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民币和美元相比,购买力差这么多?
购买力平价说是所有货币理论中最具有影响力的理论。国际金融这门学科中许多内外均衡的理论与模型也都是以购买力平价说为理论前提的,而现实也证明了货币购买力是汇率决定的基本规律。例如当一国发生通货膨胀时,其货币贬值,汇率下跌。(若是固定汇率制,国内货币持续扩张,资金外流,外汇储备减少,由于外汇有限,固定汇率又是用外汇保证固定汇率,最终固定汇率必然崩溃)但这并不意味着现实中实际汇率就要严格符合购买力平价说。首先,购买力平价说是一种经济学理论,经济学的理论与模型都是建立在假设与理想情况下的。购买力平价说的基础是“一价定律”:不同地区的商品都是可贸易品,而且还是同质的,运输不需要费用的。也就是说假设了中国制造的东西和美国完全一样,进口与本地制造完全相同,连运费都不用算,所以大家应该明白,这种假设是非常理想化的。事实上,不同国家在生产上有相对优势,产业各有特色;而且仅仅在商品贸易中,离开本国口岸的价格与到达出口国的到岸价格就相差了保险费,运输费,装卸费,关税等等……其次,购买力平价说的一个很难弥补的缺陷是,所有的商品中,有可贸易品,有不可贸易品,而贸易品占所有商品的比重是难以衡量的。那如果我们来试图弥补这个缺陷,对可贸易品与不可贸易品做一个界定,并且对其数量做精确的统计,那是不是能弄出相对真实的购买力平价呢?答案是,很难。因为可贸易品,也受客观条件制约,并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贸易品与不可贸易品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这就更加难以界定可贸易品与不可贸易品了。
对于不同国家的物价,也就是其单位货币购买力的衡量是基于不同标准的。这就是一个统计口径问题了。就今年前两个月,美国改变了其GDP的统计规则,仅仅通过这样一次调整其GDP就增长了3%左右(对于经济总量很大的美国来说3%的总量是相当大的),当然中国在经济总量上赶超美国又得后推几年。(当然,本人认为在总量上赶超意义不大,反而在别国看来国际责任的增大,想到解放军要到中东去保证石油路线就想擦汗……)而在物价统计上,首先,没有很公认的全面衡量通胀的指标。我们平时说的最多的CPI全称是消费者物价指数,衡量的是直接消费品的一般价格。我们既然谈汇率,还得考虑生产要素的价格,这其中的最主要的指标就是PPI(生产这价格指数)。借用政治经济学里的概念,CPI衡量的是第二部类的产品价格,PPI衡量的是第一部类的产品价格,两者因为消费的对象鱼作用不同,不能放在一起进行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