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码是根据什么原理实现的?全国14亿人口,每个人都有信息, 这样需要的服务器够用吗?

而且还要时实更新,我是在考虑,什么样的原理,才能让服务器够用?... 而且还要时实更新,我是在考虑,什么样的原理,才能让服务器够用? 展开
 我来答
凤雏hm

2021-12-29 · TA获得超过149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732
采纳率:18%
帮助的人:124万
展开全部

这次新冠疫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不可谓不大,而这其中也包括了不少“新事物”走入我们大家的生活,像现在大家出门必备的口罩,疫情前大家基本很少用得上,而同样的,还有我们的进出各个场所需要出示的“健康码”。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健康码。

 其实说到健康码,我们不得不提的自然是二维码。二维码又称二维条码,常见的二维码为QR Code,QR全称Quick Response,是一个近几年来移动设备上超流行的一种编码方式,它比传统的Bar Code条形码能存更多的信息,也能表示更多的数据类型。

     二维条码/二维码(2-dimensional bar code)是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记录数据符号信息的图形;在代码编制上巧妙地利用构成计算机内部逻辑基础的“0”、“1”比特流的概念,使用若干个与二进制相对应的几何形体来表示文字数值信息,通过图象输入设备或光电扫描设备自动识读以实现信息自动处理:它具有条码技术的一些共性:每种码制有其特定的字符集;每个字符占有一定的宽度;具有一定的校验功能等。同时还具有对不同行的信息自动识别功能、及处理图形旋转变化点。

     一般来说,二维码的适用方向大都是商业活动、网络连接和信息获取等,同时具备有信息量大、易识别、成本低等特点,而这其中的信息获取和易识别、成本低就非常符合健康码的需求了。

    健康码的广泛应用,大概是在2020年中期,但“健康码”这一概念,其实在2020年二月份就已经提出来了,而到了2020年4月29日,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委)印发公告,发布《个人健康信息码》系列国家标准。该系列标准采用了国家标准快速程序,从立项到发布仅用了14天时间。 该系列国家标准实施后,可实现个人健康信息码的码制统一、展现方式统一、数据内容统一,统筹兼顾个人信息保护和信息共享利用,适用于指导健康码相关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和系统集成。

     就像大家都知道的那样,“健康码”分为三种:绿码可以直接通行,红码集中隔离14天,黄码隔离7天以内。由此,健康码系统已经形成一套标准,可根据不同地区需求,结合各地疫情防控需要快速推出。为推动各地“健康码”互通互认,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提供了跨省份互认共享的三种实现方式:第一种是在不改变地方现有“健康码”的情况下,通过跨地区防疫健康信息数据共享,在本地“健康码”中增加跨地区互认功能。第二种是各地“健康码”与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防疫信息码”对接,以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防疫信息码”为中介进行转换,从而实现跨地区“健康码”互认。第三种是未建设本地“健康码”的地区,可直接采用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防疫信息码”,同时结合本地防疫健康相关信息,实现跨地区互通互认。

     当然,“健康码”依然不能做到面面俱到,比如公民健康信息平时大都为自行上传;健康码的使用是在移动设备上普及,如果是缺少移动设备或者其使用经验的老年朋友,可能就会感到麻烦;还有大多时候健康码都是由人为检查,会有嫌麻烦的人喜欢使用“截图”的方式“蒙混过关”;当然,还有就是这种人力检查所消耗的人力资源也是不容小觑的。如果让我们汉玛智慧来提供解决方案的话,我会给您推荐我们的健康码人脸识别测温终端,不仅识别迅速准确,对接各个健康码平台,同时搭载有人证核验模式,在无法提供健康码验证的时候使用身份验证,这样通过其他技术来辅助协助健康码使用,可以让健康码的使用更加面面俱到。(详情请咨询:汉玛智慧 )

