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部编初中语文教材的八点思考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年初因为找工作的缘故,才知道义务教育阶段我们的语文教材将要全国统一。严格的说, 这是一件毁誉参半的事儿。
目前,我们的教材是由各大出版社出的,其中主流的有三版,分别出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俗称“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
我所在的地区使用的是“北师大版”,北京使用“人教版”,而南方一些地区使用“苏教版”。
众所周知,中国各地区的教育水平是不同的,而一体化出现的尴尬恐怕难以预料。其次,国家对教材的掌控难免带有政治色彩,长期看恐怕会遏制新思想的成长,看它更新换代的速度和国家的包容力了。不过短期来说,以我不成熟的眼光来看,这套初中教材的改编还是可圈可点的。所运用的思想理论也是目前比较超前的尝试。
我用了四五天的功夫把六本教材通读一遍,发现如下改变:
1, 七八年级以墨画为插图,九年级没有插图。
一开始看到九年级的书小一圈觉得很奇怪,仔细看才发现大概是九年级去图化的缘故。就我身边的情形来看,对漫画一往情深,对全文字的书却无感的人大有人在。在旅游的途中我发现,同行的伙伴走了一路也说不清自己到的景点和什么朝代什么故事有关,但事实上她手里的门票、眼前过的介绍信息已经不下百次重复过了。这种对文字的特别不敏感的人,也很难培养对文学、文字、写作的兴趣。教材对插画的淡化、过度到无图的处理,可以说是很细心的语文教育了。这里建议家长在给初中孩子购书时也要尽量选择少图、薄厚适当的书籍。
2、 生字的字体改变
我注意到小学课本的生字字体端庄,而初中课本的生字范例已经开始要求美感了。我们常说见字如面,算命摊子有测字,刑侦破案有专门针对字体的辨别,即使是模仿别人的笔体,个人的笔画习惯也是很难改变的。比如我,报了多少个写字班,字都那么丑,咳咳。但字体的美感却不是一下就能领悟的,小学讲用笔姿势,讲笔顺,要老师一画画教。初中字的平衡点,字是扁是圆,是横长竖短,左斜右正,上大下小,都是要自己有感觉的。
3、 古代诗文的增多,背诵的增多
很多高中的诗词和高中都没背过的诗词都被加到新版教材中,虽然有点同情孩子们,但根据目前的研究,大家还是比较认同小孩子学文,大孩子学理比较符合大脑规律。而且我们中文系的老师曾经说过,学语文,其实背就可以了,背多了自然就通了。我学外语的时候,作文老师也告诉我,背个20篇范文,熟得要随时中英互译,自然就会写了。
但是如果“之乎者也”的死背,那就太野蛮了。
4、 作文的独立成章
作文才是我最意外的部分,从最基本的单位,有重点、有阶段、有复习,我觉得如果一线教师如果坚持按照教材训练作文,中国人作文水平的提高指日可待。
作文从来不应该是套路的,虽然在考试中难免会归于套路,但写作的能力应该是九九乘法表一样基本的素质。除了阅读量,我觉得在按照教材教材的同时,要引导孩子对生活细节的留意、对成人复杂情感的引导性理解、对环境的细腻感受、逻辑化地表述,当然还有正确的文法。
它对读书方法的介绍很有特色。
5、 语法的重视
事实上,我们初中是不讲语法的,这导致我高中的修改病句、语序排列题全靠瞎蒙。在教育的层次上,自然是大家心知肚明的漏洞,这套教材用点滴成河的方式来讲语法,我觉得很是应该。
6, 必读书目的增删
题外话,对于《水浒传》和《三国演义》适合孩子读么?这种目前被广泛讨论的问题上,我建议家长挑选好版本,目前我是没看到合适的版本,如果我看到的话,会给大家补充。我小时候读的是白话带图的,这种精简版不要,它达不到文言训练的目的。我现在读的是完整版,这种也不推荐,少儿不宜的太多,动不动就表示男人应该事业为重,牺牲家庭,否则就是优柔寡断,成不了大事。这三观比比萨斜塔都歪。最好找一找删减版,适合青少年的版本。
必读书目,变成了每学期两本的要求。和之前比增加了《傅雷家书》、《海底两万里》、《红星照耀中国》、《培根随笔》,也删减了《繁星春水》、《鲁滨孙漂流记》、《名人传》、《童年》四本。
教材中推荐了大量的阅读篇目, 希望有出版社能把教材推荐的篇目原文都印成一本辅导书, 方便教师做阅读课。我小学的时候曾经上过大家一起安静看书的阅读课,初中上过纯锻炼速度,要求一目两行的阅读课,我觉得这些阅读课对我都很有帮助。如果在重点篇目的精读课前,让孩子们集体上安静阅读的课,那他们对教师在人文方面要讲的知识点,就会更加深入地理解。
7 、增删课文篇目
现在比较争议的是鲁迅的文章,其实我个人觉得《风筝》对教育的反思完全可以坦荡地讲出来,它本身就是对文学信仰真实的实践。当然,在这套教材中也增加了对教育反思的内容。
8、 综合课的设计。
我觉得一线教师实践的可能性不大。
