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94年,谁下令开始建造龙门石窟?
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一段大分裂时期,南北各股势力交互迭代,作为新生力量的鲜卑族在这个时期控制了北方大范围的地域,北魏孝文帝年幼时执政,此时实际政权掌握在冯太后手中,作为北燕皇族的汉族女子冯太后的为人处世对孝文帝拓跋宏产生了巨大的人生影响。
孝文帝亲政后认识到如果要巩固皇权,必须学习汉族执政的长处,与汉族融在一起才能长治久安。
于是北魏拓跋宏排除众异迁都洛阳,将都城从平城(今大同)迁都洛阳,这么做就是为了摆脱偏居北方的形势,深入推行汉化政策。龙门石窟开凿的第一个高潮就在北魏。并为了保证迁都及汉化的彻底贯彻执行,制定了严厉的制度,甚至死后也不得葬回北方,必须葬在洛阳附近。
鲜卑贵族以信仰佛教为主,在早期的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营造云岗石窟。至孝文帝拓跋宏亲政,为统一中华,改革旧制,故迁都中原腹地洛阳,经过改革,改汉姓,讲汉语,穿汉服,通婚汉民族,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融合了中华民族大团结,一个全新的汉文化在九州腹地洛阳诞生了,这种信仰不仅在大同营造了云岗石窟,也在在洛阳开始营造龙门石窟,并且在大同与洛阳之间官方,民间也营造了不少石窟,比较著名的有南涅水石窟,高平羊头山石窟等。这个新生的汉族影响了后世大统一的隋唐皇族,唐大宗李世民曾言,"我们李氏家族流淌着鲜卑独孤先祖的血统。"
孝文帝营造龙门石窟一方面是彻底汉化并融入汉族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也是作为非汉族执政所必须的亲和民众的行为,不论孝文帝出于何种考虑,总之为大同,为洛阳,为中国留下了璀璨的石窟宝库。
说到正解,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这里依山傍水,原名伊阙,隋炀帝迁都洛阳后改龙门,故龙门石窟又名伊阙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