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送老师什么礼物最好,教师节应该送老师这4件礼物
板桥先生一首竹诗,借物言情,表达了一种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辨证思想,语言简单,却富含哲理。 以这首诗来形容师生之间的关系,同样也很恰当。
2019年教师节,是我国的第35个教师节。
新学年刚开学,便遇到一个如此重要的节日,很多家长心中难免会有些意动。每到这个时候,不论表现好的学生,还是表现差的学生,亦或是表现的不好不差的学生,都会有同样一个问题,那就是: 到底要不要给老师送礼;如果要送的话,应该送什么样的礼?
不过,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很有必要 先了解一下其他相关的东西。
教师节的由来
近代最早确定教师节的国家是地处欧洲西南部的葡萄牙, 早在1890年5月18日他们便拥有了自己的第一个教师节 ,距今已经有130年的历史,可以说历史非常的久远。
而在欧亚大陆的另一端,虽然当时正处于晚清,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却已经把西方先进的文化引进到了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大地之上。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师夷长技以致夷”曾是那个时代最响亮的口号。 也正是在那个时候,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也传入到了中国,并且逐渐深入人心。
早在1931年,由教育家邰爽秋、程其保等联络京、沪教育界人士,在南京中央大学集会,发表要求 “改善教师待遇,保障教师工作和增进教师修养” 的宣言,他们议定6月6日为教师节,也被称为“双六节”。虽然这个由民间倡导的教师节并没有被当时的国民政府所承认,但是同样也有着不小的影响力。
新中国成立以后,曾一度以“五一国际劳动节”为教师节 ,但由于这一天缺少教师的特点,以及后来其他原因的影响,使得这个教师节的结果并不理想。
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 确定1985年9月10日为中国第一个教师节。 从此以后,我们今日所熟知的教师节才真正为国人所熟知。
古人如何孝敬师长
泱泱华夏,五千年文明古国,尊师重教的理念早已经深融于华夏儿女的血脉之中。 早在春秋时期,百家争鸣之际,我们便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教育理念,以及一整套的尊师敬师的礼仪。 而正是这些理念和礼仪,推动着中华文化不断向前,推动着中华民族不断进步。
在古代拜师入学时,学生一般需要提供六种带有特殊寓意的礼品,即“束脩六礼”。 这六礼分别是:肉干、芹菜、龙眼干、莲子、红枣、红豆等。 其中肉干主要是为了感谢师恩教导之情,也是整个六礼之中对老师最“实惠”的物品;芹菜则是取了“芹”字的谐音,是业精于勤的意思;龙眼干由于其外形特点,所以寓意着启窍生智;而莲子则是取其味,代表着恩师苦心教学;红枣既取于形,又从于音,寓意着金榜题名、早日高中;红豆得益于其颜色,寓意着宏图大展。
这六礼,无论是取之于形也好,还是取之于意也罢,都饱含着师生之间互尊互敬互爱互勉的浓浓深情。
当然这六礼之物,于我们现在来看,可能不觉得什么。 但是在那个“肉食者鄙”的年代,能够过上“顿顿有肉吃”的生活,不止是平民百姓的梦想,也是许多达官贵人向往的生活。 虽然在大儒朱熹眼中,“束脩其至薄者”,但这六礼之重,却是阻挡了许多一心求学的寒门士子。不过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让那些能够上学之人,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也使得他们对自己的恩师更加敬重。
从古人的求学之路来看, 按礼制给老师送上自己的心意,是一种表达情感、体现礼仪的正常行为 ,是古代尊师重道的具体表现。
现在关于老师收受礼物的规定
按理来说,在给老师送礼这个事情上,中华民族有长达两千五百多年的传统,向来提倡发扬传统文化的国人,应该对此早就习以为常。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 如今给老师送礼的习俗,已经被人为的强加了太多功利色彩在里面。
原本应该通过送礼让孩子学会尊师重道这个古训,如今却是慢慢地变了味道。再加上有 个别老师确实品行不端,滥用手中职权,严重损害人民教师形象 ,以至于影响了整个教师队伍的名声。
这“六个严禁”分别是:
严禁以任何方式索要或接受学生及家长赠送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等财物。
严禁参加由学生及家长安排的可能影响考试、考核评价的宴请。
严禁参加由学生及家长安排支付费用的旅游、健身休闲等娱乐活动。
严禁让学生及家长支付或报销应由教师个人或亲属承担的费用。
严禁通过向学生推销图书、报刊、生活用品、社会保险等商业服务获取回扣。
严禁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其他行为。
此外,《规定》还强调了 “学校领导干部要严于律己,带头执行规定,切实负起管理和监督职责” ,并且明确了“对违规违纪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典型案件要点名道姓公开通报曝光;情节严重的,依法依规给予开除处分,并撤销其教师资格;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等处理原则。
《规定》一出台,便 在学校、老师之中形成了一股从上往下的纯正之风 ,切实让学风、师风呈现出一派崭新的面貌。
该不该送礼?
既然教育部对 “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不正之风” 已经有明确了规定,那教师节的时候,我们究竟是应该遵循古礼,继续给老师送礼;还是依据《规定》要求,就不给老师送礼了呢?