这套教材总体来说难度是增大的,不过倒也符合现在的形势和趋势,目前各省都在适应阶段,看不出对中考模式的影响。不过,目测短期内还是补充了很多各版本的bug,增加了许多时代的内容。 祝福它能越走越好吧。
目前,我们的教材是由各大出版社出的,其中主流的有三版,分别出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俗称“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
我所在的地区使用的是“北师大版”,北京使用“人教版”,而南方一些地区使用“苏教版”。
众所周知,中国各地区的教育水平是不同的,而一体化出现的尴尬恐怕难以预料。其次,国家对教材的掌控难免带有政治色彩,长期看恐怕会遏制新思想的成长,看它更新换代的速度和国家的包容力了。不过短期来说,以我不成熟的眼光来看,这套初中教材的改编还是可圈可点的。所运用的思想理论也是目前比较超前的尝试。
我用了四五天的功夫把六本教材通读一遍,发现如下改变:
1, 七八年级以墨画为插图,九年级没有插图。
一开始看到九年级的书小一圈觉得很奇怪,仔细看才发现大概是九年级去图化的缘故。就我身边的情形来看,对漫画一往情深,对全文字的书却无感的人大有人在。在旅游的途中我发现,同行的伙伴走了一路也说不清自己到的景点和什么朝代什么故事有关,但事实上她手里的门票、眼前过的介绍信息已经不下百次重复过了。这种对文字的特别不敏感的人,也很难培养对文学、文字、写作的兴趣。教材对插画的淡化、过度到无图的处理,可以说是很细心的语文教育了。这里建议家长在给初中孩子购书时也要尽量选择少图、薄厚适当的书籍。
2、 生字的字体改变
我注意到小学课本的生字字体端庄,而初中课本的生字范例已经开始要求美感了。我们常说见字如面,算命摊子有测字,刑侦破案有专门针对字体的辨别,即使是模仿别人的笔体,个人的笔画习惯也是很难改变的。比如我,报了多少个写字班,字都那么丑,咳咳。但字体的美感却不是一下就能领悟的,小学讲用笔姿势,讲笔顺,要老师一画画教。初中字的平衡点,字是扁是圆,是横长竖短,左斜右正,上大下小,都是要自己有感觉的。
3、 古代诗文的增多,背诵的增多
很多高中的诗词和高中都没背过的诗词都被加到新版教材中,虽然有点同情孩子们,但根据目前的研究,大家还是比较认同小孩子学文,大孩子学理比较符合大脑规律。而且我们中文系的老师曾经说过,学语文,其实背就可以了,背多了自然就通了。我学外语的时候,作文老师也告诉我,背个20篇范文,熟得要随时中英互译,自然就会写了。
但是如果“之乎者也”的死背,那就太野蛮了。
4、 作文的独立成章
作文才是我最意外的部分,从最基本的单位,有重点、有阶段、有复习,我觉得如果一线教师如果坚持按照教材训练作文,中国人作文水平的提高指日可待。
作文从来不应该是套路的,虽然在考试中难免会归于套路,但写作的能力应该是九九乘法表一样基本的素质。除了阅读量,我觉得在按照教材教材的同时,要引导孩子对生活细节的留意、对成人复杂情感的引导性理解、对环境的细腻感受、逻辑化地表述,当然还有正确的文法。
它对读书方法的介绍很有特色。
5、 语法的重视
事实上,我们初中是不讲语法的,这导致我高中的修改病句、语序排列题全靠瞎蒙。在教育的层次上,自然是大家心知肚明的漏洞,这套教材用点滴成河的方式来讲语法,我觉得很是应该。
6, 必读书目的增删
题外话,对于《水浒传》和《三国演义》适合孩子读么?这种目前被广泛讨论的问题上,我建议家长挑选好版本,目前我是没看到合适的版本,如果我看到的话,会给大家补充。我小时候读的是白话带图的,这种精简版不要,它达不到文言训练的目的。我现在读的是完整版,这种也不推荐,少儿不宜的太多,动不动就表示男人应该事业为重,牺牲家庭,否则就是优柔寡断,成不了大事。这三观比比萨斜塔都歪。最好找一找删减版,适合青少年的版本。
必读书目,变成了每学期两本的要求。和之前比增加了《傅雷家书》、《海底两万里》、《红星照耀中国》、《培根随笔》,也删减了《繁星春水》、《鲁滨孙漂流记》、《名人传》、《童年》四本。
教材中推荐了大量的阅读篇目, 希望有出版社能把教材推荐的篇目原文都印成一本辅导书, 方便教师做阅读课。我小学的时候曾经上过大家一起安静看书的阅读课,初中上过纯锻炼速度,要求一目两行的阅读课,我觉得这些阅读课对我都很有帮助。如果在重点篇目的精读课前,让孩子们集体上安静阅读的课,那他们对教师在人文方面要讲的知识点,就会更加深入地理解。
7 、增删课文篇目
现在比较争议的是鲁迅的文章,其实我个人觉得《风筝》对教育的反思完全可以坦荡地讲出来,它本身就是对文学信仰真实的实践。当然,在这套教材中也增加了对教育反思的内容。
8、 综合课的设计。
我觉得一线教师实践的可能性不大。
这套教材总体来说难度是增大的,不过倒也符合现在的形势和趋势,目前各省都在适应阶段,看不出对中考模式的影响。不过,目测短期内还是补充了很多各版本的bug,增加了许多时代的内容。 祝福它能越走越好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