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食品药品安全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三聚氰胺毒奶粉、瘦肉精、苏丹红、地沟油、染色馒头、镉大米、毒生姜、吊白块腐竹、假冒伪劣药品、毒胶囊等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不断刺痛人们敏感的神经,引发了公众对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热议和担忧,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成为人们日常生活饮食中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
市委、市政府对食品药品安全问题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监管,取得了一定成效。市、县食品药品监管机构体制改革基本完成,整合了食品安全综合协调、食品生产、食品及酒类流通监管职能,有效解决了“多头执法”问题;市政府首次将食品药品安全纳入了政务目标考核内容,问责力度不断加大;“亮剑行动”等食品药品专项整治成效明显,查处了一批违法犯罪案件。但是,当前我市食品药品安全的基础仍较薄弱,制约食品药品安全的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一、主要问题
(一)源头污染问题突出。大气、水质、土壤污染对农产品、渔牧产品以及其它食品源头的影响日益显现,滥用农药、化肥、饲料添加剂、生长激素等现象较为普遍,初级食用农产品生产源头污染问题突出。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机制未落实,溯源困难。农民散户自产自销农产品领域处于监管盲区。
(二)监管难度不断加大。全市食品行业总量大、占比高,但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2014年底,食品行业共有各类主体43076个,小作坊、小餐馆、小摊贩、小副食店占37%,“四小”食品卫生状况堪忧。食品安全违法犯罪的方式不断创新、手段更加隐蔽,非法添加食品添加剂等行为涉及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各个环节。有的通过互联网、快递来销售过期、变质、伪劣食品药品。乡村医疗机构和药房管理不尽规范。农村食品药品监管面宽量大,农村宴席的增多加剧了食品安全风险。
(三)监管力度亟待加强。市级没有设置专门的投诉举报机构和食品药品安全评审认证机构。经开区未设置监管分局。全市314个乡镇(街道)成立食品药品监管站所48个,覆盖率仅为15.3%。全市食品药品监管机构核定行政执法类事业编制385名,到位154人,空编率达60%。全市实有食品药品监管人员426人,有食品药品监管对象53355个,人均监管企业数125个,渠县、宣汉县达150个。食品药品安全知识科普宣传不深入,基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不到位,对食品药品违法犯罪打击力度失之于软,震慑力不够。
(四)政府投入仍显不足。食品药品机构执法车辆严重缺乏(全市核定食品药品执法车辆编制42辆,实有27辆),编制未随职能增加而增加,原配备执法车辆老旧。快速检测设施设备缺乏,快速检验检测能力不足。各县(市、区)经费保障不平衡,仅宣汉、开江县将农村(街道、社区)食品药品安全协管员、信息员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全市48个食品药品监管站所中,有18个无办公场地、无办公设备、无执法装备没有运行。全市310个乡镇的322台农产品快速检测设备因无运行经费而无法使用。
(五)法规标准有待完善。有些食品药品法律的配套法规和实施细则未及时出台,保健食品、化妆品等法规早已过时,可操作性差。我省尚未出台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具体管理办法,对“四小”食品管理上无法可依。食品标准不统一、不健全,很多食品无标可循。
二、几点建议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食品药品安全更为关注,全面提高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已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遏制源头污染。严格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管理,加强对食用农产品种植养殖活动的规范指导。扩大对食用农产品的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范围,严防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建立健全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强化农产品包装标识管理。健全畜禽疫病防控体系,规范畜禽屠宰管理,完善畜禽产品检验检疫制度和无害化处理补贴政策,严防病死病害畜禽进入屠宰和肉制品加工环节。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管,加大对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治理力度。
