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最大的船叫什么?
展开全部
楼船,就是高大如楼的大船,其样貌也名副其实。汉朝的楼船,船体分三到五层,船上建楼,因此称为楼船。通常高达十余丈,比如东吴孙权的楼船“飞云”号,可承载3000名士兵。
参考:《中国历史上的大船》作者:张嵚
1.大翼战船:最早出现于春秋时代的吴国,中国最早的战船,也是春秋时代体积最大的战船。船长28米,宽3.6米,可配备作战士兵91人,靠划桨驱动,主要活动于长江流域。在技术上,大翼战船已领先世界,成为后来中国船称雄世界的基石。
2.横隔舱:是隋唐时中国特有的船体内部构造,用仓板将船体分割成互不相通的仓区,即使船体进水,也可避免沉没。欧洲真正实现横隔舱技术,比中国晚1300年。
3.千里船:由南北朝科学家祖冲之设计,利用踏板原理以人力驱动踏板行船,速度很快。此船最早作为水战中的快速冲锋舟,在唐宋两代几经改良,变成宋代中国内河主力战舰———“车船”,在宋金战争中屡立奇功。现代轮船的雏形以及最早的螺旋桨驱动原理,皆从此船中演变而来。
4.蜈蚣船:原为葡萄牙殖民者开辟新航路和拓展东方殖民地的战船。葡萄牙人曾以这种战船,在广东番禺等地与明朝海军交手,尽管被明朝海军击败,但其船只的优越性能,“撼”倒了当时的中国人。16世纪中叶,明朝大规模仿制此类战船,因其外形似蜈蚣而得名。
5.火龙出水:明清时代中国海军主战火器之一,现代舰对舰导弹的雏形、二级火箭技术鼻祖,因外形似火龙而得名。龙头和龙尾各有火药桶,由二级引信连接。
中国航母瓦良格下水试航,不但在军事层面上有重要意义,而且标志着中国人的舰船发展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回首历史,中国古代的大船一度称霸世界。鉴于此,本报特邀请青年文史学者、作家张嵚撰写了关于中国古代大船的文章。
公元1572年,葡萄牙诗人卡蒙斯发出石破天惊的咏叹:“曾经有与我们一样的大船,他们从日出之地远远而来,那里有聪明勇敢的人民,在莫桑比克的海岸线上往返。”事实上,中国古代的造船技术并非和西方“一样”,而是遥遥领先。
那些古代的大船,今天或许已成文物,或许仅留有文字图纸的身姿。在炎黄文明的演进中,这些大船,到底留下了怎样的风情万种?
1.大船,在春秋孕育发展
中国最早大规模使用船只,要追溯到武王伐纣,当时动用了47艘战船,主要是运送粮食物资。春秋时期中国最大的船“大翼”长度只有23米。后来秦始皇巡游的“巨型龙舟”长度也只有30米,而且比起欧洲人的多层帆桨船,那时的中国船只有一层船桨,且甚少有风帆。
之所以如此,还是因为实用价值不同。那时的中国人,活动区域主要在中原内地,就算造船,也是在江河里活动。打仗主要是陆战。西方国家不同,他们靠海吃海,争的是海洋霸权。但当西方大船纵横地中海时,中国人的技术潜力却注定了:春秋的中国人,在建筑工艺、冶炼乃至天文历法方面都早已确立了独特优势。就好比今天一个现代国家在电子核心科技上拥有技术优势,那么在任何一个高科技产业上的井喷,都是迟早的事,古中国造船业的井喷,也同样是这样。
2.楼船:汉代战舰高大如楼
两汉时代,中国造船业“井喷”了,如美国军事史学家杜普伊曾所说:“在公元1世纪到3世纪,随着古罗马的衰落,世界造船业的领先位置,落到了中国人手里。”
代表这时中国古船“新科状元”角色的,就是著名的汉代楼船。
楼船,就是高大如楼的大船,其样貌也名副其实。汉朝的楼船,船体分三到五层,船上建楼,因此称为楼船。通常高达十余丈,比如东吴孙权的楼船“飞云”号,可承载3000名士兵。
在中国楼船面前,古罗马、希腊时期的所谓“桨帆船”,彻底成了小儿科。人力驱动上,西方战船划桨,中国楼船摇橹,划水效率和推进速度远胜于桨,因此楼船的人力驱动速度,比西方船快得多。在航行操控上,西方人多用侧桨,中国楼船已开始用舵,比起洋船来既省时又省力。更大优势是船体和船帆,中国楼船船底为平底,船身似矩形,不但可以避免搁浅,同样的船体容量更大。此外,中国船帆抗风暴能力更强,多根桅杆交错配置,能克制逆风行船,还能增大航速。实战效果也比外国好,武器配置主要是硬弩和投石机,在这两样武器的专利技术上,中国同样全球领先。
中国水师的所向披靡,从此开始。
3.大福船:南宋时期世界上最稳的船
汉朝后中国历代造船师开动脑筋最多的,是“风力大小无常”问题,船造大了开不动,造小了不经刮,开慢了耽误事,开快了容易翻。在这样的“纠结”中,从南北朝至宋元,中国造船业突飞猛进。“纠结”出的成果很多,例如南北朝最杰出的科学家祖冲之开发了“千里船”,尝试淘汰船橹,改用人力踏板。这种船用踏板驱动,是现代轮船的前身。到宋朝,“纠结”已久的中国船终于突破原有活动范围,成功远航到非洲东海岸,最著名的就是南宋时期的中国“大福船”。
