变,德宗给逼得跑路汉中了,藩镇首领被部下毒死才告一段落,接着就是救世主唐宪宗登场了。

宪宗上台后的唐朝,财力充足、军事可控、人才济济,连续讨伐各路节度使,恢复疆域管辖,重新取得了对藩镇的控制力,名副其实的中兴之主,再然后,宪宗被太监暗杀了……

所以,晚唐虽然各种倾颓,但并不是死局,甚至一度还有元和中兴,只是在封建皇权的机制下,无法做出突破,明君一逝,朝堂就此沦落。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挥洒的泪水gy
2017-10-19 · TA获得超过9003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043
采纳率:90%
帮助的人:339万
展开全部
安史之乱后,唐对其疆域的控制力直线下滑,河北河南这两块人口和财政大头就没有拿住,但是成功的维持住江淮一带,这是唐还能存活百来年的直接原因。靠着杨广留下来的运河体系,江淮一带成为唐的主要收入来源,直接起到输血救命的效果。

历来中原王权遭到严重打击后都会选择退守南方,这是有道理的,在北方不统一的情况下,南方往往能稳定提供财政支持和粮食供给。比如杨广要是退回江南,天下局势还得两说;崇祯要是退守南方,南明也不至于四分五裂,甚至有很大机会再度北上。只是杨广准备退就被宇文化及给捅了,崇祯过不了自己暴脾气这关自缢了。

唐保命之后就是各种税制改革,成功的增加了财政收入,也强化了中央权力,还搞出了神策军,这是经济上的努力。

军事

唐朝之所以节度使专权就是因为唐面临的外部威胁太强了,比中国之前的历代都强。府兵制改为募兵制后,军队实力的增强是直接建立在军费开支加大的基础上的,一分钱一分货嘛。而收入是有限的,长此以往的结果就是,各个藩镇的实力越来越强,唐朝自己的军队越来越弱,此消彼长下各路藩镇意识到,老子镇守边关的成本比反叛的成本还要高,对于没有归属感的雇佣兵,意味着什么呢?

雇佣军叛乱失败的原因也还是上文提到的,外部威胁太强,一旦战事僵持,周边政权就会趁火打劫威胁到自身,所以安史之乱并没有农民起义和外族入侵的彻底性。

虽然搞定的安禄山等叛军,唐也意识到自己再无实力歼灭其余的叛军,其余的叛军和藩镇也意识到这个衰落王朝仍然不可小视,关键唐和藩镇都面临着共同的敌人,所以体面接受投降之后,唐,藩镇和外敌又回到了一种微妙的境地。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也意识到藩镇不可靠,在这么一种共识下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军事力量,也就是上文中提到的神策军。唐实力逐渐恢复后也使得外交利好,并战胜了吐蕃南诏联军,再然后,又作死了……

在战胜外敌并且拉拢吐蕃后,唐德宗开始打裁藩的主意,结果步子迈大了,导致五路藩镇联合叛变,德宗给逼得跑路汉中了,藩镇首领被部下毒死才告一段落,接着就是救世主唐宪宗登场了。

宪宗上台后的唐朝,财力充足、军事可控、人才济济,连续讨伐各路节度使,恢复疆域管辖,重新取得了对藩镇的控制力,名副其实的中兴之主,再然后,宪宗被太监暗杀了……

所以,晚唐虽然各种倾颓,但并不是死局,甚至一度还有元和中兴,只是在封建皇权的机制下,无法做出突破,明君一逝,朝堂就此沦落。这就么破破败败几十年后,直到一个叫朱温的人,投降于唐。天祐四年(907年)他通过禅让的形式夺取了宣帝位,代唐称帝,建国号梁,改年号为开平,史称后梁。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天神乱漫若叶
2017-10-19 · TA获得超过5976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014
采纳率:79%
帮助的人:175万
展开全部
唐朝因藩镇割据而分裂,但又因藩镇的并峙均衡而维系中央政权,延续了比唐前期的完全统一时期更长的时间,这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独特的现象。安史之乱作为这段历史的转折点,其重要性被一再强调,但对事件本身的过程仍缺少充分研究。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博士李碧妍的新著《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即围绕安史之乱及其衍生的地方政治问题,讨论唐朝后期的中央政府如何应对这一危机,重新树立起朝廷的政治权力。
10月29日,李碧妍博士和魏晋南北朝隋唐史青年学者仇鹿鸣在复旦大学“史翼沙龙”活动上就相关主题进行对谈,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整理其中精彩内容与读者分享。对谈稿经主讲人审定。

