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洞庭湖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齐帆齐写作成长营
对于洞庭湖,我最湖悉不过了,吃着湖里的鱼长大,还经常在湖边玩耍,向别人提起的也是我与湖有关的事。
一、洞庭湖是我小时候的天堂
那是在一个暑假的最后几天,贪玩的我要抓住暑假的尾巴,再疯狂一下。
我第一次来到洞庭湖边,望着这美丽的景色,我几乎看出了神。湖面壮阔,感觉好像无边。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的游鱼和水藻都能够看得清清楚楚。微风拂过,水面上不时泛起几丝涟漪,湖面上泛着几只小舟,悠哉悠哉的,构成了一幅相得益彰的图画。
原以为课本里的描写是虚构的,壮阔是虚张声势,什么“碧波荡漾”那也是增加文学性,没想到我身其中时,一时语塞,找不到词来形容它。
看着这画面,我蹲下去,用手撩起水,然后撒下远一点的湖面。看着水花落在水面上,我的心也乐开了花。找了块扁平的小石子,打水漂,小石子在水上转了两个圈,悠悠地沉下去。感觉不过瘾,于是坐在水边,把脚放进水里,脚打着水,溅起的水花打湿了我的衣服,真想下去游个泳,做一条自由自在游来游去的鱼儿。可妈妈嘱咐我一个人时不许下水游泳,谨记在心,不敢不遵。
第一次尝到了甜头,一到放假央求爸妈批准去一趟洞庭湖,还拉上好朋友海燕,带点儿吃的,可以玩上一天。由于爸妈嘱咐我们千万不要下水,我们拿棍子扎鱼,偶尔能扎到一只,开心今天能吃到鱼了;如果扎不到,我们用棍子搅水,快速地画着圆圈,水面波澜不惊;如果突然快速逆向,水花四溅,我们头上、衣服上都被溅水了。
然后,我们坐到堤岸上,看着太阳静静地渐渐地西沉。天边也慢慢地出现了晚霞,色彩斑斓的霞光映在湖面上,在远处和天接在了一起,水天一色。我们看着这美如画的风景,舍不得离开,只坐到点点星光淹没在月光里。天色已晚,骑上我们的破车,趁着月色,我们回家了。
长大后,由于在外求学和工作后,我已经很少回老家了,也难得去看一次洞庭湖。某个春节,我们一家都回去了,选了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邀上亲戚,组成一个大部队,浩浩荡荡向洞庭洞出发。
好几年没去了,这次显得有点小激动,盼望着能快点见到它。可没想到,眼前的景色让我大吃一惊。很怀疑,这是我小时见过的梦里热切想要去游览的洞庭湖吗?湖水干涸没剩多少水了,湖也被分成了跟我家门前的小池塘一样大小的养渔场,竟然还看到了烧砖的痕迹,那码成一排排、一摞摞的方砖说明了什么?我突然很厌恶这个地方,只想赶紧回家。
小时候的圣地被糟蹋,我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想问这到底怎么啦?
二、诗词里的洞庭湖
孟浩然描写清新的小日子,如夏日他写“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他写去朋友家做客,朋友家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要是你认为孟浩然只会写这些恬淡生活的诗,那你就错了,他写有大气磅礴的诗,其中就包括《望洞庭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在这浩翰的湖面和云梦泽上,水气蒸腾,涛声轰鸣,使座落在湖滨的岳阳城都受到了震撼。这四句诗,把洞庭湖的景致写得有声有色,生气勃勃。
杜甫也有一首写洞庭湖的诗,名曰《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也写尽了洞庭湖的浩瀚无边。
我认为写得最好也最有韵味的要算宋代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了。“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洞庭湖是澄澈的,诗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物境与心境悠然相会,这妙处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悠然,闲适自得的样子,形容心与物的相会是很自然的一种状态,不是勉强得来的。妙处,表面看来似乎是指洞庭风光之妙,其实不然。洞庭风光之妙,上边已经说出来了。这难说的妙处应当是心物融合的美妙体验,只有这种美妙的体验才是难以诉诸言语的。
这次赏月满足了张孝祥赏月的三大要素:第一为中秋之月,“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中秋之月完全具备;第二要素为临水之观,这次赏月不是在小沟小渠,而是“玉鉴琼田三万顷”,是三万倾浩荡的洞庭湖水,满足第二美;第三要素是“赏月宜独往”,就是要一个人去赏月。张孝祥着一叶扁舟,一个人独自在浩渺的洞庭湖的金砂堆上,跟月亮进行心灵的对话。这一番心灵私语只属于张孝祥和月亮,而外人很难去体会到,所以他说“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孤独的月和孤独的人,在这个中秋节成为了他们天地间唯一的知音。这样一种知音和知音之间心灵沟通的那样一种怡然的境界,外人是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的。
希望洞庭湖曾经的浩瀚壮阔,在将来的某一天被还原,出现我梦中的洞庭湖。
