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落实
展开全部
一、课前准备。课前准备是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对于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显得又更重要。我觉得应注意一下几点:
1、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本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要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
2、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要团结协作同时要合理分配角色,确保每位组员都能担任一定的角色,例如,组长:负责掌握小组讨论的全局,分配发言机会,协调小组学习进程,掌握合作学习的时间等。副组长:负责记录小组讨论结果,协助组长搞好组内团结,带动组员积极参与,争优创先。其他:负责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等。为便于团结协作和培养各项能力还规定组内成员应定期交换角色,体验不同的学习责任。
3、小组预习。小组预习就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事先设计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并布置给各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有目的地预习。在小组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可根据教师的问题,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在教师的引导、启发、点拨下,通过观察、阅读、归纳、讨论、交流等方式主动寻找答案,独立解决问题,进行自主性学习。在讨论中,学生可以养成预习、遇到问题及时查阅资料、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课堂过程。课堂过程进行的顺不顺利往往决定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成败,那在课堂上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1、小组学习任务的分配。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小组的任务完成得怎么样,个人的学习成果怎么样等), 每一个步骤该怎样做, 目的是什么, 一定要讲得细一些。
2、合作前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及自身思维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小组合作交流前根据教材特点,多留给学生一些独立探索的空间,恰当指导学生收集有关信息,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选择恰当时机,让学生适时进行交流 。小组合作交流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学生参与面广,参与有效率高。但是,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合作交流,而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才能保证交流的有效进行。一般说来,同类型的几道题,小组成员先每人做一道,然后互相交流,让人人都得到练习的机会,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动手操作时,进行小组合作,使组员养成一种与人配合默契、共同操作、共享成功的良好品质,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并运用各种点拨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能力进一步深人。课堂上,教师要真正关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学生发言时,教师要认真聆听及时捕捉学生思想的火花点。
5、提供展示成果的舞台,使学生乐于合作交流 。在合作交流中往往会随着产生许多很有创意的合作成果,这些精美的合作成果是他们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获得的,倾注了他们深厚的情感,是他们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他们团队精神的集中体现。如果经常得不到展示,或者得不到积极的评价,长此以往,学生的合作交流也会少了一份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合作交流中应充分挖掘自己的智慧潜能,尝试着用一些有趣的新点子触动与改变学生心灵世界,激励学生增长自信心。
三、课后反思。首先课堂内容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做好反思,回想整堂课实施过程中有哪些是按设计进行的,有哪些是超出了自己掌控范围的,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等等这些都是教师课后要做的事情。其次,教师还要深入学生,对学生进行小调查,这样才能全面了解整堂课的效果。
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在传统集体教学师生单维交流中,教师垄断了整体课堂的信息源而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因此得以充分的发挥。虽然说它让学生变得更主动,但是这不是说教师就可以放手了,它恰恰需要教师站在更高的起点去教学,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引领学生掌握教学内容。
1、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本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要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
2、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要团结协作同时要合理分配角色,确保每位组员都能担任一定的角色,例如,组长:负责掌握小组讨论的全局,分配发言机会,协调小组学习进程,掌握合作学习的时间等。副组长:负责记录小组讨论结果,协助组长搞好组内团结,带动组员积极参与,争优创先。其他:负责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等。为便于团结协作和培养各项能力还规定组内成员应定期交换角色,体验不同的学习责任。
3、小组预习。小组预习就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事先设计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并布置给各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有目的地预习。在小组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可根据教师的问题,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在教师的引导、启发、点拨下,通过观察、阅读、归纳、讨论、交流等方式主动寻找答案,独立解决问题,进行自主性学习。在讨论中,学生可以养成预习、遇到问题及时查阅资料、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课堂过程。课堂过程进行的顺不顺利往往决定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成败,那在课堂上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1、小组学习任务的分配。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小组的任务完成得怎么样,个人的学习成果怎么样等), 每一个步骤该怎样做, 目的是什么, 一定要讲得细一些。
2、合作前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及自身思维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小组合作交流前根据教材特点,多留给学生一些独立探索的空间,恰当指导学生收集有关信息,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选择恰当时机,让学生适时进行交流 。小组合作交流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学生参与面广,参与有效率高。但是,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合作交流,而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才能保证交流的有效进行。一般说来,同类型的几道题,小组成员先每人做一道,然后互相交流,让人人都得到练习的机会,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动手操作时,进行小组合作,使组员养成一种与人配合默契、共同操作、共享成功的良好品质,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并运用各种点拨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能力进一步深人。课堂上,教师要真正关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学生发言时,教师要认真聆听及时捕捉学生思想的火花点。
5、提供展示成果的舞台,使学生乐于合作交流 。在合作交流中往往会随着产生许多很有创意的合作成果,这些精美的合作成果是他们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获得的,倾注了他们深厚的情感,是他们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他们团队精神的集中体现。如果经常得不到展示,或者得不到积极的评价,长此以往,学生的合作交流也会少了一份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合作交流中应充分挖掘自己的智慧潜能,尝试着用一些有趣的新点子触动与改变学生心灵世界,激励学生增长自信心。
三、课后反思。首先课堂内容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做好反思,回想整堂课实施过程中有哪些是按设计进行的,有哪些是超出了自己掌控范围的,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等等这些都是教师课后要做的事情。其次,教师还要深入学生,对学生进行小调查,这样才能全面了解整堂课的效果。
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在传统集体教学师生单维交流中,教师垄断了整体课堂的信息源而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因此得以充分的发挥。虽然说它让学生变得更主动,但是这不是说教师就可以放手了,它恰恰需要教师站在更高的起点去教学,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引领学生掌握教学内容。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