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皇帝是明朝的第几代皇帝
4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万历皇帝
朱翊钧(1563年—1620年)明神宗,汉族,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第三子。隆庆六年(1572年),穆宗驾崩,10岁的朱翊钧即位,次年改元万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朱翊钧在位初之十年,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政务,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人民生活也有所提高。亲政后,励精图治、生活节俭,有勤勉明君之风范,开创了“万历中兴”局面。执政后期荒于政事,使大明王朝逐渐走向衰亡。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朱翊钧崩,庙号神宗,谥号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葬十三陵之定陵。
基本信息
本名:朱翊钧
别称:万历帝、明神宗
所处时代:明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北京裕王府
出生时间:1563年(癸亥年)8月27日(嘉靖四十二年)
去世时间:1620年7月21日(万历四十八年)
主要成就:开创万历中兴 万历援朝战争 平哱拜之乱
主要事件:万历怠政、萨尔浒之战
配 偶:孝端显皇后、孝靖皇后
职 业:皇帝
人物生平
朱翊钧
早期经历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八月十七日,朱翊钧出生在裕王府,是朱载垕的第三子。朱翊钧的诞生给裕王府带来欢乐,王府张灯结彩,来道贺的人络绎不绝,热闹非凡。然而,这种喜庆的气氛很快就烟消云散了,代之的是人人自危的恐怖现象。原来朱翊钧的祖父嘉靖皇帝,对于这个皇孙的出世并不高兴,而是产生一种愤恨的心理。因此,关于朱翊钧的诞生,没人敢报告皇帝,更不敢为之起名字,直到5岁时,这个皇孙才有了朱翊钧这个名字。
登基为帝
隆庆六年(1572年)五月二十二日,宫中传出隆庆帝病危的消息。二十五日,内阁大学士高拱、张居正、高仪被召入宫中。高拱等人进入寝宫东偏室,见隆庆帝坐在御榻上,榻边帘后坐着皇后陈氏、皇贵妃李氏,10岁的太子朱翊钧就立在御榻的右边。隆庆帝抓住高拱的手,临危托孤,“以全国使先生劳累”。司礼监太监冯保宣读给太子朱翊钧的遗诏:“遗诏与皇太子。朕不行了,皇帝你做。一应礼仪自有该部题请而行。你要依三辅臣并司礼监辅导,进学修德,用贤使能,无事荒怠,保守帝业。”三位大学士受托之后,掩泪而出。第二天,隆庆帝即崩于乾清宫。六月初十,皇太子朱翊钧正式即位,次年改元万历。
内阁争纷
按照隆庆帝的布置,高拱是外廷的顾命大臣中排名最前的;在宫中,朱翊钧自然依靠冯保。但是,冯保与高拱的关系非常恶劣。此前,司礼监掌印太监职位空缺,高拱先后推荐了陈洪、孟冲,就是不愿让冯保做掌印太监。
冯保此人知书达礼,又喜爱琴棋书画,很有涵养,所以很受隆庆帝的喜爱。冯保利用皇权更迭之间的权力真空,轻松地通过一道遗诏,就驱走了孟冲,自己做了掌印太监。但是,就高拱来说,对冯保自然是必欲除之而后快,在高拱的授意下,工科都给事中程文、吏科都给事中雒遵、礼科都给事中陆树德都开始弹劾冯保。由此,一场政治斗争势必不免,斗争中,冲突双方是冯保和高拱,而张居正表面上是帮助高拱的。但实际上,张居正与冯保关系非常密切,早就预谋赶走高拱。
隆庆六年(1572年)六月十六日,冯保就利用高拱曾经说过的“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一语把自视甚高、性格粗直的高拱赶离京城。高拱一走,高仪也惊得呕血三日而亡,三位内阁顾命大臣中只剩下张居正一人。
太岳辅政
万历朝的前10年,朱翊钧的生活基本上是受三个人的规范,一个是自己的母亲慈圣李太后,一个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一个是内阁大学士张居正。
慈圣皇太后与太监冯保都喜欢书法。所以,朱翊钧很小的时候书法就极为工整。冯保在宫中,被皇帝称作“伴伴”、“大伴”,小皇帝对于冯保非常畏惧。每次小皇帝与小太监玩的时候,看到冯保来了,就正襟危坐说:“大伴来了”。冯保的职责不但是对皇帝实行一般的教育,有时还要代皇帝朱批。因此,他与张居正之间的联系要紧密一些。实际上,正因为内有冯保,外有张居正,万历初年的新政才能顺利地推行。
张居正对于朱翊钧的辅导和关怀无微不至,他为皇帝安排了详尽的视朝和讲读的日程表。大至朝廷用人之道,小至宫中的一些小节,张居正都要细细地与皇帝说。
