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花木兰从军,花木兰代表哪个国家和谁作战?
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这位巾帼英雄,忠孝节义,代父从军击败入侵者,保家卫国而流传千古。不过这位女英雄的身世背景,在历史上一直存在不小的争议。因为关于她的故事,基本来源于《木兰辞》的这首民歌,但花木兰的姓氏、籍贯等,史书并无确载。
目前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种是北魏说;即北魏太武帝年间,花木兰替父从军,参加了北魏破柔然之战。
话说大概在公元五世纪左右,当时中国北方正处于北魏的统治阶段,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抢掠,中原百姓,不堪其扰。于是朝廷为了解决边境问题,决定征兵打仗,当时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但是木兰的父亲年事已高又体弱多病,无法上战场,家中弟弟年龄尚幼,所以,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十几年的军旅生活。
第二种是隋唐说;即隋恭帝义宁年间,突厥犯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多载,屡建功勋。
话说隋朝末年,中原群雄并起,天下大乱。本臣服于隋朝的突厥始毕可汗乘机摆脱隋朝控制,并四处征讨。据《通典-突厥》记载:"东自契丹,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率皆臣服,控弦百万,戎狄之盛,亘古未有也。"
当时花木兰投军的对象是窦建德,由于窦建德建立过夏国,所以窦建德也算当过皇帝的。当时窦建德在北方建立政权,受到了来自北方突厥的威胁,突厥的王被称为可汗,突厥进攻窦建德,窦建德就组织兵力去抵御突厥,花木兰就是这个时候从军的。征战疆场一十二载,屡建功勋,无人发现她是女子,回朝后,封为尚书。唐代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
我偏向于第一种说法,即花木兰是北魏时期的人!
首先,《木兰辞》中同时出现了"可汗大点兵"、"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等诗句。这说明木兰的君主是兼有可汗、天子双重身份的人,在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的北朝是由鲜卑人建立,鲜卑对统治者是会叫可汗。当然,北魏官方称呼是皇帝,但民间因为传统,还是有可能会叫汗!而木兰辞恰好是民歌,所以称之为可汗也就不奇怪了。(《魏书·序纪》记"文皇帝,讳沙漠汗")
其次,《木兰辞》出现了这样几处地名,包括"暮至黑山头"、"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等等,其中黑山即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去黄河不远。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这说明,《木兰诗》中之战事,当发生于北魏与柔然之间。
柔然,亦称蠕蠕、芮芮、茹茹、蝚蠕等等。是我国历史上北方的一支少数民族,大概活跃在南北朝时期。公元402年,社仑建号为丘豆伐可汗,建立了柔然汗国。柔然汗国经常对北魏用兵,夺取所需粮食和物资,成为了北魏北方的一大威胁。
两国在公元五世纪爆发了旷日持久的战争,从社仑、斛律至大檀的20余年间,柔然几乎每年要袭击北魏北方边境。北魏也发兵北伐,乃至亲征或巡边,并在沿边加强屯田和设置军镇,屯驻重兵,拱卫平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讨灭赫连夏、北燕、北凉的过程中,七次分道进攻柔然。
而两国之间最主要战场,正是黑山、燕然山一带。429年,北魏太武帝北伐柔然,便是"车驾出东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南北三千里。"
还有就是,按照《木兰辞》种所言,花木兰从军十几年,都没有被发现时女儿身,这确实有些难以置信。不过在北魏时期,为了抵御柔然的侵略,北魏特地在平城周围设有六镇。花木兰作为一个戍边官兵,她可能在镇上有自己的居所,没事就是日常劳作,有战争就马上去打仗,所以没有被人发现是女扮男装。
综上所述,花木兰可能来自北魏六镇,她替父从军攻打的对象可能是柔然。
最后,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就是《木兰辞》这首民歌被人最早著录于南朝陈代沙门智匠所编所撰的《古今乐录》,僧人智匠在《古今乐录》称:"木兰不知名。",由此说明花木兰所处的时代不晚于南北朝时期的陈朝,而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花木兰所参与的战事,应该就是北魏与柔然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