比起中国古船演变中各种细节上的改造,福船最大变化在于俩字:骨架。南宋时的中国造船业,已有了“龙骨结构”理念,造一艘船首先要“定龙骨”,即以贯通首尾的龙骨支撑船体,就像人有了骨头能站得牢,船有了骨头,也就行得稳。有了骨头的大福船,成了当时地球上最稳的船。风帆设计上,采取四桅帆船的方式,行驶速度更快———以上诸种,都是西方人在几百年后才实现的。
这样的船行在海上,又安全又不好惹,自然畅通无阻,从唐至元,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黄金时期,同时代的阿拉伯国家,因此有了一句著名的谚语:为人做事,要像中国船航海一样。
4.郑和宝船:永乐时期海上的巨无霸
又好用又威猛的福船,在宋元时几经演变,到明朝永乐年间,成功变身为郑和宝船。缔造七下西洋伟业的郑和船队,其顶级战舰宝船,正是以大福船为基础改装而来。基本制造原理一脉相承,但体积更大,技术更细化,船的操控用的是更加轻巧的平衡舵,可以说是举重若轻。船只行进,除了空前的11桅杆大帆外,在帆布选择上,采用硬帆结构,可承受更强风力。人力驱动上,船的两舷和尾部有入水极深的尾橹,相当于现代船只上的螺旋桨,用人力踏动,驱动力在当时可谓最强。就算无风也能保持航速。放在当时,堪称全自动操控的巨无霸级战舰。
这种巨无霸战舰上的装备也极其先进,郑和宝船主战武器为火炮。行动迅速的巨型战舰,外加杀伤力极强的火炮,在当时的世界海洋上难有对手。郑和七下西洋,除了几次小规模的陆上摩擦外,遭遇的真正海战只有一次:巨港海战。对手是当地海盗头子陈祖义。这伙海盗盘踞东南亚十年,船队规模超过万人,周边国家皆向他们朝贡。自我感觉良好的陈祖义竟叫板郑和船队,结果战斗半夜打响清晨结束,陈祖义的海盗船队被击毙5000多人,本人被生擒,所属战船全被击沉,立马全军覆没了。
5.明清海禁,落日余晖
郑和死后的明朝,嫌下西洋费钱,把船队裁撤了。叱咤全球的郑和宝船,拆的拆,毁的毁。16世纪早期的明朝海军,已远远落后西方。与荷兰战舰交过手的晚明名臣南居益,认为明朝水师比荷兰战舰“万难接济战”。明朝与荷兰人争夺澎湖列岛的“澎湖水战”虽然惨胜,但十二艘荷兰战船,击毁明朝战船七十多艘。最后在明朝数万水师重围下安然离去。明王朝之所以对荷兰霸占台湾无奈,归根结底还因海军实力。
然而却有一支舰队横空出世,再次捍卫了中国战船的尊严———郑家水师。它的主角,是大名鼎鼎的郑成功,而它的缔造者,却是郑成功之父郑芝龙。海盗出身的郑芝龙积极学习荷兰人的造船技术。明朝官员说他的战船“皆制自外番(荷兰人),艨艟高大坚致”。他接受明王朝“招安”成为福建副总兵后,在料罗湾海战和湄洲岛海战中两次重创荷兰舰队,确立了海上霸权。当时北至日本北海道,南至印度尼西亚的海洋航线,各国船只都必须购买郑家的“令旗”才可平安通行。晚明的最后十五年,按照西方人的说法,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白银涌入中国,中国商品远销世界。强大的郑家舰队,捍卫着中国古代海洋最后的繁荣。
明王朝的灭亡,却令郑家舰队的声威到达历史顶点。郑成功于1661年收复台湾,以南明“延平郡王”的身份在当地建立“明郑政权”。这时代郑家舰队已经出现了“熕船”,即长100多米,配备大小火炮上百门的顶级炮船。这种战船以中国传统福船为基础,吸收西方同时期在火力配置技术上的优点,其名字中的“熕”,正是一种改装自西方加农炮的巨炮,重达3000斤。在每艘熕船上,千斤重量以上的火炮多达20门。堪称当时世界海洋的巨无霸战舰。
凭这样强大的舰队,“明郑政权”不但继承了郑芝龙时代的海洋霸权,更通航世界。他们与印度的英国人建立贸易往来。这是自郑和下西洋后,中国海军再次进入印度洋流域。除了与清王朝的战争外,明郑舰队还曾两次与荷兰舰队的碰撞。一次是公元1668年,明郑舰队以熕船为先锋,驱逐了窜犯台湾基隆的荷兰舰队,次年春天,一支20艘战船规模的荷兰舰队前来复仇,结果在澎湖外海看到明郑舰队的风姿后,吓得一炮不放就逃了。
清王朝收复台湾后,明郑舰队或被裁撤,或被转为陆军,比如明郑舰队的名将林兴珠,后来还以陆军的身份参加了对沙俄的雅克萨之战。再后来的清王朝更是闭关锁国,裁撤海军。清朝鸦片战争前中国海军的船只,最大的长度不过27米,乾隆时代,英国马嘎尼使团访华,回去后狂妄地说:一艘英国战舰就可以征服整个中国海。不到半个世纪,他们就说到做到了。
参考:《中国历史上的大船》作者:张嵚
1.大翼战船:最早出现于春秋时代的吴国,中国最早的战船,也是春秋时代体积最大的战船。船长28米,宽3.6米,可配备作战士兵91人,靠划桨驱动,主要活动于长江流域。在技术上,大翼战船已领先世界,成为后来中国船称雄世界的基石。
