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的恒星是怎样形成的?
宇宙形成初期,宇宙中有各种各样的比较轻的原子,比如氢原子等。他们中的大部分零零散散,形成直径超过一百光年,内部质量特别大的星云。由于万有引力的作用,它们会互相作用,在内外压力的作用下,体积会越来越小,密度越来越大,最终就形成了恒星。
恒星分类
以太阳质量为标准。可分为几种:
小于0.08个太阳质量称为褐矮星。这种是失败的恒星,不能算作恒星。
而大于1小于1.4倍太阳质量的成为黄矮星。
大于8倍甚至于更多的太阳质量的成为蓝巨星。
恒星晚年
7倍太阳质量以下的恒星,一定演化为白矮星或中子星。
而超过8倍太阳质量的恒星成为黑洞可能性极大。
而超过30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必成为黑洞。
而我们的太阳的宿命就是成为白矮星。
恒星衰老的过程
恒星自形成开始就开始不断的燃烧,先是发生氢聚变,氢消耗完后又开始氦聚变,像太阳这样质量的恒星到这里差不多就结束了。但质量更大的恒星就会在内部继续发生聚变,会发生碳聚变和氧聚变,甚至于更加深入。在此过程中,恒星体积不断增大,温度不断升高,最终一并释放能量。
随着能量的释放,恒星的寿命也到了结尾,密度大的会继续内陷形成黑洞,密度小的就变成白矮星或中子星,再经过数百亿年变成黑矮星,彻底结束生命。
而太阳在变成超巨星的时候,直径可达到地球的轨道,把地球彻底吞没。这还不算完,那个时候,太阳的边界甚至可以接近到火星轨道。不过到那时,人类应该找到新的家园了吧!
看起来,在那个时候,木星的卫星大概反而处在一个温度比较适宜的范围。不过彼时的太阳辐射更强,温度更高,而且外壳会逐渐弥散到宇宙空间。因此,尽管温度适合,但太阳系已经不再适合生物的生存。
等到那一天,只有宇宙以外的其他星系,才是人类的下一站。