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在形态上的多样性,似乎在说明它们不拥有同一个祖先,那“汪星人”到底有共同的祖先吗?
狗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宠物。在许多爱狗人士看来,朝夕相处的爱犬是家庭里的重要成员。
如果你身边也有一只“小宝贝”,你是否会纠结这样一些问题:所有狗狗都属于同一物种吗?为什么形态上差异那么大呢?我家狗狗的品种又是怎样出现的呢?现在,就让我们追溯一下“汪星人”家族的进化源头和发展历程。
野犬的起源与进化
距今约6300万年前,出现了一类被称为小古猫(也叫细齿兽)的动物。尽管它叫“猫”,但却是包括狗在内的各种食肉目动物的直系祖先。
其实,小古猫的大小和长相并不像猫,反而与黄鼠狼有点相似。它们有细长的身体、较长的尾巴和较短的五爪型四肢。它们的爪可以伸缩,关节灵活,适合攀树,擅长猎食较小的动物和鸟类,也吃鸟卵和果实,总体上可以说是杂食性的。
在4700万年前,小古猫分化为犬形动物和猫形动物,由此产生了“喵星人”和“汪星人”类群。大约3700万年前,著名的黄昏犬出现了,由此各种狗狗的祖先正式登场。
黄昏犬的体型比小古猫大,类似小型狐狸。它们有灵活的身体、蓬松的绒毛、修长的四肢和长尾巴,足趾上还出现了肉垫,但嘴相对较小。它们是真正的趾行动物(用脚趾而不是用脚跟行走),比小古猫更适合奔跑,又保留着很强的攀爬能力。
随着犬科动物的分化达到全盛期,大约100万年前,狼的足迹遍布全球,发展速度极快,并成为野犬类的代表物种。它们在外形上的共同特点是头部长形,吻部突出,鼻部裸出,耳朵尖而直立,没有鬣毛,尾毛蓬松,四肢细长,前足5趾、后足4趾,爪不能伸缩。它们的嗅觉和听觉均十分发达,舌长而薄,有散热功能。它们的犬齿粗大,有裂齿,臼齿齿锋也很明显,主要以捕食其他动物为生,有时也吃腐肉。它们在地面生活,多为夜行性,全年都能活动,是食肉目动物中最善奔跑的。
现生的犬科动物有14属34种。有趣的是,在犬科这个以“犬”命名的类群中,却以名字为“狐”的种类最多,有6属20种;其次为“狼”,有3属9种;而名字为“犬”的有3属3种;“豺”与“貉”都只有1属1种。这种现象的形成,当然还是如今遍布世界各地的狗狗们的功劳。
尽管狗(家犬)是不是一个独立物种一直存在争议,但它们所拥有的声望的确超过了其他所有野犬种类,是当之无愧的犬科“群主”。
从野犬到家犬
所有的狗是不是拥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它们又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开始被人类驯化的呢?这些问题千百年来一直争论不休。
狗在形态上的多样性似乎说明它们不可能拥有同一个祖先,就连达尔文也是这样认为的。关于家犬的起源主要有“一源说”和“多源说”两种观点。“一源说”认为所有家犬都是由狼驯化而来;“多源说”认为家犬是由狼、丛林狼、豺、黑背胡狼、侧纹胡狼和澳洲野狗等几种驯化而来,因为这些动物的染色体数目与狗一样,均为78对;而其他犬科动物则有所不同,如赤狐为36对,大耳狐为64对,貉为42对。
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通过细胞遗传学、生化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科学家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狼才是家犬的祖先。
如果狗是由狼演变而来的,那么到底是什么地方的狼呢?一般认为主要有4个地方的狼对家犬品种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一是北美狼对阿拉斯加雪橇犬、爱斯基摩犬和原始北美犬等;二是中国狼对松狮犬、老式北美犬、北京犬等;三是印度狼对马土提夫等视觉猎犬;四是欧洲狼对牧羊犬、狐狸犬、枪猎犬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开始寻找更有说服力的证据来证实狗与狼之间的亲缘关系。几年前,中国和瑞典的科学家搜集了来自欧洲、亚洲、非洲和北美洲的654只狗的DNA样本,选择母系遗传、进化速度快、缺乏重组的线粒体DNA作为遗传标记,尝试用基因测序来为全部“汪星人”找“老家”。研究结果显示,家犬的主要线粒体DNA支系起源于东亚。由此,科学家为我们展开这样一幅远古画卷:在1万多年前,也许是食物的诱惑,也许是人类聚居区附近更容易生存,一些生活在东亚的狼走近了人类的生活圈。岁月洗掉了它们的凶残本性,使它们变得驯良。后来,狗从东亚扩展到欧洲,再穿过白令海峡去到美洲。
狗狗品种的繁育
有趣的是,将狼驯化成家犬,这个伟大的功绩是归于女性还是男性,也一直存在着争议。
持“女人说”的人讲述的故事是:成年狼被人类猎杀,成了美餐,幼狼被带回村落关养起来,待长大后宰杀。一些幼狼在妇女的喂养下慢慢长大,平时还与孩子们玩耍。到了发情期,有的狼会跑到野外物色配偶,交配期过后又会乖乖回来;有的则在被圈养的同伴中找“对象”。这样代代相传,逐渐成了家犬。
持“男人说”的则认为,家犬是男人所驯养的。男人们出猎时常有狼跟在后面,伺机捡拾无法带走的猎物。久而久之,猎人与狼之间渐渐厮熟并建立感情,愿意互相帮助。后来,有的狼便不再乱跑当了家犬。
科学家认为,狗的品种曾经历两次重大分化:几千年前,人们驯化狗时考虑的是技能;而几百年前考虑是其身体特征,也就是繁育控制。人类只针对狗开展了如此多的选择培育,而在猫或牛身上很少或根本不会有这种情形发生。古罗马人也许是最早开始有意识地培育品种犬的人,他们主要的培育目标在于改变家犬的形态和大小。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社会分工细化,人们又开始按照自身对家犬审美和功能的需求对上百个品种进行人工繁育。
每一个家犬品种的体格、面貌、毛色和习性都各不相同,但它们的确属于同一物种。理论上,一只体重不超过1千克的吉娃娃,或身高只有十几厘米的“袖筒狗”,都可以与一只身高1米以上的大丹犬或体重100千克的圣伯纳犬交配。
2017年,科学家又检测了1346只家犬的基因组,绘制出了最多样的“汪星人”基因图谱,追踪不同品种间的关系。该图谱显示,功能类似的狗狗并不一定拥有共同的起源。分析认为,这是因为狗的培育是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进行的,培育的目的也不一样。以牧羊犬为例,有的用于放牧北美野牛,有的用于放牧绵羊。因此,这个结果是有道理的。
今天,大多数狗狗可能不会牧羊和护卫,不再是宫殿守护者或打猎伙伴,但它们仍是忠诚的朋友。
选自《百科知识》2018年01期
狗在形态上的多样性,似乎说明它们不可能拥有同一个祖先,就连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也是这样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