万历朝的前10年,在小皇帝的支持下,张居正在政治上、经济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政府面貌焕然一新,经济状况也大为改善。万历十年六月(1582年),一代名臣张居正病逝,朱翊钧从此开始亲政
朱翊钧(1563年—1620年)明神宗,汉族,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第三子。隆庆六年(1572年),穆宗驾崩,10岁的朱翊钧即位,次年改元万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朱翊钧在位初之十年,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政务,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人民生活也有所提高。亲政后,励精图治、生活节俭,有勤勉明君之风范,开创了“万历中兴”局面。执政后期荒于政事,使大明王朝逐渐走向衰亡。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朱翊钧崩,庙号神宗,谥号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葬十三陵之定陵。
基本信息
本名:朱翊钧
别称:万历帝、明神宗
所处时代:明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北京裕王府
出生时间:1563年(癸亥年)8月27日(嘉靖四十二年)
去世时间:1620年7月21日(万历四十八年)
主要成就:开创万历中兴 万历援朝战争 平哱拜之乱
主要事件:万历怠政、萨尔浒之战
配 偶:孝端显皇后、孝靖皇后
职 业:皇帝
人物生平
朱翊钧
早期经历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八月十七日,朱翊钧出生在裕王府,是朱载垕的第三子。朱翊钧的诞生给裕王府带来欢乐,王府张灯结彩,来道贺的人络绎不绝,热闹非凡。然而,这种喜庆的气氛很快就烟消云散了,代之的是人人自危的恐怖现象。原来朱翊钧的祖父嘉靖皇帝,对于这个皇孙的出世并不高兴,而是产生一种愤恨的心理。因此,关于朱翊钧的诞生,没人敢报告皇帝,更不敢为之起名字,直到5岁时,这个皇孙才有了朱翊钧这个名字。
登基为帝
隆庆六年(1572年)五月二十二日,宫中传出隆庆帝病危的消息。二十五日,内阁大学士高拱、张居正、高仪被召入宫中。高拱等人进入寝宫东偏室,见隆庆帝坐在御榻上,榻边帘后坐着皇后陈氏、皇贵妃李氏,10岁的太子朱翊钧就立在御榻的右边。隆庆帝抓住高拱的手,临危托孤,“以全国使先生劳累”。司礼监太监冯保宣读给太子朱翊钧的遗诏:“遗诏与皇太子。朕不行了,皇帝你做。一应礼仪自有该部题请而行。你要依三辅臣并司礼监辅导,进学修德,用贤使能,无事荒怠,保守帝业。”三位大学士受托之后,掩泪而出。第二天,隆庆帝即崩于乾清宫。六月初十,皇太子朱翊钧正式即位,次年改元万历。
内阁争纷
按照隆庆帝的布置,高拱是外廷的顾命大臣中排名最前的;在宫中,朱翊钧自然依靠冯保。但是,冯保与高拱的关系非常恶劣。此前,司礼监掌印太监职位空缺,高拱先后推荐了陈洪、孟冲,就是不愿让冯保做掌印太监。
冯保此人知书达礼,又喜爱琴棋书画,很有涵养,所以很受隆庆帝的喜爱。冯保利用皇权更迭之间的权力真空,轻松地通过一道遗诏,就驱走了孟冲,自己做了掌印太监。但是,就高拱来说,对冯保自然是必欲除之而后快,在高拱的授意下,工科都给事中程文、吏科都给事中雒遵、礼科都给事中陆树德都开始弹劾冯保。由此,一场政治斗争势必不免,斗争中,冲突双方是冯保和高拱,而张居正表面上是帮助高拱的。但实际上,张居正与冯保关系非常密切,早就预谋赶走高拱。
隆庆六年(1572年)六月十六日,冯保就利用高拱曾经说过的“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一语把自视甚高、性格粗直的高拱赶离京城。高拱一走,高仪也惊得呕血三日而亡,三位内阁顾命大臣中只剩下张居正一人。
太岳辅政
万历朝的前10年,朱翊钧的生活基本上是受三个人的规范,一个是自己的母亲慈圣李太后,一个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一个是内阁大学士张居正。
慈圣皇太后与太监冯保都喜欢书法。所以,朱翊钧很小的时候书法就极为工整。冯保在宫中,被皇帝称作“伴伴”、“大伴”,小皇帝对于冯保非常畏惧。每次小皇帝与小太监玩的时候,看到冯保来了,就正襟危坐说:“大伴来了”。冯保的职责不但是对皇帝实行一般的教育,有时还要代皇帝朱批。因此,他与张居正之间的联系要紧密一些。实际上,正因为内有冯保,外有张居正,万历初年的新政才能顺利地推行。
张居正对于朱翊钧的辅导和关怀无微不至,他为皇帝安排了详尽的视朝和讲读的日程表。大至朝廷用人之道,小至宫中的一些小节,张居正都要细细地与皇帝说。