(二)健全监管体系。一是健全监管机构。建立市12331食品药品投诉举报中心和食品药品安全评审认证中心。成立经开区食品药品监管分局。在全市所有乡(镇、街道)成立食品安全委员会和办公室。合理设置和适当增加基层监管所,加快基层执法装备标准化建设。加强监管员队伍建设,合理配备和充实食品安全监管人员,重点引进专业人才,尽快补充空编人员。建立食品药品安全协管员工作制度。加快推进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配齐监管、监测人员,提高市、县、乡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能力。二是提高检测能力。加快建设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和市农产品综合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推进基层食品检验检测资源整合试点。加强快速检测能力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的快速检验检测体系。积极推进第三方检测机构建设,扩大检测覆盖面,增强检测公信力。三是拓展监管载体。建立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电子监管追溯系统,逐步对学校食堂、酒店厨房(三星级以上)实行在线监管。落实生产经营单位的主体责任,建设生产经营者诚信信息数据库和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及时发布违法违规企业和个人“黑名单”。四是构建共治格局。加大食品药品安全宣传力度,增强公众安全意识和辨假能力。调动民众参与、支持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形成群防群控的工作格局。
(三)加强执法监管。一是强化抽检监测。增加重点品种抽检频次,提高药品抽检监测覆盖率。规范食品药品监测数据的报送、分析和通报工作,提高发现和处置食品药品安全风险隐患的能力。二是深入治理整顿。突出重点品种和重点区域,开展瓶(桶)装水、中药饮片专项整治和农村食品市场、食品生产企业、校园及周边食品、传统节庆特色食品专项检查,加大对制售假劣食品、药品、化妆品、医疗器械等大要案件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食品药品违法犯罪行为。三是推进综合执法。公安机关明确机构和人员负责打击食品药品安全违法犯罪,对隐蔽性强、危害大、涉嫌犯罪的案件,根据需要提前介入,依法采取相应措施。
(四)增加财政投入。各级政府落实食品药品、农产品安全专项经费,将食品、电子监管、风险监测、监督抽检、科普宣教、投诉举报奖励、基层监管站所建设、协管人员经费等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加强食品、农产品安全监管执法队伍的装备建设,增加执法车辆、现场快速检测和调查取证等设备,提高监管执法能力。
(五)完善政策法规。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依法赋予设区市地方立法权的部署,推进食品安全地方立法。完善促进食品药品产业优化升级的政策措施,提高集约化、规模化水平,大力发展现代化食品药品物流配送服务体系。积极推进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工程建设。完善扶持措施,加快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根据我市实际,积极向省上提出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建议。
市委、市政府对食品药品安全问题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监管,取得了一定成效。市、县食品药品监管机构体制改革基本完成,整合了食品安全综合协调、食品生产、食品及酒类流通监管职能,有效解决了“多头执法”问题;市政府首次将食品药品安全纳入了政务目标考核内容,问责力度不断加大;“亮剑行动”等食品药品专项整治成效明显,查处了一批违法犯罪案件。但是,当前我市食品药品安全的基础仍较薄弱,制约食品药品安全的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一、主要问题
(一)源头污染问题突出。大气、水质、土壤污染对农产品、渔牧产品以及其它食品源头的影响日益显现,滥用农药、化肥、饲料添加剂、生长激素等现象较为普遍,初级食用农产品生产源头污染问题突出。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机制未落实,溯源困难。农民散户自产自销农产品领域处于监管盲区。
(二)监管难度不断加大。全市食品行业总量大、占比高,但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2014年底,食品行业共有各类主体43076个,小作坊、小餐馆、小摊贩、小副食店占37%,“四小”食品卫生状况堪忧。食品安全违法犯罪的方式不断创新、手段更加隐蔽,非法添加食品添加剂等行为涉及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各个环节。有的通过互联网、快递来销售过期、变质、伪劣食品药品。乡村医疗机构和药房管理不尽规范。农村食品药品监管面宽量大,农村宴席的增多加剧了食品安全风险。
(三)监管力度亟待加强。市级没有设置专门的投诉举报机构和食品药品安全评审认证机构。经开区未设置监管分局。全市314个乡镇(街道)成立食品药品监管站所48个,覆盖率仅为15.3%。全市食品药品监管机构核定行政执法类事业编制385名,到位154人,空编率达60%。全市实有食品药品监管人员426人,有食品药品监管对象53355个,人均监管企业数125个,渠县、宣汉县达150个。食品药品安全知识科普宣传不深入,基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不到位,对食品药品违法犯罪打击力度失之于软,震慑力不够。
