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从业者压力大,大部分工作也很枯燥,那么金融从业者的乐趣在哪?
1. 答主在这里主要陈述缺点,并非是答主认为金融行业缺点多过优点,而是提醒读者进入此行业将来可能面对的困难是什么。答主希望进入这个行业的人清楚认识到从事此行业所需要付出的是什么,面对的是什么,心安理得把这个行业当作值得追求一生的事业来做,而不是仅仅凭着一腔热血,一时兴起或者活在别人所诉的美好愿景之中。而这也是答主对于投资这项事业的态度。风险和收益是投资两大不变的主题,对于职业选择也是,人生的重大抉择也是如此。不过至于如何选择,有些时候,并非落于合适与否,惟愿与不愿。
2. 术业有专攻。答主是价值投资者,看重基本面,对Quant虽有所知,但只是略懂一丝皮毛,而Quant的投资方式、理念与我有较大差异,因此对于Quant方面的问题不敢随意作答。对量化和价值投资孰优孰劣的问题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事,无法评论。
3. 有人问及IB中的S&T,我并未在IB这个部门做过事,但还是可以简单说说个人看法。现在的IB并没有可以明确被称为自营的业务(proprietary trading)。即使有,也是游走于政策边缘,相比于七八年前的规模不可同日而语。在S&T体验一下Trading Floor并没有什么坏处,只不过做市/拿头寸这种事情的交易偏向短线。在我看来,短线交易并无不可,不妥的是长久做短线交易容易沾染急功近利的心态,妄图在短期之内通过杠杆攫取一大笔财富的浮躁心态,尤其在尚未搞清市场逻辑的前提之下。这种心态对于未来的投资生涯个人认为有百害无一利。所以一个人如果想把投资当作一辈子的事业来做的话,S&T并不适合带上太久,向Research转型或转投买方才是正途。不过以上建议只是符合我个人的投资理念,纯属个人看法。选择这种事情,还是自己慎重考虑后再做决定才好。
4. 这里面有些同行提到了压力和心态。我在回答时提到过压力大的问题,实际上我个人在工作前半段的时候确实感觉压力较大,要说现在,其实还好。至于心态,我认为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于我个人而言,只要你没有变成基金的高级合伙人,公司对你个人来说只不过是一个平台而已,你为公司和投资人赚钱,他给你薪水奖金,这是最直接的利益关系。
你做得好了,名利双收,做的差了,扫地出门,天经地义。不报不切合实际的期望,也就不会有忿忿不平的失望。至于业绩和投资策略方面,投资经理自然在建立头寸之前会有周详的计划,面对不同的市场状况作出相应的操作。在建仓之前,充分考虑,建仓之后,承担风险与收益,为自己做出的决策负责,这也是天经地义,自然要淡然处之。 不过,真正的淡然,是在历经市场浮沉有成功业绩支持的自信。这也是我希望自己达到的高度。而投资赚不赚钱,靠的是水平,能赚多少,运气也起很大作用,有些时候不必过度苛求,追求极致,这样也会淡然一些。
5. 看到有些评论抱怨收入低辛苦。我认为,你的收入状况取决于你所能为企业创造的价值多寡和对此价值的垄断程度。至于如何提高解决,请自行考虑,因为路都是自己走出来的。
6. 对于国内薪酬一类的数字表述,确切的说是根据朋友随意聊天道听途说而来,并非是答主拉上朋友去银行拉出薪资流水存为证据,证明其所报收入属实非虚,以作谈资。朋友相交,有些底线还是不能逾越的。
7. 对于有些质疑。“Sell Side研究员创造价值的方式是为S&T 部门带来交易的佣金。大银行的研报对所有交易客户都是免费的,从来没见过研究员靠卖研报为生”。这句话基本属实。“卖研报”只不过是中国基金圈朋友的说法,卖方的主要收入是靠佣金分仓,而买方选择卖方的主要因素就是卖方的研究实力。
卖方经常会到买方去交流推票,在很多基金经理看来,这种行为无异于卖研究卖研报,所有才有这一种说法。这个说法比较常见,至于真实性,问问基金经理是否认可这种说法便知。
另外,做投资组合的基金经理也可能需要来源于第三方的行业研究或者报告(例如咨询公司),这部分可肯定是无法免费的。至于我个人,因为我的策略时宏观对冲,并不追踪个股,绝大多数时间亦不需要细分至行业,无需与股票分析师打太多交道。我的研究支持更多来源于公司内部组合中各投资品种策略分析师的分析总结评论,彭博终端,路透终端,官方表态(FED,ECB,BOE,BOJ等央行官员或报告)或者是IB一些重量级宏观策略分析师对市场的评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