(齐帆齐2021年9月年度写作品牌IP特训营,第26篇,1880字数,共累计30778字数)
对于洞庭湖,我最湖悉不过了,吃着湖里的鱼长大,还经常在湖边玩耍,向别人提起的也是我与湖有关的事。
一、洞庭湖是我小时候的天堂
那是在一个暑假的最后几天,贪玩的我要抓住暑假的尾巴,再疯狂一下。
我第一次来到洞庭湖边,望着这美丽的景色,我几乎看出了神。湖面壮阔,感觉好像无边。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的游鱼和水藻都能够看得清清楚楚。微风拂过,水面上不时泛起几丝涟漪,湖面上泛着几只小舟,悠哉悠哉的,构成了一幅相得益彰的图画。
原以为课本里的描写是虚构的,壮阔是虚张声势,什么“碧波荡漾”那也是增加文学性,没想到我身其中时,一时语塞,找不到词来形容它。
看着这画面,我蹲下去,用手撩起水,然后撒下远一点的湖面。看着水花落在水面上,我的心也乐开了花。找了块扁平的小石子,打水漂,小石子在水上转了两个圈,悠悠地沉下去。感觉不过瘾,于是坐在水边,把脚放进水里,脚打着水,溅起的水花打湿了我的衣服,真想下去游个泳,做一条自由自在游来游去的鱼儿。可妈妈嘱咐我一个人时不许下水游泳,谨记在心,不敢不遵。
第一次尝到了甜头,一到放假央求爸妈批准去一趟洞庭湖,还拉上好朋友海燕,带点儿吃的,可以玩上一天。由于爸妈嘱咐我们千万不要下水,我们拿棍子扎鱼,偶尔能扎到一只,开心今天能吃到鱼了;如果扎不到,我们用棍子搅水,快速地画着圆圈,水面波澜不惊;如果突然快速逆向,水花四溅,我们头上、衣服上都被溅水了。
然后,我们坐到堤岸上,看着太阳静静地渐渐地西沉。天边也慢慢地出现了晚霞,色彩斑斓的霞光映在湖面上,在远处和天接在了一起,水天一色。我们看着这美如画的风景,舍不得离开,只坐到点点星光淹没在月光里。天色已晚,骑上我们的破车,趁着月色,我们回家了。
长大后,由于在外求学和工作后,我已经很少回老家了,也难得去看一次洞庭湖。某个春节,我们一家都回去了,选了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邀上亲戚,组成一个大部队,浩浩荡荡向洞庭洞出发。
好几年没去了,这次显得有点小激动,盼望着能快点见到它。可没想到,眼前的景色让我大吃一惊。很怀疑,这是我小时见过的梦里热切想要去游览的洞庭湖吗?湖水干涸没剩多少水了,湖也被分成了跟我家门前的小池塘一样大小的养渔场,竟然还看到了烧砖的痕迹,那码成一排排、一摞摞的方砖说明了什么?我突然很厌恶这个地方,只想赶紧回家。
小时候的圣地被糟蹋,我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想问这到底怎么啦?
二、诗词里的洞庭湖
孟浩然描写清新的小日子,如夏日他写“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他写去朋友家做客,朋友家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要是你认为孟浩然只会写这些恬淡生活的诗,那你就错了,他写有大气磅礴的诗,其中就包括《望洞庭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在这浩翰的湖面和云梦泽上,水气蒸腾,涛声轰鸣,使座落在湖滨的岳阳城都受到了震撼。这四句诗,把洞庭湖的景致写得有声有色,生气勃勃。
杜甫也有一首写洞庭湖的诗,名曰《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也写尽了洞庭湖的浩瀚无边。
我认为写得最好也最有韵味的要算宋代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了。“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洞庭湖是澄澈的,诗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物境与心境悠然相会,这妙处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悠然,闲适自得的样子,形容心与物的相会是很自然的一种状态,不是勉强得来的。妙处,表面看来似乎是指洞庭风光之妙,其实不然。洞庭风光之妙,上边已经说出来了。这难说的妙处应当是心物融合的美妙体验,只有这种美妙的体验才是难以诉诸言语的。
这次赏月满足了张孝祥赏月的三大要素:第一为中秋之月,“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中秋之月完全具备;第二要素为临水之观,这次赏月不是在小沟小渠,而是“玉鉴琼田三万顷”,是三万倾浩荡的洞庭湖水,满足第二美;第三要素是“赏月宜独往”,就是要一个人去赏月。张孝祥着一叶扁舟,一个人独自在浩渺的洞庭湖的金砂堆上,跟月亮进行心灵的对话。这一番心灵私语只属于张孝祥和月亮,而外人很难去体会到,所以他说“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孤独的月和孤独的人,在这个中秋节成为了他们天地间唯一的知音。这样一种知音和知音之间心灵沟通的那样一种怡然的境界,外人是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的。
希望洞庭湖曾经的浩瀚壮阔,在将来的某一天被还原,出现我梦中的洞庭湖。
(齐帆齐2021年9月年度写作品牌IP特训营,第26篇,1880字数,共累计30778字数)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