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明、清关中水利工程是怎样的?

 我来答
漫阅科技
2020-01-03 · 精品内容集合多媒体阅读方式于一体
漫阅科技
向TA提问
展开全部

宋、元、明、清四代,在我国东部建都,关中的政治地位下降,政府不像汉、唐两代那样大力建设这里的水利,再加上泥沙的淤积越来越严重,因而总的说,关中水浇地的面积在逐渐缩小。

在宋朝,虽然不像汉唐那样大力经营关中水利,但由于这里是宋对西夏战争的军事基地,驻有重兵,军用粮秣很多,又不能不分出一些力量来建设当地的水利。宋朝在此集中建设三白渠。它改建了三白渠的渠首。因为泾水不断刷深河床和泥沙不断淤高渠底,原来三白渠的渠口已经引不上水,于是宋在原渠口的上方,开了一段新渠,接下方旧渠。这段新渠的工程比较完善,为了防冲,采用石材构筑;为了减少泥沙进入下游,设置了澄池;为了防止洪水冲入灌区,修建了泄水闸。在渠系上,唐以中白渠为重点,宋将太白渠改造成最重要的渠道。太白渠位于中白渠之北,地势稍高,控制面积较大,可以灌溉更多的农田。、经过宋朝的努力,三白渠的溉田面积大幅度增加,据《蔡溥修渠题名记》所载,到北宋末年,可溉农田35000多顷,超过了西汉溉田面积。因此,三白渠更名为丰利渠。不过因为其他灌渠无力大修,溉田作用下降,所以整个关中的水利,仍呈滑坡趋势。

元、明两代,由于泾水继续刷深河床和泥沙继续淤高渠底,引水渠口只好继续一再上移。宋朝的丰利渠,在元、明两代分别称为王御史渠和广惠渠。据元、明时有关资料记载,唐郑白渠口南距秦汉郑白渠口2700余步(五尺为一步);宋丰利渠口南距唐郑白渠口和元王御史渠口南距宋丰利渠口,都是56步;广惠渠口南距王御吏渠口384步。元末时,这些渠口都已高出泾水水面很多,当时实测,它们高于水面的数字是,秦汉郑白渠口50多尺,唐朝郑白渠口13余尺,丰利渠口七尺,王御吏渠口三尺。

王御史渠和广惠渠的引水口都是岩石结构的山洞,凿洞工程十分艰巨,前者断断续续地凿了26年,后者也长达17年。渠首工程除凿洞外,又都筑有拦水堰。不过宋、元、明三代堰的结构都不如唐代将军翣坚固,它们是一种石困堰,用装满石块的竹木容器垒成,属临时性工程,需要经常维修。

无论王御史渠还是广惠渠,溉田面积都不大,最多时约8000~9000顷上下。

在明代,除引泾工程外,也多少注意到引渭工程的修建,特别是明宪宗成化年间(1465~1487)所开的通济渠。这条灌渠西自宝鸡,东至武功,长210里,还有南北走向的四条支渠,溉田1600多顷。实际上通济渠是对汉、唐时成国渠的部分修复。

到清朝,关中水利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于泾水、渭水、洛水等都含沙量很高,以这些河流作为水源的灌区,沙害越积越重。又由于这些水道的河床不断下切,灌渠引水的难度也与日俱增。上述问题,古代的水工技术很难解决。清朝时,人们只好逐步放弃引泾、引渭、引洛等大型水利工程,而致力于开辟新水源的工作。在渭北,他们开发出大批泉水;在渭南,也凿引一批山溪溉田。不过泉水、溪水的流量都较少,所以以它们作为水源的灌溉工程,规模往往很小。因此,尽管数量多如牛毛,而溉田面积仍然十分有限。不仅如此,中、小型水利抗御水旱的能力也很薄弱,容易成灾。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