2.横隔舱:是隋唐时中国特有的船体内部构造,用仓板将船体分割成互不相通的仓区,即使船体进水,也可避免沉没。欧洲真正实现横隔舱技术,比中国晚1300年。
3.千里船:由南北朝科学家祖冲之设计,利用踏板原理以人力驱动踏板行船,速度很快。此船最早作为水战中的快速冲锋舟,在唐宋两代几经改良,变成宋代中国内河主力战舰———“车船”,在宋金战争中屡立奇功。现代轮船的雏形以及最早的螺旋桨驱动原理,皆从此船中演变而来。
4.蜈蚣船:原为葡萄牙殖民者开辟新航路和拓展东方殖民地的战船。葡萄牙人曾以这种战船,在广东番禺等地与明朝海军交手,尽管被明朝海军击败,但其船只的优越性能,“撼”倒了当时的中国人。16世纪中叶,明朝大规模仿制此类战船,因其外形似蜈蚣而得名。
5.火龙出水:明清时代中国海军主战火器之一,现代舰对舰导弹的雏形、二级火箭技术鼻祖,因外形似火龙而得名。龙头和龙尾各有火药桶,由二级引信连接。
中国航母瓦良格下水试航,不但在军事层面上有重要意义,而且标志着中国人的舰船发展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回首历史,中国古代的大船一度称霸世界。鉴于此,本报特邀请青年文史学者、作家张嵚撰写了关于中国古代大船的文章。
公元1572年,葡萄牙诗人卡蒙斯发出石破天惊的咏叹:“曾经有与我们一样的大船,他们从日出之地远远而来,那里有聪明勇敢的人民,在莫桑比克的海岸线上往返。”事实上,中国古代的造船技术并非和西方“一样”,而是遥遥领先。
那些古代的大船,今天或许已成文物,或许仅留有文字图纸的身姿。在炎黄文明的演进中,这些大船,到底留下了怎样的风情万种?
1.大船,在春秋孕育发展
中国最早大规模使用船只,要追溯到武王伐纣,当时动用了47艘战船,主要是运送粮食物资。春秋时期中国最大的船“大翼”长度只有23米。后来秦始皇巡游的“巨型龙舟”长度也只有30米,而且比起欧洲人的多层帆桨船,那时的中国船只有一层船桨,且甚少有风帆。
之所以如此,还是因为实用价值不同。那时的中国人,活动区域主要在中原内地,就算造船,也是在江河里活动。打仗主要是陆战。西方国家不同,他们靠海吃海,争的是海洋霸权。但当西方大船纵横地中海时,中国人的技术潜力却注定了:春秋的中国人,在建筑工艺、冶炼乃至天文历法方面都早已确立了独特优势。就好比今天一个现代国家在电子核心科技上拥有技术优势,那么在任何一个高科技产业上的井喷,都是迟早的事,古中国造船业的井喷,也同样是这样。
2.楼船:汉代战舰高大如楼
两汉时代,中国造船业“井喷”了,如美国军事史学家杜普伊曾所说:“在公元1世纪到3世纪,随着古罗马的衰落,世界造船业的领先位置,落到了中国人手里。”
代表这时中国古船“新科状元”角色的,就是著名的汉代楼船。
楼船,就是高大如楼的大船,其样貌也名副其实。汉朝的楼船,船体分三到五层,船上建楼,因此称为楼船。通常高达十余丈,比如东吴孙权的楼船“飞云”号,可承载3000名士兵。
在中国楼船面前,古罗马、希腊时期的所谓“桨帆船”,彻底成了小儿科。人力驱动上,西方战船划桨,中国楼船摇橹,划水效率和推进速度远胜于桨,因此楼船的人力驱动速度,比西方船快得多。在航行操控上,西方人多用侧桨,中国楼船已开始用舵,比起洋船来既省时又省力。更大优势是船体和船帆,中国楼船船底为平底,船身似矩形,不但可以避免搁浅,同样的船体容量更大。此外,中国船帆抗风暴能力更强,多根桅杆交错配置,能克制逆风行船,还能增大航速。实战效果也比外国好,武器配置主要是硬弩和投石机,在这两样武器的专利技术上,中国同样全球领先。
中国水师的所向披靡,从此开始。
3.大福船:南宋时期世界上最稳的船
汉朝后中国历代造船师开动脑筋最多的,是“风力大小无常”问题,船造大了开不动,造小了不经刮,开慢了耽误事,开快了容易翻。在这样的“纠结”中,从南北朝至宋元,中国造船业突飞猛进。“纠结”出的成果很多,例如南北朝最杰出的科学家祖冲之开发了“千里船”,尝试淘汰船橹,改用人力踏板。这种船用踏板驱动,是现代轮船的前身。到宋朝,“纠结”已久的中国船终于突破原有活动范围,成功远航到非洲东海岸,最著名的就是南宋时期的中国“大福船”。
比起中国古船演变中各种细节上的改造,福船最大变化在于俩字:骨架。南宋时的中国造船业,已有了“龙骨结构”理念,造一艘船首先要“定龙骨”,即以贯通首尾的龙骨支撑船体,就像人有了骨头能站得牢,船有了骨头,也就行得稳。有了骨头的大福船,成了当时地球上最稳的船。风帆设计上,采取四桅帆船的方式,行驶速度更快———以上诸种,都是西方人在几百年后才实现的。