     日前疫情已趋近常态化,虽说不时会有新冠病毒在某地冒头的信息,但也终究是小打小闹,立刻就被我们团结的人民群众镇压了下去,相信只要我们做好日常的防护工作和注意个人卫生,积极响应国家的防疫号召,我们一定能够将疫情赶出我们的家园,真心希望在阳光下自由呼吸的日子能早点回到我们身边。

 原文出自  汉玛智慧

狮子座零
2021-02-24 · TA获得超过5224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848
采纳率:91%
帮助的人:38.5万
展开全部
健康码的数据来自于大数据,举个简单的例子,过往7~14天的GPS位置、线下扫码商家位置、购买火车票的信息等等,如果你买了一张去湖北的火车票,健康码很可能就会变色。

健康码的数据来源
健康码是动态码,如果申请者曾经与确诊或者疑似病例共同乘坐过一辆班车,或者来自重点疫区,那么就会影响到健康码的颜色。

健康码数据采集来源比较多,大家使用手机操作的基本上都可以被记录到。比如移动支付消费、二维码乘坐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微信、支付宝在后台记录的用户GPS位置信息,甚至是手机连接的基站位置信息,都可以用于健康码的数据来源。

如果在某一个时间,在特定的场合出现了确证患者,那么系统就会根据大数据分析判断那些人可能曾经与这些病例接触过,健康码就会“变色”。

健康码的三种状态
红码:确证病人、疑似病人、无症状感染者,与确诊病人有过密切接触的人员,医学观留人员,这些人都是红码状态。需要连续健康打卡14天,才能转换成绿码。

黄码:全国确诊人员的非密切接触的同行人员、发热门诊等级、外省人员、留观等有发热、咳嗽、腹泻等不适症状的人员,还有省外本省未满14天健康打卡人员等重点关注的人群。连续健康打卡7天,转换为绿码。

绿码:当前无症状、健康正常、可以人员流动、复工复产,有效期为3天,3天内需要自行健康打卡,否则可能转换为“灰码”。

总之,健康码不能判断大家得了什么病,只是追踪大家出行的轨迹,然后结合大数据给出有没有可能接触到新冠病毒,相应的部门可以作为判断依据,对于疫情防控有很重要的意义。
健康码通过手机后台的大数据,能够将你每天行动的轨迹进行记录。然后进入大数据的数据库,一旦数据库里面有感染者或者是疑似患者时候,后台大数据就会自动的进行计算并对比筛选出来与与确诊患者或者是疑似患者有过轨迹交集的人员数据。与之密切相关的人员的健康码的颜色也就随之变色,简单理解就是这个原理。更多的是依赖于后台大数据的计算数据,而不是简单的手机当中的一个二维码图片
IT之家2月6日消息因为疫情,人们已经习惯了健康码绿码通行的生活。但是健康码背后的工作原理是什么,你知道吗?今天,一项阿里巴巴在2020年6月1日申请的健康码相关的专利得到曝光,其中介绍了一些关于健康码的原理。

去年年初,疫情肆虐的时候,支付宝在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办的指导下,基于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研发全国统一的疫情防控健康码系统。从专利上大致能看出,健康码是通过不同的电子凭证来标识用户的健康状况。

而电子凭证生成时,系统会根据用户所处的不同应用场景各自对应的健康状态来判定条件和用户标识,从而获取不同应用场景各自对应的参考用户数据。然后,根据不同应用场景各自对应的参考用户数据,确定用户在不同应用场景中分别对应的健康状态。接着,根据这些健康状态和用户标识,生成与用户对应的电子凭证。

这些电子凭证和用户数据会被存储在服务器中,以便后续查看。当用户到了某一个场景,该场景中对应的终端设备会发送服务请求信息,信息中包含用户的电子凭证,若电子凭证有效,则从电子凭证对应的信息中确定用户在这个场景中的健康状态,然后,服务器向终端设备发送通知消息,通知消息中包含用户在该场景中对应的健康状态以及模糊处理后的用户标识。接着,服务器会生成检测记录,用于记录该场景对应的终端设备对用户的健康状态的检测情况。

专利中还以就医场景为例做了一个流程介绍,大家可以看一下: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