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忽必烈不阻止蒙古帝国的分裂?
1206年,一代枭雄孛儿只斤·铁木真在大忽里勒台称汗,尊号“成吉思汗”,标志着“蒙古帝国”的崛起。在成吉思汗及其子侄的南征北战下,蒙古帝国国土横跨亚欧大陆,面积达三千余万平方公里。但是1259年蒙古帝国大汗蒙哥突然死于钓鱼山下,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为争夺汗位引发内战,忽必烈最终虽然获胜,但是因为阿里不哥获得了更多蒙古王公的支持,使得蒙古帝国瓦解,四大汗国都获得了实质上的独立,与元朝战争不断。蒙古帝国的分裂是有其必然因素的,谁都阻止不了。
120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建立大蒙古国后,他的几个儿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等人就是其主要助手,立功无数。因此蒙古数次西征后,成吉思汗将西方大片被征服的土地分封给几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术赤的钦察汗国、次子察合台的察合台汗国、第三子窝阔台的窝阔台汗国,将蒙古本部留给托雷,这些人手中握有庞大的领土和强大的军队,埋下了分裂的祸根。
成吉思汗活着的时候,凭借着建国的崇高威望和父子血脉亲缘关系,自然能够维持整个帝国的稳定;等到蒙哥继位的过程中,蒙古帝国各部分因为争夺汗位、争夺土地爆发了很多冲突,再加上成吉思汗的子孙经过几代繁衍血缘关系也远了,蒙古帝国自然有了分裂倾向。
而1259年,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汗位之争引爆了蒙古帝国暗藏的危机。蒙哥继位大汗后,让自己的四弟忽必烈总领漠南汉地(也就是中原地区)事务、六弟旭烈兀率军西征、七弟阿里不哥留守大蒙古国首都哈拉和林。
忽必烈还没开始掌权的时候就接触了很多中原汉地的人,招募了大批汉族知识分子担任幕僚。1251年,忽必烈总领漠南汉地事务后,任用了刘秉忠、许衡、姚枢、郝经、张文谦、窦默、赵璧、史天泽等汉人掌控军政大权,并且推崇儒家教育、主张“行汉法”,推动蒙古汉化。
而忽必烈的这种行为损害的是大部分蒙古王公的利益,毕竟要把权力分给别人谁都不干。因此1259年蒙哥汗突然暴毙后,大部分蒙古王公都支持反对汉化的阿里不哥继位,特别是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更是阿里不哥的主要支持者。
忽必烈在蒙古王公中的支持者虽然少,但是掌控的力量却比阿里不哥更强。首先蒙哥汗死的时候正在带领大军进攻南宋,忽必烈近水楼台先得月获得了这支大军的统帅权;其次忽必烈坐镇中原,获得北方汉人支持,不论是人力、物力都在阿里不哥之上。经过四年惨烈内战,忽必烈彻底消灭阿里不哥,但是大部分蒙古王公并不承认忽必烈是蒙吉大汗正统,各大汗国纷纷独立,忽必烈的权力仅限于东方。
1271年,忽必烈建立大元朝,将蒙古的统治中心由漠北哈拉和林迁到大都,忽必烈此后虽然一直想依靠外交、军事等手段重新统一蒙古帝国疆土,但因为多年征战积累下的仇恨以及执政理念不同等原因,一直没有成功。直到1304年元成宗在位时期,四大汗国才在名义上承认元朝皇帝是成吉思汗皇位的合法继承人,尊奉元朝为宗主,实际上并没有改变分裂局面。
蒙古帝国建立的第一天起就注定了分裂的命运,领土横跨欧亚大陆,境内地形复杂、民族众多,宗教冲突、文化冲突等等问题使得完全统一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