这样的船行在海上,又安全又不好惹,自然畅通无阻,从唐至元,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黄金时期,同时代的阿拉伯国家,因此有了一句著名的谚语:为人做事,要像中国船航海一样。
4.郑和宝船:永乐时期海上的巨无霸
又好用又威猛的福船,在宋元时几经演变,到明朝永乐年间,成功变身为郑和宝船。缔造七下西洋伟业的郑和船队,其顶级战舰宝船,正是以大福船为基础改装而来。基本制造原理一脉相承,但体积更大,技术更细化,船的操控用的是更加轻巧的平衡舵,可以说是举重若轻。船只行进,除了空前的11桅杆大帆外,在帆布选择上,采用硬帆结构,可承受更强风力。人力驱动上,船的两舷和尾部有入水极深的尾橹,相当于现代船只上的螺旋桨,用人力踏动,驱动力在当时可谓最强。就算无风也能保持航速。放在当时,堪称全自动操控的巨无霸级战舰。
这种巨无霸战舰上的装备也极其先进,郑和宝船主战武器为火炮。行动迅速的巨型战舰,外加杀伤力极强的火炮,在当时的世界海洋上难有对手。郑和七下西洋,除了几次小规模的陆上摩擦外,遭遇的真正海战只有一次:巨港海战。对手是当地海盗头子陈祖义。这伙海盗盘踞东南亚十年,船队规模超过万人,周边国家皆向他们朝贡。自我感觉良好的陈祖义竟叫板郑和船队,结果战斗半夜打响清晨结束,陈祖义的海盗船队被击毙5000多人,本人被生擒,所属战船全被击沉,立马全军覆没了。
5.明清海禁,落日余晖
郑和死后的明朝,嫌下西洋费钱,把船队裁撤了。叱咤全球的郑和宝船,拆的拆,毁的毁。16世纪早期的明朝海军,已远远落后西方。与荷兰战舰交过手的晚明名臣南居益,认为明朝水师比荷兰战舰“万难接济战”。明朝与荷兰人争夺澎湖列岛的“澎湖水战”虽然惨胜,但十二艘荷兰战船,击毁明朝战船七十多艘。最后在明朝数万水师重围下安然离去。明王朝之所以对荷兰霸占台湾无奈,归根结底还因海军实力。
然而却有一支舰队横空出世,再次捍卫了中国战船的尊严———郑家水师。它的主角,是大名鼎鼎的郑成功,而它的缔造者,却是郑成功之父郑芝龙。海盗出身的郑芝龙积极学习荷兰人的造船技术。明朝官员说他的战船“皆制自外番(荷兰人),艨艟高大坚致”。他接受明王朝“招安”成为福建副总兵后,在料罗湾海战和湄洲岛海战中两次重创荷兰舰队,确立了海上霸权。当时北至日本北海道,南至印度尼西亚的海洋航线,各国船只都必须购买郑家的“令旗”才可平安通行。晚明的最后十五年,按照西方人的说法,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白银涌入中国,中国商品远销世界。强大的郑家舰队,捍卫着中国古代海洋最后的繁荣。
明王朝的灭亡,却令郑家舰队的声威到达历史顶点。郑成功于1661年收复台湾,以南明“延平郡王”的身份在当地建立“明郑政权”。这时代郑家舰队已经出现了“熕船”,即长100多米,配备大小火炮上百门的顶级炮船。这种战船以中国传统福船为基础,吸收西方同时期在火力配置技术上的优点,其名字中的“熕”,正是一种改装自西方加农炮的巨炮,重达3000斤。在每艘熕船上,千斤重量以上的火炮多达20门。堪称当时世界海洋的巨无霸战舰。
凭这样强大的舰队,“明郑政权”不但继承了郑芝龙时代的海洋霸权,更通航世界。他们与印度的英国人建立贸易往来。这是自郑和下西洋后,中国海军再次进入印度洋流域。除了与清王朝的战争外,明郑舰队还曾两次与荷兰舰队的碰撞。一次是公元1668年,明郑舰队以熕船为先锋,驱逐了窜犯台湾基隆的荷兰舰队,次年春天,一支20艘战船规模的荷兰舰队前来复仇,结果在澎湖外海看到明郑舰队的风姿后,吓得一炮不放就逃了。
清王朝收复台湾后,明郑舰队或被裁撤,或被转为陆军,比如明郑舰队的名将林兴珠,后来还以陆军的身份参加了对沙俄的雅克萨之战。再后来的清王朝更是闭关锁国,裁撤海军。清朝鸦片战争前中国海军的船只,最大的长度不过27米,乾隆时代,英国马嘎尼使团访华,回去后狂妄地说:一艘英国战舰就可以征服整个中国海。不到半个世纪,他们就说到做到了。
展开全部
楼船,就是高大如楼的大船,其样貌也名副其实。汉朝的楼船,船体分三到五层,船上建楼,因此称为楼船。通常高达十余丈,比如东吴孙权的楼船“飞云”号,可承载3000名士兵。
楼船,是中国古代百越地区古越族人发明的一种大型战船。楼船的甲板建筑特别巨大,船高首宽,外观似楼,所以被称作“楼船”。古越人擅长航海;古越人“水行而山处”,为习水民族;古越族人民素以善制舟楫,巧于驭舟,首创水师,富于航海经验而著称于世。
船大楼高,可远攻近战,由于古代水战多以弓箭对射以及船只对撞和跳帮肉搏为主,舰船的大小直接决定单舰所能容纳的水手和战士的数量以及舰船的撞击力,所以楼船在古代很大程度上担任了水战主力舰。
工艺特色:
中国的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在先秦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中就造船而言,最为著名的船,便是楼船。楼船之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南方的越国,越有楼船军,秦朝及汉朝都有官衔为“楼船将军”的军事指挥官。汉代能够建造这种大型船舶,是因为中国的造船技术发展到汉代时已渐臻成熟。首先表现在帆的使用上。
请添加详细解释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楼船,就是高大如楼的大船,其样貌也名副其实。汉朝的楼船,船体分三到五层,船上建楼,因此称为楼船。通常高达十余丈,比如东吴孙权的楼船“飞云”号,可承载3000名士兵。
参考:《中国历史上的大船》作者:张嵚
1.大翼战船:最早出现于春秋时代的吴国,中国最早的战船,也是春秋时代体积最大的战船。船长28米,宽3.6米,可配备作战士兵91人,靠划桨驱动,主要活动于长江流域。在技术上,大翼战船已领先世界,成为后来中国船称雄世界的基石。
2.横隔舱:是隋唐时中国特有的船体内部构造,用仓板将船体分割成互不相通的仓区,即使船体进水,也可避免沉没。欧洲真正实现横隔舱技术,比中国晚1300年。
3.千里船:由南北朝科学家祖冲之设计,利用踏板原理以人力驱动踏板行船,速度很快。此船最早作为水战中的快速冲锋舟,在唐宋两代几经改良,变成宋代中国内河主力战舰———“车船”,在宋金战争中屡立奇功。现代轮船的雏形以及最早的螺旋桨驱动原理,皆从此船中演变而来。
4.蜈蚣船:原为葡萄牙殖民者开辟新航路和拓展东方殖民地的战船。葡萄牙人曾以这种战船,在广东番禺等地与明朝海军交手,尽管被明朝海军击败,但其船只的优越性能,“撼”倒了当时的中国人。16世纪中叶,明朝大规模仿制此类战船,因其外形似蜈蚣而得名。
5.火龙出水:明清时代中国海军主战火器之一,现代舰对舰导弹的雏形、二级火箭技术鼻祖,因外形似火龙而得名。龙头和龙尾各有火药桶,由二级引信连接。
中国航母瓦良格下水试航,不但在军事层面上有重要意义,而且标志着中国人的舰船发展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回首历史,中国古代的大船一度称霸世界。鉴于此,本报特邀请青年文史学者、作家张嵚撰写了关于中国古代大船的文章。
公元1572年,葡萄牙诗人卡蒙斯发出石破天惊的咏叹:“曾经有与我们一样的大船,他们从日出之地远远而来,那里有聪明勇敢的人民,在莫桑比克的海岸线上往返。”事实上,中国古代的造船技术并非和西方“一样”,而是遥遥领先。
那些古代的大船,今天或许已成文物,或许仅留有文字图纸的身姿。在炎黄文明的演进中,这些大船,到底留下了怎样的风情万种?
1.大船,在春秋孕育发展
中国最早大规模使用船只,要追溯到武王伐纣,当时动用了47艘战船,主要是运送粮食物资。春秋时期中国最大的船“大翼”长度只有23米。后来秦始皇巡游的“巨型龙舟”长度也只有30米,而且比起欧洲人的多层帆桨船,那时的中国船只有一层船桨,且甚少有风帆。
之所以如此,还是因为实用价值不同。那时的中国人,活动区域主要在中原内地,就算造船,也是在江河里活动。打仗主要是陆战。西方国家不同,他们靠海吃海,争的是海洋霸权。但当西方大船纵横地中海时,中国人的技术潜力却注定了:春秋的中国人,在建筑工艺、冶炼乃至天文历法方面都早已确立了独特优势。就好比今天一个现代国家在电子核心科技上拥有技术优势,那么在任何一个高科技产业上的井喷,都是迟早的事,古中国造船业的井喷,也同样是这样。
2.楼船:汉代战舰高大如楼
两汉时代,中国造船业“井喷”了,如美国军事史学家杜普伊曾所说:“在公元1世纪到3世纪,随着古罗马的衰落,世界造船业的领先位置,落到了中国人手里。”
代表这时中国古船“新科状元”角色的,就是著名的汉代楼船。
楼船,就是高大如楼的大船,其样貌也名副其实。汉朝的楼船,船体分三到五层,船上建楼,因此称为楼船。通常高达十余丈,比如东吴孙权的楼船“飞云”号,可承载3000名士兵。
在中国楼船面前,古罗马、希腊时期的所谓“桨帆船”,彻底成了小儿科。人力驱动上,西方战船划桨,中国楼船摇橹,划水效率和推进速度远胜于桨,因此楼船的人力驱动速度,比西方船快得多。在航行操控上,西方人多用侧桨,中国楼船已开始用舵,比起洋船来既省时又省力。更大优势是船体和船帆,中国楼船船底为平底,船身似矩形,不但可以避免搁浅,同样的船体容量更大。此外,中国船帆抗风暴能力更强,多根桅杆交错配置,能克制逆风行船,还能增大航速。实战效果也比外国好,武器配置主要是硬弩和投石机,在这两样武器的专利技术上,中国同样全球领先。
