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投河自尽,为何要在跳河前,把鞋子脱下来?
在古代,有许多名士在极端的情况下通过以死明志的方式表达自己志向,警醒统治者。自古就有“士可杀不可辱”,如传说钟馗在人间时考取了功名,但在皇帝大殿被人侮辱后他撞向柱子,以证气节。如投河、投井等都是古代较为常见的以死明志的方式。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不愿与当时黑暗的官僚世俗同流合污,于是报国无门极度失望的他投汨罗江自尽。唯留在江边的鞋子诉说着屈原的志向,后人为纪念屈原,便有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
不论投河还是投井,在自尽之前古人都会有这一举动,即:先将自己的鞋子脱下来。脱鞋投水在历史和小说中都有来看汉乐府的叙事史诗《孔雀东南飞》中的描写。对于这个耳熟能详的爱情悲剧故事,相信许多人都印象深刻。故事主人公刘兰芝,抗争不了自己人生的命运,悲痛之下“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那古人投河自尽时,为何要先将鞋子脱下来呢再投水呢?
鞋子是行踪的线索和身份的证明。
如果放在现代追查,追查一个人的行踪是非常便捷的。可以通过视频信息和定位信息以及大计算的帮助。某人在何时何地买了去往某地的车票都可以查到。这也是一种时代的进步吧。但是在古代行踪的追查方式不像现代一样发达高效,所以鞋子可以提供有力的踪迹证明。
之所以证明身份,也是表达了死者的心志。失踪之后,投河自尽者的鞋子也是一种较为明显和清楚的身份证明物品。若是他杀或者正常失事跌入河中,鞋子会和死者一同落下水里,留在岸边的鞋子表明了死者选择了投水自尽。还有投河自尽者留下鞋子在岸边,也是一种自己放下世间万物再无诸多牵挂,断不回首的仪式。
方便死后供牌于家族宗庙
俗话说落叶归根,入土为安。去世后牌位供于家族宗庙,代表着家族对其身份的认可,承认此人是家族之人。而且在古代横死之人包括早夭、他杀或因牢狱之灾罪被处决之人,是不能葬入祖坟的。投河自尽者如果没有留下任何遗物,则很容易被认为是遭到他杀。
所以无论在什么时期,投河、投井自杀前,岸边或者井边是否存在死者留下的鞋子也成了判定其是自杀还是其他死亡形式的重要证据。
传统的认知同时表明心意
传统的认知里面,投河之人必须得找到尸骨,好生安葬,以入土为安,得一个周全。但是还有一点比较容易忽视的就是,他们是为了用自己的死亡来表明自己的心意,只有让别人找到自己的尸体,才能将心意表达出去,也就是说的以死明志。如果是尸体都找不到,那么就属于失踪,或者是不辞而别,那么这次死亡就没有任何的意义。
所以作为最好的标志物,脱鞋便成了跳河前的统一动作,也是一个必须的动作,并不是多此一举。
时针说
自古以来,人各有志。无论是名士还是寒衣,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理想。正如乐府诗中的刘兰芝和焦仲卿,也如朝堂上撞柱明志的钟馗,还有怀才不遇的屈原。若非实在是封建礼教的枷锁和束缚以及时运的不公,还有怀才不遇,伯乐难觅的走投无路,相信没有人会轻易的放弃自己的大好的年华和生命吧。
相反,他们终结自己的生命。并非草率而为。而是以生命终结传递着更为崇高的志向和不同流世俗的气节;虽抗争不了命运,但可以为了爱情坚守付出生命。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是留下清明与正气,“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存得名节与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