(四)政府投入仍显不足。食品药品机构执法车辆严重缺乏(全市核定食品药品执法车辆编制42辆,实有27辆),编制未随职能增加而增加,原配备执法车辆老旧。快速检测设施设备缺乏,快速检验检测能力不足。各县(市、区)经费保障不平衡,仅宣汉、开江县将农村(街道、社区)食品药品安全协管员、信息员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全市48个食品药品监管站所中,有18个无办公场地、无办公设备、无执法装备没有运行。全市310个乡镇的322台农产品快速检测设备因无运行经费而无法使用。
(五)法规标准有待完善。有些食品药品法律的配套法规和实施细则未及时出台,保健食品、化妆品等法规早已过时,可操作性差。我省尚未出台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具体管理办法,对“四小”食品管理上无法可依。食品标准不统一、不健全,很多食品无标可循。
二、几点建议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食品药品安全更为关注,全面提高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已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遏制源头污染。严格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管理,加强对食用农产品种植养殖活动的规范指导。扩大对食用农产品的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范围,严防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建立健全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强化农产品包装标识管理。健全畜禽疫病防控体系,规范畜禽屠宰管理,完善畜禽产品检验检疫制度和无害化处理补贴政策,严防病死病害畜禽进入屠宰和肉制品加工环节。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管,加大对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治理力度。
(二)健全监管体系。一是健全监管机构。建立市12331食品药品投诉举报中心和食品药品安全评审认证中心。成立经开区食品药品监管分局。在全市所有乡(镇、街道)成立食品安全委员会和办公室。合理设置和适当增加基层监管所,加快基层执法装备标准化建设。加强监管员队伍建设,合理配备和充实食品安全监管人员,重点引进专业人才,尽快补充空编人员。建立食品药品安全协管员工作制度。加快推进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配齐监管、监测人员,提高市、县、乡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能力。二是提高检测能力。加快建设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和市农产品综合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推进基层食品检验检测资源整合试点。加强快速检测能力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的快速检验检测体系。积极推进第三方检测机构建设,扩大检测覆盖面,增强检测公信力。三是拓展监管载体。建立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电子监管追溯系统,逐步对学校食堂、酒店厨房(三星级以上)实行在线监管。落实生产经营单位的主体责任,建设生产经营者诚信信息数据库和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及时发布违法违规企业和个人“黑名单”。四是构建共治格局。加大食品药品安全宣传力度,增强公众安全意识和辨假能力。调动民众参与、支持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形成群防群控的工作格局。
(三)加强执法监管。一是强化抽检监测。增加重点品种抽检频次,提高药品抽检监测覆盖率。规范食品药品监测数据的报送、分析和通报工作,提高发现和处置食品药品安全风险隐患的能力。二是深入治理整顿。突出重点品种和重点区域,开展瓶(桶)装水、中药饮片专项整治和农村食品市场、食品生产企业、校园及周边食品、传统节庆特色食品专项检查,加大对制售假劣食品、药品、化妆品、医疗器械等大要案件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食品药品违法犯罪行为。三是推进综合执法。公安机关明确机构和人员负责打击食品药品安全违法犯罪,对隐蔽性强、危害大、涉嫌犯罪的案件,根据需要提前介入,依法采取相应措施。
(四)增加财政投入。各级政府落实食品药品、农产品安全专项经费,将食品、电子监管、风险监测、监督抽检、科普宣教、投诉举报奖励、基层监管站所建设、协管人员经费等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加强食品、农产品安全监管执法队伍的装备建设,增加执法车辆、现场快速检测和调查取证等设备,提高监管执法能力。
(五)完善政策法规。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依法赋予设区市地方立法权的部署,推进食品安全地方立法。完善促进食品药品产业优化升级的政策措施,提高集约化、规模化水平,大力发展现代化食品药品物流配送服务体系。积极推进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工程建设。完善扶持措施,加快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根据我市实际,积极向省上提出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建议。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