中国水师的所向披靡,从此开始。
3.大福船:南宋时期世界上最稳的船
汉朝后中国历代造船师开动脑筋最多的,是“风力大小无常”问题,船造大了开不动,造小了不经刮,开慢了耽误事,开快了容易翻。在这样的“纠结”中,从南北朝至宋元,中国造船业突飞猛进。“纠结”出的成果很多,例如南北朝最杰出的科学家祖冲之开发了“千里船”,尝试淘汰船橹,改用人力踏板。这种船用踏板驱动,是现代轮船的前身。到宋朝,“纠结”已久的中国船终于突破原有活动范围,成功远航到非洲东海岸,最著名的就是南宋时期的中国“大福船”。
比起中国古船演变中各种细节上的改造,福船最大变化在于俩字:骨架。南宋时的中国造船业,已有了“龙骨结构”理念,造一艘船首先要“定龙骨”,即以贯通首尾的龙骨支撑船体,就像人有了骨头能站得牢,船有了骨头,也就行得稳。有了骨头的大福船,成了当时地球上最稳的船。风帆设计上,采取四桅帆船的方式,行驶速度更快———以上诸种,都是西方人在几百年后才实现的。
这样的船行在海上,又安全又不好惹,自然畅通无阻,从唐至元,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黄金时期,同时代的阿拉伯国家,因此有了一句著名的谚语:为人做事,要像中国船航海一样。
4.郑和宝船:永乐时期海上的巨无霸
又好用又威猛的福船,在宋元时几经演变,到明朝永乐年间,成功变身为郑和宝船。缔造七下西洋伟业的郑和船队,其顶级战舰宝船,正是以大福船为基础改装而来。基本制造原理一脉相承,但体积更大,技术更细化,船的操控用的是更加轻巧的平衡舵,可以说是举重若轻。船只行进,除了空前的11桅杆大帆外,在帆布选择上,采用硬帆结构,可承受更强风力。人力驱动上,船的两舷和尾部有入水极深的尾橹,相当于现代船只上的螺旋桨,用人力踏动,驱动力在当时可谓最强。就算无风也能保持航速。放在当时,堪称全自动操控的巨无霸级战舰。
这种巨无霸战舰上的装备也极其先进,郑和宝船主战武器为火炮。行动迅速的巨型战舰,外加杀伤力极强的火炮,在当时的世界海洋上难有对手。郑和七下西洋,除了几次小规模的陆上摩擦外,遭遇的真正海战只有一次:巨港海战。对手是当地海盗头子陈祖义。这伙海盗盘踞东南亚十年,船队规模超过万人,周边国家皆向他们朝贡。自我感觉良好的陈祖义竟叫板郑和船队,结果战斗半夜打响清晨结束,陈祖义的海盗船队被击毙5000多人,本人被生擒,所属战船全被击沉,立马全军覆没了。
5.明清海禁,落日余晖
郑和死后的明朝,嫌下西洋费钱,把船队裁撤了。叱咤全球的郑和宝船,拆的拆,毁的毁。16世纪早期的明朝海军,已远远落后西方。与荷兰战舰交过手的晚明名臣南居益,认为明朝水师比荷兰战舰“万难接济战”。明朝与荷兰人争夺澎湖列岛的“澎湖水战”虽然惨胜,但十二艘荷兰战船,击毁明朝战船七十多艘。最后在明朝数万水师重围下安然离去。明王朝之所以对荷兰霸占台湾无奈,归根结底还因海军实力。
然而却有一支舰队横空出世,再次捍卫了中国战船的尊严———郑家水师。它的主角,是大名鼎鼎的郑成功,而它的缔造者,却是郑成功之父郑芝龙。海盗出身的郑芝龙积极学习荷兰人的造船技术。明朝官员说他的战船“皆制自外番(荷兰人),艨艟高大坚致”。他接受明王朝“招安”成为福建副总兵后,在料罗湾海战和湄洲岛海战中两次重创荷兰舰队,确立了海上霸权。当时北至日本北海道,南至印度尼西亚的海洋航线,各国船只都必须购买郑家的“令旗”才可平安通行。晚明的最后十五年,按照西方人的说法,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白银涌入中国,中国商品远销世界。强大的郑家舰队,捍卫着中国古代海洋最后的繁荣。
明王朝的灭亡,却令郑家舰队的声威到达历史顶点。郑成功于1661年收复台湾,以南明“延平郡王”的身份在当地建立“明郑政权”。这时代郑家舰队已经出现了“熕船”,即长100多米,配备大小火炮上百门的顶级炮船。这种战船以中国传统福船为基础,吸收西方同时期在火力配置技术上的优点,其名字中的“熕”,正是一种改装自西方加农炮的巨炮,重达3000斤。在每艘熕船上,千斤重量以上的火炮多达20门。堪称当时世界海洋的巨无霸战舰。
凭这样强大的舰队,“明郑政权”不但继承了郑芝龙时代的海洋霸权,更通航世界。他们与印度的英国人建立贸易往来。这是自郑和下西洋后,中国海军再次进入印度洋流域。除了与清王朝的战争外,明郑舰队还曾两次与荷兰舰队的碰撞。一次是公元1668年,明郑舰队以熕船为先锋,驱逐了窜犯台湾基隆的荷兰舰队,次年春天,一支20艘战船规模的荷兰舰队前来复仇,结果在澎湖外海看到明郑舰队的风姿后,吓得一炮不放就逃了。