万历朝的前10年,在小皇帝的支持下,张居正在政治上、经济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政府面貌焕然一新,经济状况也大为改善。万历十年六月(1582年),一代名臣张居正病逝,朱翊钧从此开始亲政
展开全部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一说亡于1683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元朝、下启清朝的朝代,是以汉族为主推翻蒙古族统治者而建立起来的汉族复兴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君主制王朝。而明朝皇帝,则是指由明太祖朱元璋开始,直至明思宗朱由检共16位明朝皇帝。明代的皇帝个个性格鲜明,明代各朝也因皇帝的鲜明个性而有不同的气象。1368年朱元璋灭元称帝,国号大明,历十二世,传十六帝:明太祖(洪武)、明惠帝(建文)、明成祖(永乐)、明仁宗(洪熙)、明宣宗(宣德)、明英宗(正统/天顺)、明代宗(景泰)、明宪宗(成化)、明孝宗(弘治)、明武宗(正德)、明世宗(嘉靖)、明穆宗(隆庆)、明神宗(万历)、明光宗(泰昌)、明熹宗(天启)、明思宗(崇祯)。趣历史将明朝的皇帝一一道来,叙其登皇位的惊险历程。
明朝皇帝顺序表
明太祖朱元璋 -- 明惠帝朱允炆 -- 明成祖朱棣 -- 明仁宗朱高炽 -- 明宣宗朱瞻基 -- 明英宗朱祁镇
明代宗朱祁钰 -- 明宪宗朱见深 -- 明孝宗朱佑樘 -- 明武宗朱厚照 -- 明世宗朱厚熜 -- 明穆宗朱载垕
明神宗朱翊钧 -- 明光宗朱常洛 -- 明熹宗朱由校
明朝皇帝顺序表
明太祖朱元璋 -- 明惠帝朱允炆 -- 明成祖朱棣 -- 明仁宗朱高炽 -- 明宣宗朱瞻基 -- 明英宗朱祁镇
明代宗朱祁钰 -- 明宪宗朱见深 -- 明孝宗朱佑樘 -- 明武宗朱厚照 -- 明世宗朱厚熜 -- 明穆宗朱载垕
明神宗朱翊钧 -- 明光宗朱常洛 -- 明熹宗朱由校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第十三个: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1527年-1620年在位
1.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1368年-1398年在位
2.明惠帝,建文皇帝,朱允炆1398年-1402年在位
3.明太宗(成租)永乐皇帝,朱棣1402年-1424年在位
4.明仁宗,洪熙皇帝,朱高炽1424年-1425年在位
5.明宣宗,宣德皇帝,朱詹基1425年-1435年在位
6.明英宗,正统(天顺)皇帝,朱祁镇1435年-1449年,1457年-1464年在位,因做过两次皇帝,故用两个年号。
7.明代宗,景泰皇帝,朱祁钰1449年-1457年在位
8.明宪宗,成化皇帝,朱见深1464年-1487年在位
9.明孝宗,弘治皇帝,朱佑樘1487年-1505年在位
10.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1505年-1521年在位
11.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1521年-1567年在位
12.明穆宗,隆庆皇帝,朱载垕1567年-1572年在位
13.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1527年-1620年在位
14.明光宗,泰昌皇帝,朱常洛1620年在位28天
15.明熹宗,天启皇帝,朱由校1620年-1627年在位
16.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1627年-1644年在位
1.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1368年-1398年在位
2.明惠帝,建文皇帝,朱允炆1398年-1402年在位
3.明太宗(成租)永乐皇帝,朱棣1402年-1424年在位
4.明仁宗,洪熙皇帝,朱高炽1424年-1425年在位
5.明宣宗,宣德皇帝,朱詹基1425年-1435年在位
6.明英宗,正统(天顺)皇帝,朱祁镇1435年-1449年,1457年-1464年在位,因做过两次皇帝,故用两个年号。
7.明代宗,景泰皇帝,朱祁钰1449年-1457年在位
8.明宪宗,成化皇帝,朱见深1464年-1487年在位
9.明孝宗,弘治皇帝,朱佑樘1487年-1505年在位
10.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1505年-1521年在位
11.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1521年-1567年在位
