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爱写诗,也不缺纸,为何常写于墙壁上呢?
很多人都认为写诗作词需要在书本上、纸面上真正写下来,才算写作,然而在现代媒介发达的环境下,很多人都会在互联网上写作,比如我们在头条上写文章、在贴吧中讨论问题,甚至看个视频都能发送弹幕和大家讨论一下剧情。那么古代媒介不发达的情况下,他们会怎么表达自我情感、与朋友进行交流呢?同理,如果我们将墙壁理解为古人的“朋友圈”,通过这种方式传播作品,希望获得更多人的“点赞”,就会很好理解了。
将诗词写在墙壁上,更具有公开性和共享性
古人将诗词写在“墙壁上”是一种特别重要的文学创作方式和传播方式,这种创作行为相比于写在纸上,大不相同。一般情况下,写在纸上是一种私密性的行为,供大家传阅的范围也十分有限,而写在墙壁上,它更公开,至少那些过路的行人都可以驻足观看、阅读。这样就能够带动读者与作者形成情感共鸣,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因为一首诗词结缘,给双方提供一个交际的平台,也让有心之人进行“和诗”,让作品更加精彩。比如唐代诗人元稹和白居易就在墙壁上和诗而作,元稹在《阆州开元寺壁题乐天诗》中写道:
忆君无计写君诗,写尽千行说向谁。题在阆州东寺壁,几时知是见君时。
元稹到了阆州的开元寺,就在这寺庙的墙壁上写了一首诗,并艾特了白乐天说:“我现在想你啊,但是却见不到你,只能给你写诗,不知道什么时候再能相见!”没过多久,白居易就为元稹回信,只不过,白居易没有在同一面墙壁上写,而是写在了屏风上,诗《答微之》中写道:
君写我诗盈四壁,我题君句满屏风。与君相遇知何处,两叶浮萍大海中。
试想一下,现代明星发朋友圈艾特好朋友都能迅速上热搜,获得很多人的注意力。而古代明星元稹在公开场合艾特白居易,不是也能获得很多人的注意力吗?一旦博得大众的眼球,诗歌不就能获得了更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了。
古代文人写诗,一般都代表着文人有着较高的地位、声誉,他们不缺钱,更不会缺纸。但他们写诗作词不在纸上,而在墙壁上,不是因为他们省吃俭用,而是想借助“墙壁”这个公开的媒介,让作品更好更快的传播,获得更多人的关注,这相对于纸张印刷的高昂代价相比,简直是两全其美的好事!
将诗词写在墙壁上,更具有历时性和延续性
相对于纸张的弱保存性来说,墙壁其实更能跨越历史的变迁,具有更强的保存性。在战乱纷繁、朝代更迭频繁的古代,很多优秀的诗词作品刻在竹简上、抄在纸张上,都避免不了人们在逃难的过程中流失,造成诗词文化的断层。而将诗词写在墙壁上,反而能够具有更长的延续性,也能够让不同朝代的有心人,看到前朝作品诗,产生共情,聊以慰藉。比唐代诗人杜甫在《岳麓山道林二寺行》中写道:
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宋公放逐曾题壁,物色分留与老夫。
诗中的“宋公”就是初唐诗人宋之问,睿宗景云元年(710年)他因贿赂罪被流放到钦州,道经长沙时,有诗题在了寺壁,而此时的杜甫在遭遇安史之乱后,漂泊无依,流浪到了岳州,在墙壁上写下这首诗,来表达壮志未酬、家国破败的悲痛心绪。到了北宋时,辛弃疾和诗说“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辛弃疾作为豪放派著名词人,以“松竹之友”、“花鸟弟兄”来和诗,正是体现了他感受到杜甫漂泊难归的焦虑,故国沦陷的悲哀,达到了移情和共情的效果。
这种诱发“观诗者”的创作动机,从而发生和题和续题的情况,在历史上数不胜数。但也有诗人因为前人作的诗太好了,就由此“搁笔传唱的”,诗仙李白就是这样的人。我们都知道盛唐诗人李白是个天才,但天才也有叹服的“题壁诗”,崔颢的《黄鹤楼》中写道:“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李白在到了黄鹤楼之后,本来准备了笔墨,也准备显露一下自己的才华,可看到崔颢的诗后,竟然说了一句: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而李白说出这句话一方面是肯定了崔颢的《黄鹤楼》写的真优秀,另一方面也侧面反映了古人将诗词写在墙壁上,能够让更多的人看到,甚至能够激起他们的创作欲望,也正是由于诗词流传的历时性,才使更多的诗人在学习他人创作手法的同时,不断锤炼个人的写作能力。
古人将诗词写在墙上,更能经得起时间的冲刷、岁月的磨练,让诗词流传的时间更久,延续的空间更广,使不同朝代的诗人看到墙壁上的诗,都能对号入座的联想到自身的处境,从而唤醒诗人的创作心绪,和出更优秀的诗词作品。
情到深处,欲罢不能,未能随身准备备好“笔墨纸砚”
古代人要想在纸张上写诗作词,必须要铺纸、研墨、洗笔等一系列复杂的准备程序,不像现代人写东西用手机便签那么方便,然而灵感是转瞬即逝的,若真的经历那么繁琐的程序,估计已经忘得差不多了,所以直接拿起石头在墙壁上刻画,简直是一种淋漓尽致抒发情绪的最佳创作手段。
此外,在墙壁上写诗的创作方式,到了唐宋已经十分普及了,当时的交通也比较发达,文人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也开始游学游宦,这种情况使得文人羁旅异乡、仕途坎坷、舟车劳顿、思乡情切,难免会产生一系列的情感,当他想写出来的时候,随身未必带有大量的纸笔进行创作,而写在墙壁上,就成了一种既简单又方便的行为了。比如宋代诗人叶绍翁,他有一次去拜访朋友,但朋友却不在家,他觉得自己大老远跑一趟不容易,就在这位朋友的门口写了一首诗,叫做《游园不值》,诗中写道: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写这首诗时,适逢“友不在”的失落与“访友”的希翼碰撞在一起,他的内心心理十分复杂,想改天再来,又觉得朋友一会儿就回来了,在这种尴尬纠结的心绪中写下这首七言绝句。试问,叶绍翁来的时候带好笔墨纸砚了吗?哈哈哈,想必是不可能的,所以说,诗人情到深入时,把诗写在墙上,是一种最方便的创作方式了。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
诗者,吟咏性情也。
正是阐释了:文人在创作诗词时都是以抒发内心的真实情感为依托的,通过抒发情感,借助诗词形式来表达诗人的心灵世界。在这里,严羽并未要求诗人必须在纸张上写诗,所以说,古人写诗都是舒展性情的方式,而把诗写在什么地方已经不重要了。
结语
古人写诗也真是一种很神奇的事情,他们能写在山崖上,也能写在驿站中、寺庙中、楼台中,更能题写在墙壁上,这种独特的文学创作都是诗人的即兴创作,展现了诗人们的卓越实力。他们爱写诗,但是更爱展现自己的性情,希望得到他人的赞赏和理解,而题写在墙壁上,就像公开发朋友圈一样,获得更多人的驻足观看、理解体会,甚至是和诗以馈,这种“点赞”的方式确实不同今人,但却扩大了作品的传播度,更让作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慰藉了不同朝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