清王朝收复台湾后,明郑舰队或被裁撤,或被转为陆军,比如明郑舰队的名将林兴珠,后来还以陆军的身份参加了对沙俄的雅克萨之战。再后来的清王朝更是闭关锁国,裁撤海军。清朝鸦片战争前中国海军的船只,最大的长度不过27米,乾隆时代,英国马嘎尼使团访华,回去后狂妄地说:一艘英国战舰就可以征服整个中国海。不到半个世纪,他们就说到做到了。
参考:《中国历史上的大船》作者:张嵚
1.大翼战船:最早出现于春秋时代的吴国,中国最早的战船,也是春秋时代体积最大的战船。船长28米,宽3.6米,可配备作战士兵91人,靠划桨驱动,主要活动于长江流域。在技术上,大翼战船已领先世界,成为后来中国船称雄世界的基石。
2.横隔舱:是隋唐时中国特有的船体内部构造,用仓板将船体分割成互不相通的仓区,即使船体进水,也可避免沉没。欧洲真正实现横隔舱技术,比中国晚1300年。
3.千里船:由南北朝科学家祖冲之设计,利用踏板原理以人力驱动踏板行船,速度很快。此船最早作为水战中的快速冲锋舟,在唐宋两代几经改良,变成宋代中国内河主力战舰———“车船”,在宋金战争中屡立奇功。现代轮船的雏形以及最早的螺旋桨驱动原理,皆从此船中演变而来。
4.蜈蚣船:原为葡萄牙殖民者开辟新航路和拓展东方殖民地的战船。葡萄牙人曾以这种战船,在广东番禺等地与明朝海军交手,尽管被明朝海军击败,但其船只的优越性能,“撼”倒了当时的中国人。16世纪中叶,明朝大规模仿制此类战船,因其外形似蜈蚣而得名。
5.火龙出水:明清时代中国海军主战火器之一,现代舰对舰导弹的雏形、二级火箭技术鼻祖,因外形似火龙而得名。龙头和龙尾各有火药桶,由二级引信连接。
中国航母瓦良格下水试航,不但在军事层面上有重要意义,而且标志着中国人的舰船发展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回首历史,中国古代的大船一度称霸世界。鉴于此,本报特邀请青年文史学者、作家张嵚撰写了关于中国古代大船的文章。
公元1572年,葡萄牙诗人卡蒙斯发出石破天惊的咏叹:“曾经有与我们一样的大船,他们从日出之地远远而来,那里有聪明勇敢的人民,在莫桑比克的海岸线上往返。”事实上,中国古代的造船技术并非和西方“一样”,而是遥遥领先。
那些古代的大船,今天或许已成文物,或许仅留有文字图纸的身姿。在炎黄文明的演进中,这些大船,到底留下了怎样的风情万种?
1.大船,在春秋孕育发展
中国最早大规模使用船只,要追溯到武王伐纣,当时动用了47艘战船,主要是运送粮食物资。春秋时期中国最大的船“大翼”长度只有23米。后来秦始皇巡游的“巨型龙舟”长度也只有30米,而且比起欧洲人的多层帆桨船,那时的中国船只有一层船桨,且甚少有风帆。
之所以如此,还是因为实用价值不同。那时的中国人,活动区域主要在中原内地,就算造船,也是在江河里活动。打仗主要是陆战。西方国家不同,他们靠海吃海,争的是海洋霸权。但当西方大船纵横地中海时,中国人的技术潜力却注定了:春秋的中国人,在建筑工艺、冶炼乃至天文历法方面都早已确立了独特优势。就好比今天一个现代国家在电子核心科技上拥有技术优势,那么在任何一个高科技产业上的井喷,都是迟早的事,古中国造船业的井喷,也同样是这样。
2.楼船:汉代战舰高大如楼
两汉时代,中国造船业“井喷”了,如美国军事史学家杜普伊曾所说:“在公元1世纪到3世纪,随着古罗马的衰落,世界造船业的领先位置,落到了中国人手里。”
代表这时中国古船“新科状元”角色的,就是著名的汉代楼船。
楼船,就是高大如楼的大船,其样貌也名副其实。汉朝的楼船,船体分三到五层,船上建楼,因此称为楼船。通常高达十余丈,比如东吴孙权的楼船“飞云”号,可承载3000名士兵。
在中国楼船面前,古罗马、希腊时期的所谓“桨帆船”,彻底成了小儿科。人力驱动上,西方战船划桨,中国楼船摇橹,划水效率和推进速度远胜于桨,因此楼船的人力驱动速度,比西方船快得多。在航行操控上,西方人多用侧桨,中国楼船已开始用舵,比起洋船来既省时又省力。更大优势是船体和船帆,中国楼船船底为平底,船身似矩形,不但可以避免搁浅,同样的船体容量更大。此外,中国船帆抗风暴能力更强,多根桅杆交错配置,能克制逆风行船,还能增大航速。实战效果也比外国好,武器配置主要是硬弩和投石机,在这两样武器的专利技术上,中国同样全球领先。
中国水师的所向披靡,从此开始。
3.大福船:南宋时期世界上最稳的船
汉朝后中国历代造船师开动脑筋最多的,是“风力大小无常”问题,船造大了开不动,造小了不经刮,开慢了耽误事,开快了容易翻。在这样的“纠结”中,从南北朝至宋元,中国造船业突飞猛进。“纠结”出的成果很多,例如南北朝最杰出的科学家祖冲之开发了“千里船”,尝试淘汰船橹,改用人力踏板。这种船用踏板驱动,是现代轮船的前身。到宋朝,“纠结”已久的中国船终于突破原有活动范围,成功远航到非洲东海岸,最著名的就是南宋时期的中国“大福船”。