仇鹿鸣:大家都知道,安史之乱不仅是唐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比如传统的观点认为,这是所谓封建社会前期向封建社会后期转变的一个关节点。而在最近几年对辽金元清等“征服王朝”的研究中,安史之乱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或许有人已经留意到,广西师大翻译出版的日本讲谈社中国通史《疾驰的草原征服者——辽 西夏 金 元》这卷中,杉山正明就把这一系列历史变化追溯到安史之乱,把它和辽金等从中国东北发源的政权对传统中原王朝模式的挑战放在同一个脉络之下。去年在复旦的会上邓小南老师也提过一个有趣的观点,她说最近美国汉学家有一种看法认为从安禄山到朱元璋(姓名开头的字母正好是A和Z)构成一个历史的循环。这些观点都很有意思,它们都认为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节点。
无疑在安史之乱前后,唐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项制度都发生了改变,从“唐宋变革论”的视角来看,社会文化也发生了巨大转变。唐朝从前期的开放包容,慢慢到后来强调夷夏之辨,慢慢趋向于保守,这是安史之乱后的一个走向。
所以无论在哪一个研究的脉络中,都会把安史之乱看作一个标志性事件,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安史之乱这个事件本身没有足够好的研究。
李碧妍在《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中有一处引述了我在一次闲谈中提到的看法,就是在目前的学术脉络中,关于安史之乱本身的过程缺少充分的研究。当然这也不是我个人的看法。记得在近十年前,陈尚君老师就在一次闲聊中问过我,说唐代历史在很多方面已研究得非常细致了,在安史之乱这个问题上有没有比较好的博士论文把这个事件讲清楚?当时我就觉得没有办法回应,只能举出了1955年蒲立本(E.G.Pulleyblank)的《安禄山叛乱的历史背景》(The Background of the Rebellion of An Lu-Shan),当然我清楚这本书虽然经典,但限于篇幅和议题并不足以回答这一问题,其他还有不少相关的研究,但似乎都不涉及安史之乱这一事件的主干。
在这样的研究脉络之下,可能出现一种遮蔽:我们都认为这个事件很重要,对这个事件的性质有各种各样的判断,但都没有详细探讨过这一事件的经过是怎样的?到底为什么重要?缺少细节的论述。当然这也可能是受到早期历史研究中“以论带史”倾向的影响,我们更重视回答安史之乱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什么作用的问题,要对它的性质做一个判断。但坦率地说,我们对一些历史事件性质的判断,往往是站在“后见之明”的立场上,因为我们已经知晓了这个事情导致的结果,所以我们认为它非常重要,它改变了历史走向。
但是如果没有安史之乱呢?比如我们一般认为,唐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是受到黄巢起义的冲击,但是黄巢起义在开始的时候规模并不大,在此之前唐王朝内部也没有风雨飘摇的感觉,所以我们对历史性质的判断,往往是带有主观立场的“后见之明”。
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历史学需要揭示丰富的细节,以及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可能,以此带领我们回到历史的情境中去,而不是先下一个定义,然后再去研究它。
李碧妍的著作就充分展现了在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变化中,唐王朝面对安史叛乱危机及其衍生出来藩镇问题时的应战。一个王朝是不是强大,不能只看它强盛的时候,还应该看它面对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时能不能很好地应对。在这个意义上,唐王朝是非常独特的,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在面对如此巨大的挑战之后,又重新恢复生机的王朝。唐朝建立于公元618年,安史之乱爆发于公元755年(今年正好是安史之乱爆发1260年整),唐朝灭亡直至公元907年,实际上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历史还要更长一些。这样来看安史之乱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事件。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4)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