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一下,在古代的时候,古代人如何预测天气预报?
2020-03-27
展开全部
古代人民往往依靠经验及前人的总结来预测天气。
1、《诗经·幽风·七月》中记有一年各月的物候现象,这是有关天气谚语的最早记载。
2、二十四节气,这是古代人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年中的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
3、后人根据二十四节气和生产实践总结出很多的农谚,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夏至有风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等等。
4、古人根据动物的行为表现,来预测天气,比如燕子低飞、蚂蚁搬家、蚯蚓出洞都是下雨的前兆;早晨蜘蛛网上有水珠表示天晴。
5、古人还根据云层的薄厚、颜色总结出了一系列天气和气象谚语,如“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
6、钦天监,秦汉时期就已设立,具有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制定历法的职能,相当于古代的气象局。
1、《诗经·幽风·七月》中记有一年各月的物候现象,这是有关天气谚语的最早记载。
2、二十四节气,这是古代人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年中的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
3、后人根据二十四节气和生产实践总结出很多的农谚,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夏至有风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等等。
4、古人根据动物的行为表现,来预测天气,比如燕子低飞、蚂蚁搬家、蚯蚓出洞都是下雨的前兆;早晨蜘蛛网上有水珠表示天晴。
5、古人还根据云层的薄厚、颜色总结出了一系列天气和气象谚语,如“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
6、钦天监,秦汉时期就已设立,具有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制定历法的职能,相当于古代的气象局。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人们需要天气预报来指导农业生产和其他的一些事情。
最早在甲骨文的时代,人们就已经有了监测风的意识。
根据《淮南子》的记录显示,在一个杆子上绑个布条子,以此来监测风向。后来在战国的时候,开始统一了上面绑着的布的重量长度,被叫做“五两”。
唐朝的王维在《送杨少府贬出郴州》中“愁看北渚三湘远,恶说南风五两轻。”,这里的这个“五两”指的就是这个监测风的东西。
东汉的张衡,除了发明了地动仪之外,还有一个“相风铜鸟”,就是用来监测风的。
在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天文学家叫做李淳风,他在观测研究和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把风向明确定为24个。
他还根据树木受风影响而带来的变化和损坏程度,创制了八级风力标准,即:“动叶,鸣条,摇枝,堕叶,折小枝,折大枝,折木飞砂石,拔大树和根。”
过了一千多年,英国人才把风力定为12级共13个等别。
对于雨的监测,早在东汉的时候,官方就有专门的机构来观测和上报每天的下雨情况。
到了南宋时期,甚至在考试中出现了计算降雨量的题目,虽然这个时候,测量的数据还不够标准,但也已经领先了西方国家。
一直到了明代,国家开始统一了量雨的器材,由国家统一制作、统一规格,然后下发到各州府县。
这个东西传到了朝鲜,今天的朝鲜历史文献馆里还保留着当时明朝皇帝关于测雨所下的诏书。
再到清朝康熙年代,对于雨量的观测就已经非常的丰富了。
除了观测雨雪之外,还记录阴晴风霜雪雹等,汇总成了一个表叫晴雨录。最长的记载将近两百年。
前面一直在说监测,那么再说说预报。
关于对下雨的预报,还要先说说古人对湿度的监测。
古人发现下雨会造成空气中的湿度变化后,就发明了一个天平式湿度计。
天平的一侧放着容易潮湿吸湿气的木炭,另一侧放着不受湿气影响的东西,让天平保持平衡。
等到天气发生变化,想要下雨的时候,木炭吸收空气中的湿气,天平就会倾斜,古人也就因此得到了下雨的预报。
虽然简单,但也是比欧洲的湿度计出现早了一千年。
最早在甲骨文的时代,人们就已经有了监测风的意识。
根据《淮南子》的记录显示,在一个杆子上绑个布条子,以此来监测风向。后来在战国的时候,开始统一了上面绑着的布的重量长度,被叫做“五两”。
唐朝的王维在《送杨少府贬出郴州》中“愁看北渚三湘远,恶说南风五两轻。”,这里的这个“五两”指的就是这个监测风的东西。
东汉的张衡,除了发明了地动仪之外,还有一个“相风铜鸟”,就是用来监测风的。
在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天文学家叫做李淳风,他在观测研究和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把风向明确定为24个。
他还根据树木受风影响而带来的变化和损坏程度,创制了八级风力标准,即:“动叶,鸣条,摇枝,堕叶,折小枝,折大枝,折木飞砂石,拔大树和根。”
过了一千多年,英国人才把风力定为12级共13个等别。
对于雨的监测,早在东汉的时候,官方就有专门的机构来观测和上报每天的下雨情况。
到了南宋时期,甚至在考试中出现了计算降雨量的题目,虽然这个时候,测量的数据还不够标准,但也已经领先了西方国家。
一直到了明代,国家开始统一了量雨的器材,由国家统一制作、统一规格,然后下发到各州府县。
这个东西传到了朝鲜,今天的朝鲜历史文献馆里还保留着当时明朝皇帝关于测雨所下的诏书。
再到清朝康熙年代,对于雨量的观测就已经非常的丰富了。
除了观测雨雪之外,还记录阴晴风霜雪雹等,汇总成了一个表叫晴雨录。最长的记载将近两百年。
前面一直在说监测,那么再说说预报。
关于对下雨的预报,还要先说说古人对湿度的监测。
古人发现下雨会造成空气中的湿度变化后,就发明了一个天平式湿度计。
天平的一侧放着容易潮湿吸湿气的木炭,另一侧放着不受湿气影响的东西,让天平保持平衡。
等到天气发生变化,想要下雨的时候,木炭吸收空气中的湿气,天平就会倾斜,古人也就因此得到了下雨的预报。
虽然简单,但也是比欧洲的湿度计出现早了一千年。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