比起中国古船演变中各种细节上的改造,福船最大变化在于俩字:骨架。南宋时的中国造船业,已有了“龙骨结构”理念,造一艘船首先要“定龙骨”,即以贯通首尾的龙骨支撑船体,就像人有了骨头能站得牢,船有了骨头,也就行得稳。有了骨头的大福船,成了当时地球上最稳的船。风帆设计上,采取四桅帆船的方式,行驶速度更快———以上诸种,都是西方人在几百年后才实现的。
这样的船行在海上,又安全又不好惹,自然畅通无阻,从唐至元,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黄金时期,同时代的阿拉伯国家,因此有了一句著名的谚语:为人做事,要像中国船航海一样。
4.郑和宝船:永乐时期海上的巨无霸
又好用又威猛的福船,在宋元时几经演变,到明朝永乐年间,成功变身为郑和宝船。缔造七下西洋伟业的郑和船队,其顶级战舰宝船,正是以大福船为基础改装而来。基本制造原理一脉相承,但体积更大,技术更细化,船的操控用的是更加轻巧的平衡舵,可以说是举重若轻。船只行进,除了空前的11桅杆大帆外,在帆布选择上,采用硬帆结构,可承受更强风力。人力驱动上,船的两舷和尾部有入水极深的尾橹,相当于现代船只上的螺旋桨,用人力踏动,驱动力在当时可谓最强。就算无风也能保持航速。放在当时,堪称全自动操控的巨无霸级战舰。
这种巨无霸战舰上的装备也极其先进,郑和宝船主战武器为火炮。行动迅速的巨型战舰,外加杀伤力极强的火炮,在当时的世界海洋上难有对手。郑和七下西洋,除了几次小规模的陆上摩擦外,遭遇的真正海战只有一次:巨港海战。对手是当地海盗头子陈祖义。这伙海盗盘踞东南亚十年,船队规模超过万人,周边国家皆向他们朝贡。自我感觉良好的陈祖义竟叫板郑和船队,结果战斗半夜打响清晨结束,陈祖义的海盗船队被击毙5000多人,本人被生擒,所属战船全被击沉,立马全军覆没了。
5.明清海禁,落日余晖
郑和死后的明朝,嫌下西洋费钱,把船队裁撤了。叱咤全球的郑和宝船,拆的拆,毁的毁。16世纪早期的明朝海军,已远远落后西方。与荷兰战舰交过手的晚明名臣南居益,认为明朝水师比荷兰战舰“万难接济战”。明朝与荷兰人争夺澎湖列岛的“澎湖水战”虽然惨胜,但十二艘荷兰战船,击毁明朝战船七十多艘。最后在明朝数万水师重围下安然离去。明王朝之所以对荷兰霸占台湾无奈,归根结底还因海军实力。
然而却有一支舰队横空出世,再次捍卫了中国战船的尊严———郑家水师。它的主角,是大名鼎鼎的郑成功,而它的缔造者,却是郑成功之父郑芝龙。海盗出身的郑芝龙积极学习荷兰人的造船技术。明朝官员说他的战船“皆制自外番(荷兰人),艨艟高大坚致”。他接受明王朝“招安”成为福建副总兵后,在料罗湾海战和湄洲岛海战中两次重创荷兰舰队,确立了海上霸权。当时北至日本北海道,南至印度尼西亚的海洋航线,各国船只都必须购买郑家的“令旗”才可平安通行。晚明的最后十五年,按照西方人的说法,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白银涌入中国,中国商品远销世界。强大的郑家舰队,捍卫着中国古代海洋最后的繁荣。
明王朝的灭亡,却令郑家舰队的声威到达历史顶点。郑成功于1661年收复台湾,以南明“延平郡王”的身份在当地建立“明郑政权”。这时代郑家舰队已经出现了“熕船”,即长100多米,配备大小火炮上百门的顶级炮船。这种战船以中国传统福船为基础,吸收西方同时期在火力配置技术上的优点,其名字中的“熕”,正是一种改装自西方加农炮的巨炮,重达3000斤。在每艘熕船上,千斤重量以上的火炮多达20门。堪称当时世界海洋的巨无霸战舰。
凭这样强大的舰队,“明郑政权”不但继承了郑芝龙时代的海洋霸权,更通航世界。他们与印度的英国人建立贸易往来。这是自郑和下西洋后,中国海军再次进入印度洋流域。除了与清王朝的战争外,明郑舰队还曾两次与荷兰舰队的碰撞。一次是公元1668年,明郑舰队以熕船为先锋,驱逐了窜犯台湾基隆的荷兰舰队,次年春天,一支20艘战船规模的荷兰舰队前来复仇,结果在澎湖外海看到明郑舰队的风姿后,吓得一炮不放就逃了。
清王朝收复台湾后,明郑舰队或被裁撤,或被转为陆军,比如明郑舰队的名将林兴珠,后来还以陆军的身份参加了对沙俄的雅克萨之战。再后来的清王朝更是闭关锁国,裁撤海军。清朝鸦片战争前中国海军的船只,最大的长度不过27米,乾隆时代,英国马嘎尼使团访华,回去后狂妄地说:一艘英国战舰就可以征服整个中国海。不到半个世纪,他们就说到做到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