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长过程中产生的不良行为,作为家长该如何应对呢?
对于孩子来说,行为的首要目的是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而这种需求给予的第一个对象就是父母。当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错误的行为目的,进而产生错误的不良行为。所谓不良行为,就是不符合个人判断,缺乏意识和技能的行为,也是缺乏思维,受原始脑支配的行为。在家长看来,孩子的很多行为都不符合自己的判断,是不好的行为。但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他们的行为没有错,只是做了与年龄相称的事情,而这种与年龄相称的行为却被视为不良行为。
孩子希望得到父母的关注和陪伴,误以为只有你时刻关注我的行为,我才会觉得自己属于这个生活的地方,才会有归属感。当父母不能指挥我,发号施令,甚至是我说了算的时候,我才有归属感和价值感。孩子有问题,家长不要不问原由就骂孩子,导致孩子害怕。即使不是孩子的问题,孩子的心理也是害怕的。久而久之,孩子会逐渐疏远父母。明确了不良行为的原因后,家长首先反思自己,看看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不是自己造成的。因为孩子的不良行为大多与家庭因素有关。
比如夫妻总在孩子面前吵架,家里经常发生家暴,夫妻总喜欢在孩子面前说对方坏话,在孩子面前喝多了,等等。这些都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其次,家长发现问题后要反思自己,先改正,一定要给孩子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总之,有问题就找根源,反思自己,积极处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营造和谐幸福的家庭环境!家长也要多学习一些育儿知识。他们要做到生育、育儿、教育三位一体,共同进步,保持学习热情,能够及时有效的处理孩子的问题。
高效处理问题,不伤害孩子自尊心,保护孩子健康成长!成为孩子人生的灯塔,需要每一位家长的努力。作为父母,为祖国培养人才,我们义不容辞!父母之所以习惯这种教育,是因为这可以发泄他们的负面情绪,保护他们的健康。只是顺带一提,它有一定的教育功能,所以家长就自欺欺人地说“批评和虐待是为了教育孩子”来掩盖自己的无能。所以,条件反射教育与其说是教育孩子,不如说是保护自己,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当然,条件教育绝对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