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拥百万大军的李自成,为何在清军面前只坚持了40天?
我们可以说李自成的军队有百万,但也可以说没有。对于整个大顺政权来说,账面上有100万军队是一件令人慷慨激昂的事情。但李自成灭亡的大明账面上可是有200—300万军队,所以账面上东西别太当真。
首先兵力过于分散。李自成先取西安为自己的基地,称西京,是整个大顺的政治、军事重心,因此在西北留下了大批军队驻防,这就占了一大部分。其次,在进军的过程中,军队不断分散。湖广襄阳四府要应对他的老对手左良玉,因此留下了重兵驻防。在新占领的山西、畿辅、山东又派出了很多军队征服及占领。
反正到达北京的军队是有限的,据顾诚先生考证,在决定天下的山海关之战中,李自成的军队只有10万人,而吴三桂、清军就达到了12、3万。
其次就是李自成的军队成分太复杂了,李自成势力在崇祯年间的起伏是最大的。跟随李自成的亲信(主要是造反的农民和逃军)抛开不论,李自成军队扩张最大的部分来自于明朝投顺的军队,那么这些人在大顺政权盛衰前后,大顺对他们的态度可以归结为敌人-准敌人-敌人。他们投顺大顺政权就给大顺政权带来一个问题,虽然大顺军队数量增加了,但战斗力反而减弱了,因为他们不跟随李自成出征,而李自成为了政权的稳固就需要留一部分军队制衡他们。
当然,李自成的思考是有道理的,在山海关战败和北京陷落以后,大顺政权内的原降兵降将、地方势力就摆脱了大顺政权,而投入了清军的怀抱,这也是大顺和大清实力消长盛衰的关键。
最后是清军和关宁军的战斗力差距。对于农民军来说,他们有很多人是拖家带口的,跟着闯王闹革命行,正儿八经血战是做不到的。更关键的是,山海关战败后,大顺军连战连败,早就被清军打的没有斗志了。战争这种东西,就是《亮剑》里面说的那样,狭路相逢,明知是死也要亮剑,但大顺军的常态是三十六计,这样如何不败。而且,在很多战役中,清军的人数要远远超过大顺军。大顺军很多时候就1、2万人,甚至只有几千人跟清军作战,这能打赢就见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