显然,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送,则送的是一片真情,送的是对老师的敬重 ;不送,为的是遵守《规定》,为的是保护老师声誉。反正送与不送,肯定都有着各自的道理,并且这个道理听上去都很具有说服力。
然而,作为一个传承了几千年的文明古国,“送”才应该是最佳答案。只是 这个“送”必须要遵循一个基本的原则,那便是绝对不能越过《规定》中“六个严禁”的底线。 或许这样一来,很多人会觉得,自己给老师送礼,完全出于真心,为何还要受《规定》的约束,岂不是连送礼的自由都被剥夺了吗?
法国文学家卢梭说过:“没有约束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此刻,将这句名言稍加改动,用在这些人的疑问上同样适用,那就是: “不守《规定》的送礼,不是真正的尊师重教。”
既然如此,那么在给老师送礼这件事情上,应该 如何做才能既体现自己的诚意,又不违反规定呢? 其实,用“四送四不送”来归纳,或许较为合适。
送诚意,不送厚礼
所谓“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向老师表达自己诚意的方法很多,但最有诚意的无过于学生自己 亲手做一张贺卡、写一封感谢信、搞一个小小演讲,或是准备一台文艺节目 ,把自己最真挚的情感,通过自己的双手,展现出自己最真诚的一面。这般做法,既不会因为违反《规定》让老师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又不用担心诚意不足而被别人比了下去。
或许有些家长会觉得这么做,显得诚意不足,有些太过敷衍的味道。这个时候,他们便想要通过礼物的贵重程度来体现自己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如果真心想要感谢老师,完全可以将其留到 孩子成年参加工作以后,让孩子依靠自己的学识和能力,自己赚钱去为老师挑选礼物。 到了那个时候,即便是再贵重的礼物,都不会有违反《规定》的风险,更不会有人闲言碎语,反倒会给自己的孩子留下一份人人夸赞的美名。
送寓意,不送面子
当然,现实之中有些人动手能力或是表达能力不强,准备手工贺卡、节目等有些困难,可以送一些有寓意的小礼物,最简单的莫过于一束鲜花了。 毕竟孩子是祖国的花朵,老师是辛勤的园丁,再也没有比送一束鲜花更恰当、更有寓言的东西了。 当然鲜花自然不能随意送,最好是要知道它们的“花之物语”:代表尊敬和爱戴的康乃馨,代表圣洁的百合,代表康健的剑兰,代表常青的文竹,以及代表爱的玫瑰,这些都是不错的选择。
但是要注意的是,即便是送花也要注意数量, 不能把寓意最后变成了相互攀比和互相显摆,更不能把这一份心意变成了老师负担 ,甚至是对《规定》底线的试探。
送行动,不送套路
老师的工作看似单纯,实则涉及面极广,基本涵盖了学生的各方面, 除了准备教案、讲授知识、批改作业这些基本职责外,还有安全、教育、管理、心理疏导等方面工作 ,甚至连班级卫生、摆放桌椅、列队做操都必须亲自过问。除此之外,老师还有自己的家庭和私生活,有着方方面面的关系要去维系,有着各种各样的生活琐事要去处理。即便很多看似文弱的女老师,她们所承受的压力远超一般人的想像,她们的内心都是无比坚强,称之为“女超人”也不为过。
所以,对于学生来说,虽然主业是学习,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之下,还是可以多帮助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尽量 减轻老师的负担,让他们从繁琐的小事之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精力用在从事好本职工作上。 当然,这些工作最好是做在平时,并且要长期坚持,不能为了表现而表现,更不能为了图形式而走过场。否则,这一切不但毫无意义,甚至会加重老师的负担。
送成绩,不送烦恼
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学习才是他们最根本的东西。同样对老师来说, 如何让每个学生能够更好的、更快乐的学习,才是他们孜孜不倦的追求。 所以,在教师节这个重要的日子里,给老师最大的礼物,无过于配合老师工作,把孩子教育好,让老师的辛苦化为孩子们可见的成绩和进步。
相反的,如果孩子因为自己的学业和表现不好,牵扯了老师更多的精力,给老师增添烦恼和忧愁,甚至让老师觉得自己的苦心被白白浪费,这样的“礼物”肯定是每一个老师都不愿意见到的。若是多年以后,老师在撰写自己回忆录的时候,还能 因为自己教授的学生所取得的成绩而让他感到自豪、让他紧记于心 ,或许那才是老师这一生最想要、也是最值得骄傲的礼物。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
对于老师来说,能够遇到一批又一批的好学生,又何尝不是他们的幸运。所以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如何珍惜好这一份幸运,显得极为重要。 只有端正心态,通过文明健康的方式向教师表达感恩、感谢之情,才能引领社会新风尚。 切不可带着利益之心,玷污了这一份人生最难得的师生情,破坏了几千年文化的精粹。
千言万语,汇聚成一句话: 教师节送礼,一定要送出水平、送出情意、送出尊师重教的纯正风气。 最后,向全天下所有的老师道一声:
老师,您辛苦了!祝你们节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