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之变后,忠于曹魏的势力几次反扑,为何却无一成功呢?
嘉平元年(249年)正月,魏帝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拜魏明帝高平陵(今洛阳汝阳县大安乡工茹店村),大将军曹爽、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均从行。司马懿乘机上奏郭太后,请废曹爽兄弟,从而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在高平陵之变前,大将军曹爽执掌曹魏大权,司马懿则被压制了十年之久。但是,在诛杀曹爽势力后,司马懿夺取了曹魏的大权,并架空了曹魏皇帝曹芳。
而这一局面,无疑和当年曹操挟持汉献帝刘协的情况比较类似。当然,如同东汉末年,忠于汉献帝的势力曾试图反击曹操一样,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家族也遭遇了忠于曹魏势力的反扑。那么,问题来了,司马懿夺权后,忠于曹魏的势力几次反扑,为何却无一成功呢?
忠于曹魏的势力几次反扑,主要体现在“淮南三叛”上。淮南三叛,事情发生于曹魏后期,由于司马氏篡夺曹魏大权,使得掌握军事重镇寿春的统帅先后发生三次反抗司马氏的兵变。这三次分别为王凌之叛(251年四月)、毌丘俭文钦之叛(255年正月)及诸葛诞之叛(257年五月—258年二月)。不过,曹魏后期的这三次叛乱,皆为司马氏所平定。
高平陵之变后,王淩与外甥令狐愚不愿意司马懿继续篡夺大权,意图废曹芳而改立楚王曹彪,令狐愚更派部将张式联络曹彪。嘉平三年(251年),王凌正式起兵。对此,司马懿亲自率军征讨,王淩自知不敌,于是投降。但后来王淩自知他不久一定会被诛杀,于是在被押解到洛阳的途中自杀。在平定这场叛乱后,司马懿病重,于公元251年病逝。
正元二年(255年),毌丘俭、文钦在寿春举兵讨伐司马师,并进兵项城,此为毌丘俭文钦之叛。面对毌丘俭、文钦等人的叛乱,司马师自己亲自率军讨伐,并派遣荆州刺史王基率兵与叛军对抗,抢先占领南顿。及后诸葛诞、胡遵和邓艾都领军与司马师会合。最终,毌丘俭兵败被杀,文钦则逃到东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