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回答
展开全部
现代教育的理念改变了教师以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而是引导者、评论者、欣赏者,要从传统的“授人以鱼”变为现在的“授人以渔”的角色,做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合作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不再是消极地、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主动参与学习。在此,我就如何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并会克服一切困难,这样以来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二、建立民主、和谐的气氛,为学生自主参与营造氛围
要建立民主、和谐的气氛,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尽力和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由于初中生的年龄关系,他们会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喜欢这个老师带的课,反之,他们会因为讨厌一个老师而讨厌这个老师带的课。为此,教师一定要多想办法和学生搞好关系,让学生喜欢你,进而喜欢你所带的课,只有这样,上课时学生才会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其次,教师对课堂上提出和自己不同的意见,甚至错误答案的学生,千万不能一顿训斥或挖苦,而应对这样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当然也要婉转地指出学生答案中的不足之处,只有这样,学生就不再害怕因回答错误而受到老师的训斥,心理压力小了、思维活跃了、敢参与了、知识的掌握自然就更快了!
三、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会试着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现有的问题,当他们发现无法解决时,我们可以鼓励他们分组讨论、相互交流,甚至可以组织学生辩论、各抒己见,并把握时机、准确而又精炼的给予指导,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还会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例如,在讲《平移和旋转》内容时,教学一开始我首先播放了《猫和老鼠》一个片段,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学生在观察、对比猫的运动和老鼠的运动过程中,初步感知了平移和旋转的现象。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探索的兴趣。
四、问题设置阶梯化,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及参与的机会,为此,布置任务时,可分至少三个层次布置任务,对“学困生”我们可以布置一些基本的题;对“中等生”我们可以布置一些稍有难度的题;对“优等生”我们可以布置一些难度较大的题,让他们各完成各的,这样就可以让每位同学动起来,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并能收获“成功”的喜悦,感觉到“我能行”,同时又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
五、积极开展动手操作,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有意识地设置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使课堂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的有序状态。如教学《认识百万分之一》知识时,为了让学生测量一张纸的厚度,我让学生分组讨论测量方法、并具体操作,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可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有利于加深教学的重点、难点的理解,并形成深刻的记忆,提高了教学效果,比老师“填鸭式”教学效果好得多。
六、课后延续自主参与热情
教师不但要在课内激发和维持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更要将课内迸发出的参与热情有效地延续到课后,以促进他们在课外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并由此体验到数学知识散发出的魅力,进一步激发其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从而使学生从课内到课外始终处于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氛围之中。
如在学习了“图形的全等”后,我给学生留了这样一道题:每个同学画四个三角形,然后和周围同学画的三角形进行比对,看能不能找到两个全等的三角形,并问自己是如何判断的。这样不仅让每个同学都参与进来了,而且为后面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也奠定了基础。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以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只有激活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学效果才能得到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一、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并会克服一切困难,这样以来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二、建立民主、和谐的气氛,为学生自主参与营造氛围
要建立民主、和谐的气氛,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尽力和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由于初中生的年龄关系,他们会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喜欢这个老师带的课,反之,他们会因为讨厌一个老师而讨厌这个老师带的课。为此,教师一定要多想办法和学生搞好关系,让学生喜欢你,进而喜欢你所带的课,只有这样,上课时学生才会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其次,教师对课堂上提出和自己不同的意见,甚至错误答案的学生,千万不能一顿训斥或挖苦,而应对这样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当然也要婉转地指出学生答案中的不足之处,只有这样,学生就不再害怕因回答错误而受到老师的训斥,心理压力小了、思维活跃了、敢参与了、知识的掌握自然就更快了!
三、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会试着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现有的问题,当他们发现无法解决时,我们可以鼓励他们分组讨论、相互交流,甚至可以组织学生辩论、各抒己见,并把握时机、准确而又精炼的给予指导,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还会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例如,在讲《平移和旋转》内容时,教学一开始我首先播放了《猫和老鼠》一个片段,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学生在观察、对比猫的运动和老鼠的运动过程中,初步感知了平移和旋转的现象。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探索的兴趣。
四、问题设置阶梯化,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及参与的机会,为此,布置任务时,可分至少三个层次布置任务,对“学困生”我们可以布置一些基本的题;对“中等生”我们可以布置一些稍有难度的题;对“优等生”我们可以布置一些难度较大的题,让他们各完成各的,这样就可以让每位同学动起来,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并能收获“成功”的喜悦,感觉到“我能行”,同时又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
五、积极开展动手操作,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有意识地设置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使课堂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的有序状态。如教学《认识百万分之一》知识时,为了让学生测量一张纸的厚度,我让学生分组讨论测量方法、并具体操作,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可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有利于加深教学的重点、难点的理解,并形成深刻的记忆,提高了教学效果,比老师“填鸭式”教学效果好得多。
六、课后延续自主参与热情
教师不但要在课内激发和维持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更要将课内迸发出的参与热情有效地延续到课后,以促进他们在课外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并由此体验到数学知识散发出的魅力,进一步激发其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从而使学生从课内到课外始终处于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氛围之中。
如在学习了“图形的全等”后,我给学生留了这样一道题:每个同学画四个三角形,然后和周围同学画的三角形进行比对,看能不能找到两个全等的三角形,并问自己是如何判断的。这样不仅让每个同学都参与进来了,而且为后面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也奠定了基础。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以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只有激活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学效果才能得到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