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有哪些?
中国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分别是: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
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1、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2、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3、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4、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5、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6、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7、立夏:夏季的开始。
8、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9、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10、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11、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12、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13、立秋:秋季的开始。
14、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15、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16、秋分:昼夜平分。
17、寒露:露水已寒,将要结冰。
18、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19、立冬:冬季的开始。
20、小雪:开始下雪。
21、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22、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23、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24、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2019-03-20 · 致力于图书出版、影视IP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都是古代人民从生产、生活实践中概括总结出来的。这些名称的含义有的属于天文学方面,有的属于气象方面,也有的属于物候和农作物方面,基本上反映了一年中各个季节和时令的特征。
(1)反映不同季节的,有8个节气: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2)反映物候现象的,有4个节气: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3)反映气候变化的,有12个节气: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由于二十四节气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季节和气候的变化,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因此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结合二十四节气,编出了许多掌握农时节令的歌诀、农谚,比如“小满前后,安瓜点豆”、“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栽树莫要过清明,种上棒槌也发青”、“冬至菜花年大麦”、“冬至有霜年有雪”、“冬至多风,寒冷年丰”等等,一直流传到今天。根据节气,人们能很熟悉地知道该干什么农活。二十四节气和这些根据各地不同气候特点编制的农谚、歌诀,大大帮助和促进了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所以,公历虽然已在中国使用几十年了,但是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仍然非常流行。我们现在的日历上仍然可以查到它。
- 官方电话
名称含义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2014年4月中国文化部正式启动将“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
二十四节气的作用
二十四节气客观地反映了季节更替和气候的变化情况,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它的形成和发展与我国农业生产紧密相连,可以有效地指导农业生产。
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你知道春季的二十四节气有哪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