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曾投奔太平天国,为何转身就镇压呢?
左宗棠是晚清的重臣,同时还是军事家、政治家,湘军的著名将领,还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他一生参与过平定太平天国,兴办洋务运动,镇压捻军,平定陕甘同治回乱,更为重要的是,左宗棠害主持收复新疆,推动了新疆建省。
因此,左宗棠不仅是清王朝的柱国大臣,还是中国人的民族英雄!
可是,就是这样一位堂堂的柱国大臣,曾经却有意加入太平天国,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左宗棠是一介书生,二十岁乡试中举后,此后的会试却是屡试不第。到后来,太平天国北上之时,左宗棠去拜会过一次太平天国。
此时的清王朝已经腐败不堪,而他到了太平天国的军营却看到了欣欣向荣的局势,军士热情高涨。左宗棠也与石达开做了深入的沟通。
左宗棠将太平天国目前存在的问题告诉了石达开,他提出了两个建议,一是尊重孔孟之道,淡化拜上帝教,以收取全国文人的心,二是放弃金陵(即天京)为首都,以免偏安一隅。
只不过,左宗棠的一番论调并未打动太平天国高层的心,杨秀清更是看不上这样的酸腐儒生,很快就被送离了太平天国。
在简又文的《太平天国全史》、范文澜的《中国近代史》以及日本人稻叶君山源的《清朝全史》等著作中,都曾提到过左宗棠曾投奔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全史》中写道:据传说:左宗棠初以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尝投太平军,劝勿倡上帝教,勿毁儒、释,以收人心。惟洪、杨以立国之源头及其基础乃在新教,不能自坏之,不听。左乃离去,卒为清廷效力。
《中国近代史》中记载:据比较可信的传说,当太平军围长沙时,左宗棠曾去见洪秀全,论攻守、建国的策略,劝放弃天主耶稣,专崇儒教,秀全不听,宗棠夜间逃走。
《清朝全史》中记载:据长沙人言,洪天王围长沙时,有一人布衣单履,与天王论攻守、建国之策。天王不能用,其人乘夜逃去。后湘人欲缚此献策者,因不知其姓名,其事遂寝。然考清末刊印之书,有曰《支那》者,以为此人即左宗棠也,且劝洪天王弃天主耶稣,专崇儒教。
由此可见,左宗棠似乎真的曾经投奔过太平天国,并且还向洪秀全、杨秀清献上过治国之策,可惜没有被采纳。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左宗棠确实很有先见之明。
有意思的是,左宗棠离开太平天国之后就开始组织团练,镇压太平天国,成为了镇压太平天国的中坚力量。
至于左宗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我想可能是他看到了太平天国高层人员的本质,知道这群人成不了气候,所以才会决然而去,投奔清廷
当然了,这件事本身的真实性还有待考证。不过,今天我们暂时不做讨论,主要分析一下太平天国方面的原因。
一、 太平天国宣扬拜上帝教拜上帝教可以说太平天国的根基,里面的大佬几乎都是教会成员。他们推行一神论,将其余所有的信仰都斥为歪门邪教。
在《太平天国史事考》中有这样的记载,如果要加入太平天国,“条件是必须改从他们的信仰”,“如不舍弃习惯而皈依真教则不容收纳”。
左宗棠作为一个大文人,自然不可能答应这样的条件,因此先天就决定了无法与太平天国走到一起。
一开始,他们就反孔、反儒、禁读四书五经。在太平天国史料中,有着许多的相关记载,“敢将孔孟横称妖,经史文章尽日烧”。洪秀全甚至还明文规定:“凡一切孔孟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皆不准买卖藏读也,否则问罪也”。
左宗棠可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儒家弟子,太平天国高层自然是看不上他的。不仅如此,太平天国此举更是将似左宗棠这样的知识分子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
三、 缺乏人才搜罗意识中国历史上不乏农民起义,最为成功的莫过于朱元璋。朱元璋每到一处,最为重要的就是搜罗当地的人才,这也就使得朱元璋最终能够获得成功。
然而,太平天国却不一样,从广西一直到南京,沿途的名儒,饱学之士多不胜数,但我们却从未看到洪秀全、杨秀清有争取知识分子的行动。
除了左宗棠,其实还有许多知识分子去投奔过太平天国,比如1860年,容闳(后来成为中国第一个留学生)曾满怀对清朝统治的不满,奔向天国,向天国领导人提出“新政七建议”,但没引起洪秀全的重视,只好离开天京。
王韬于1861年冬到达太平天国治理下的苏州,在表示归顺的同时,他上书太平天国地方当局,提出了极合时宜的复兴天国的军事良策。但上书后石沉大海,他亦只得失意地离开苏州。
所以说,太平天国最大的问题并不是没有知识分子,而是在于他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他们需要知识分子。
同时,他们采取过激的反儒行为,不但不能网罗知识分子,还将他们推向了对立面。而曾国藩恰好利用这一点,抛出《讨粤匪檄》,大骂太平天国不尊重孔孟,不尊重读书人,很快便得到了知识分子和地主阶级的青睐。
所以,我们在纵观整个太平天国时,发现他们虽然时不时会有一些优秀的将领出现,但是至始至终都没有几个有远见卓识、胸怀韬略的人出现。
李秀成在其自述中总结说,清军中“多用读书人”,而太平军中“无读书人”。这也就成为了太平天国失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