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蒲松龄的自勉联聊起

 我来答
爱创文化
2022-07-05 · TA获得超过9889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247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28万
展开全部
一位友人的父亲是位书法大家,我沾光得到了一幅字,是蒲松龄的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参加过几次乡试举人考试?有据可查的有六次。从19岁县、府、道秀才考试三试第一,到乡试考场落魄50余载,从少年才俊熬成了耄耋老汉。最后,还是在会心朋友王渔阳的弟子黄书琳任提督山东学政的时候,在黄书琳的关照下,在青州岁贡考试中,被破例补为岁贡生。得到这个有后门嫌疑的岁贡生后,蒲松龄自己也说不清什么滋味,写下《蒙朋赐贺》诗:落拓名场五十秋,不成一事雪盈头;腐儒也得宾朋贺,归对妻孥梦亦羞。

按说,以蒲松龄能够写出《聊斋志异》的文才,加上破釜沉舟、卧薪尝胆的50余年六次考试,总不至于每战皆败?

因为《聊斋志异》的缘故,蒲松龄名气很大。说起科场落魄,自古以来有些人说是运气差,有些人说是不善于考试、临场发挥差。也有迷信的人说是,整天聊鬼狐精怪,不符合正统,必然在考卷文字笔下有所体现,在推崇儒家入仕的正统体制下,文章入不了考官的法眼。

上联写项羽自小志向大,在秦朝末年风起云涌的抗秦诸侯中终成灭秦的最大功臣,一时权倾天下,分封诸侯。但是由于没有笼络人才,让天下归心的格局和境界,最终自刎乌江,把天下拱手相让。

下联写越王勾践在吴国强大要灭越的时候,忍气吞声,卧薪尝胆,终于最后复国成功。复国成功之后,由于格局和境界的限制,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富贵,范蠡功成身退,文种被诛。最后,在战国时代,国祚不昌,其后国破。子孙由越逃窜如福建山中,是为百越。

这两位在老蒲秀才看来的历史成功人士,都是由于格局和境界的限制,风云一时,却不能保持长久。古语说,逆取顺守,说的是夺取天下是可以不择手段以取得成功,而要坐稳天下则要有天下的格局和境界。

老蒲欣赏他们的成功,不谈他们的身后事,反映了老蒲急于成功的心态。落第后的自勉联,就是把科举考试及第当成了唯一考衡人生成败的标准。

实际上,人生成功的衡量有许多方面。从老蒲的经历来说,恰恰是无心插柳的聊斋闲话,让他成为了不朽的文学大师,鬼狐志异文学的一座山峰。而有多少科举考试的状元,有什么他们的著作被历史记住呢?如果说,人生三不朽,老蒲从立言传世来说,老蒲是不朽的,是成功的。

当世之时,老蒲能够受到天下名士王世贞的青睐,最后由王渔阳的弟子黄书琳来指点、帮助老蒲在72岁时得到科举考试的安慰,得到一个岁贡生的名分,也正是得益于《聊斋志异》。

如果,老蒲知道历史是这样轻看他终生孜孜以求的岁贡生功名,这样高看他的插柳之作《聊斋志异》,在有生之年心里会得到莫大的安慰,也许会创作出几部续集来,那才是文学之幸。

蒲松龄因为家境清寒,把通过科举考试的成功来改变现状当成了唯一目标。确实作为学子,“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谁都想“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考试及第。

在19岁三试第一的盛名之下,蒲松龄在急于成功的压力之下,导致临场考试心理压力过大,这是肯定的。一次失败的心理叠加,到第二次考试的时候,心理更加紧张,变成了下旋叠加效应。没有跳出这个屡战屡败的下行循环,50余年六次考场失败也就在情理之中。

实际上,古代学子在一篇或几篇文章定胜负的科举考试中,偶然性随机性有很大成分。如果看透了人生的局限,看清了科举考试的偶然性,采取另一种生活途径,也许生活轨迹会变成另一个样子。

清末的左宗棠走的就是另一个路子,也同样功成名就,成为清朝中兴三杰。与三杰中曾国藩,胡林翼,早早就进士及第,因才引起朝廷和皇上的注意不同,左宗棠在20岁中举人之后,也是屡试不第。索性不再专注功名,不再专攻八股文章,转向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然后,用自己所学去给骆秉章当师爷谋生,同时也是在锻炼自己的才干。

左宗棠在布衣平民的时候就注意向良师益友学习,以诸葛亮自许为“老亮”,有这样的境界和格局,注定不会为埋没。林则徐过境停留,左宗棠以布衣求见,同堂堂国士林大人畅谈天下大事,以至于林则徐把新疆的土地勘察情况倾囊相授,期许这个年轻人可以为将来新疆出力。同在朝为官的曾国藩,胡林翼一众干事创业的好友书信往来,相互期励。终于在天下大乱,需要破格启用人才挽救危局的时候,由曾国藩上奏任用为已经在太平天国手中的浙江巡抚。从此开始了建功立业的征程。

如果左宗棠抱住科举的正路子不放,专注于八股文章,哪里有时间去钻研经世致用的学问?也许,世上多了一个考了几次才中的进士,少了一个中兴名臣左宗棠。

如果老蒲把注意力从科举考试定成败上挪开一段时间,出去交交友、扩大一下朋友圈,也许会改变一下自己的格局和境界;或者把注意力向左宗棠那样挪向经世致用的学问,留意农事,遍读群书,也许以老蒲之才没准让自己耕读之家家底变厚实一些。然后,在耕读之家的熏陶下,荫及子孙,后代出个举人什么的也说不定。

也可能在经世致用的实践中,把书本上的学问用生活的酵母催化出新的体悟,回来再看书,就不是原来那番光景。换个层次,换个角度,再写文章,没准撞到哪个经世致用考官的法眼,也可能一下子惊呼为人才,就中举了。

世上有许多人像蒲松龄那样经常处于逆境当中,人生不同阶段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所以不利环境对于人生来说是常态。学会善处逆境,是一个人人生的必备功课。

有的人原生环境好,起点就是高,但也必须丰富经历才能惜福;看到特朗普五岁的外孙女会画画,能秀中文,某些方面会超过国内同龄的儿童。在网上看到,5岁的小孩,有照顾弟弟的图片,有在厨房劳动的图片,有上中文课的图片;人家原生起点那么高,还那么拼,也还在按照孩子的成长规律丰富经历。这也是特朗普的孩子个个成才的原因。反观,国内家长溺爱孩子,大多数家长不忍心让孩子吃苦受罪,这就是孩子教育观念的不同。

有的人在困顿当中厚积薄发,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化不利环境为有利环境,是因为转换了心境。当人生处于一定环境中无法改变的时候,就需要改变心境。就像山不转水转,爬不上去就绕过去。

王阳明在被贬谪贵州不毛之地龙场驿为从九品的驿丞时,正是其心学的发酵期;苏东坡在被贬谪海南岛时,从生活当中找到乐趣,发明了东坡肘子。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经说:人类最不可思议的特质,就是具有一种“化不利为有利”的力量。在中国的《易经》当中,有否极泰来之说,把寓意不利环境的否卦和寓意有利环境的泰卦放到一起,寓意好的事情和坏的事情是在不断转化之中。当久处舒适环境当中,人们会因为满足而失去创造力和应变能力,就会向不利方面转化。当久处困境当中,如果困心横虑磨练英雄,一旦机遇来临,就会厚积薄发,乘势而上。

而有没有化不利为有利的能力,就是生活的智者与凡人的区别。

有感于朋友父亲的赠联,胡聊八道,乱说一气。不过,谢意是由衷而发,以表敬意。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