12.明穆宗,隆庆皇帝,朱载垕1567年-1572年在位
13.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1527年-1620年在位
14.明光宗,泰昌皇帝,朱常洛1620年在位28天
15.明熹宗,天启皇帝,朱由校1620年-1627年在位
16.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1627年-1644年在位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万历十五年》选取了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和李贽这六个历史人物,描绘他们在明朝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自救与救世的挣扎。从皇帝到官员,不管皇帝是励精图治还是消极怠工,首辅是锐意改革还是因循守旧,官员是公正无私还是贪污腐败,最后身上都背负了沉重的无能为力,时代的局限性使得他们看不到这个王朝最深的症结所在,只能止步于“看到了”无力的境地。从作者黄仁宇先生的观点来看,大明朝衰败的根本是以道德代替法制。在这落后的制度里无论怎样的个人,身处何等地位,做出怎样的努力,还是他想改变与摆脱的社会环境,都被沉重的制度牢牢禁锢着。
道德实际上是对欲望的抑制,在等级制度的确立没有彻底解决人与人之间欲望的冲突下,拥有改变能力的胜利者希望自己的地位能够长久保持,道德这一工具顺势产生。加上道德又具有神秘性,自然而然道德与法律建立起了联系。
回溯中国五千年历史,从古至今,道德都成为我国历史王朝中国家治理的最美妙的工具。自大汉王朝开始就以道德为根基构建社会制度,但“德治”始终是美好的想象。中国古代的德治毕竟只是一种境界,清官成为楷模的象征,即书中提到的海瑞,全民景仰,但对于管理阶级而言,或是标准太高而无法实现,或是私欲的追求仍然占上风,因此大多人都只是将仁义道德这件漂亮绚烂的衣服披上,以高尚之名,行苟且之事。
对于本书中的文官集团,他们一面宣扬中军爱国,一面作者放贷等自私自利的事,那张居正来说,他要求皇帝勤俭节约,但自己却生活奢靡。这是强大的文官集团的代表之一,文官集团拥有双重性格,一方面这些人以发挥治国天下的抱负相标榜,以自我牺牲自诩,而另一方面又不由自主地利用体制上的缺陷谋求私利。而海瑞作为文官集团的一员,是彻彻底底的原教旨主义,他一丝不苟、逐字逐句地执行着孔孟圣经,但讽刺的是,海瑞的极端又是站在了统治阶级的对立面。海瑞的结局并不令人意外,他的严于律人,苛于律己的终身准则也没能影响到谁,在解决官司时,以道德凌驾于法律之上,尽管他将道德划分得如此细致和合乎情理,却注定逃脱不了圣人言的道德框架,至于300多年后意外被披上的主义战衣,成为愚公一般的预言就并非所愿了。
同时,道德毕竟是虚无飘渺的,是非评判的标准只凭文臣一张嘴,就像书中描述的场景,官员们讨论具体问题,当争执激烈的时候,就互相攻击人品。这是忽略问题本身,放大到一个国家对于具体政务的处理,依据道德而非法律,国家的命运必然走向无法挽回的地步。
道德实际上是对欲望的抑制,在等级制度的确立没有彻底解决人与人之间欲望的冲突下,拥有改变能力的胜利者希望自己的地位能够长久保持,道德这一工具顺势产生。加上道德又具有神秘性,自然而然道德与法律建立起了联系。
回溯中国五千年历史,从古至今,道德都成为我国历史王朝中国家治理的最美妙的工具。自大汉王朝开始就以道德为根基构建社会制度,但“德治”始终是美好的想象。中国古代的德治毕竟只是一种境界,清官成为楷模的象征,即书中提到的海瑞,全民景仰,但对于管理阶级而言,或是标准太高而无法实现,或是私欲的追求仍然占上风,因此大多人都只是将仁义道德这件漂亮绚烂的衣服披上,以高尚之名,行苟且之事。
对于本书中的文官集团,他们一面宣扬中军爱国,一面作者放贷等自私自利的事,那张居正来说,他要求皇帝勤俭节约,但自己却生活奢靡。这是强大的文官集团的代表之一,文官集团拥有双重性格,一方面这些人以发挥治国天下的抱负相标榜,以自我牺牲自诩,而另一方面又不由自主地利用体制上的缺陷谋求私利。而海瑞作为文官集团的一员,是彻彻底底的原教旨主义,他一丝不苟、逐字逐句地执行着孔孟圣经,但讽刺的是,海瑞的极端又是站在了统治阶级的对立面。海瑞的结局并不令人意外,他的严于律人,苛于律己的终身准则也没能影响到谁,在解决官司时,以道德凌驾于法律之上,尽管他将道德划分得如此细致和合乎情理,却注定逃脱不了圣人言的道德框架,至于300多年后意外被披上的主义战衣,成为愚公一般的预言就并非所愿了。
同时,道德毕竟是虚无飘渺的,是非评判的标准只凭文臣一张嘴,就像书中描述的场景,官员们讨论具体问题,当争执激烈的时候,就互相攻击人品。这是忽略问题本身,放大到一个国家对于具体政务的处理,依据道德而非法律,国家的命运必然走向无法挽回的地步。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