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熙王朝》中,康熙为何要将归顺的陕甘提督王辅臣凌迟处死呢?
在皇权至上的年代,保全自己皇位的稳定是最大的道德。“宁杀三千,不放一个”永远是古代皇帝们最执着的信条。康熙无疑也是一个利益至上的实用主义者,同样是一个过河拆桥,背信弃义的行家里手。
在三藩和康熙较量的整个过程中,实际上最占有优势的王辅臣,结果两边的好都没讨到。对于王辅臣而言,无论是吴三桂赢了,还是康熙赢了,他的结局实际上已经注定是个悲剧了。
陕甘提督王辅臣
为了保住皇权,宁可错杀,也不可放过。在中国古代皇权集中的时代,威胁皇权者,必会被处死,皇帝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王辅臣曾经是吴三桂手下一名大将,后来大清王朝入关,平定四海八方,王辅臣投靠了大清王朝,然后在大清做了一个小官。他对大清王朝没有多大的感情,心中还惦念着吴三桂,对朝廷不太忠心。在吴三桂袭击大清的时候,王辅臣正好被康熙皇帝提拔为陕甘提督。
但他非但没有怀着感恩之心,反而动摇想造反。在康熙帝对他下命令,让他抵抗吴三桂的军队的时候,他握兵不动,违抗命令,导致康熙帝对他疑心。而且康熙帝还独自给他写过几封书信,先是赞美他,再就是恳求他抵抗兵力。但是他看了以后都纹丝不动,叛逆之心人皆可知,对待这种人就应该斩草除根。
后来直到大清的部队兵临城下的时候,王辅臣才马上投降,但这个时候已经晚了。对于造反的人,只能杀一儆百,才能给众人做表率。虽然曾经康熙帝答应过,不杀王辅臣,但是对于这种有不臣之心的臣子,如果不杀的话,还留着他下一次背叛你吗?
为了稳固皇权,避免这种叛乱的事再次发生,康熙帝痛定思痛,下令将他凌迟处死。这是他该得的,如果他对大清王朝忠心耿耿,可以继续做他的陕甘提督,富贵平安的过一生。但是他贼心不死,只要还在一天,就可能威胁到大清王朝的安定。
王辅臣到底怎么死的?
王辅臣其实并不是康熙凌迟处死的,而是为了保全家人选择自尽,在历史的一些书籍当中都有记载过,他确确实实是自尽而死的。我们可以从王辅臣的生平事迹来看,他首先是投降了吴三桂到后来的时候又去投降清朝,康熙为了稳住王辅臣的心,所以就封他为平凉提督。虽然做了官,他的心里还是担惊受怕的,他怕的是康熙在有朝一日会翻起旧账,所以他为了保全自己的家人选择了自尽。
王辅臣选择自尽的时候,这个过程还是有一些看头的,因为康熙在背后秘密的命令图海去监督王辅臣,但是王辅臣知道这个事情,所以为了不拖累图海,他就自己伪造了一个得病而死的样子。在那天晚上他故意喝的大醉,然后让他的一些亲信在口鼻上面一层一层的蒙上纸,然后喷上酒水,这样的话就可以造成喝酒得病而死的假象。
但是为什么最后他就自尽而死了呢?
因为他到底是对康熙皇帝没有真正的服从。在他的内心深处,他一直都是想要造反的,而这一点其实也早就被朝廷察觉出来。康熙皇帝甚至派了大臣去监督他,就是预防他有什么不轨之心。
最后王辅臣的事情败露,他知道自己迟早是要死在朝廷的手中,但是为了不能影响到他的妻子儿女,他就想了一个办法,就是自己自杀,然后再谎报成病死,这样朝廷就会感念他多少也是做了很多的事情,就不会怪罪于他的妻子儿女。
王辅臣也可以说得上是一代枭雄啊。尽管他最后死了,但是好歹还留了一个全尸,而且并没有殃及到他的妻子儿女,我觉得这一点做得很好。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